买书可以多多益善

2011-10-17 11:20 楼主
我的经验是,买书要多。当然,是有选择地买。同时,你得认准几本核心书。这样才不至于心乱。

我的经验如下;

1.自己得有几本核心的理论书。所谓的核心书,就是你要认准的理论范围书。否则百医百论,你会被搞的稀里糊涂。

我自己认为的核心理论书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四圣心源》(包括黄元御全集)、傅青主的书(包括陈士铎的所有书,他们是一家,看过陈士铎的书就知道了,而且我分析他们应该是道家医派的),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唐步祺编撰的《郑钦安医书阐述》,李可主编的《圆运动的古代中医学》。以及山西的一些名医的书籍(我觉得他们和傅青主一派有很大联系)。自己的中医理论研究范围,就在这些书里翻来覆去地琢磨。我觉得应该不至于学的太偏。

还有很多药性的书,无论古代的,现代的,都值得看看。

个人经验,先看现代人写的药性、用药经验的书,更容易接受和入门。然后再慢慢涉及到古代的,就容易看的进去。

然后再去看理论书,医案什么的,理解起来就不是太晦涩。

2.有了自己认定的核心理论书后,再买其他的医书来看,就属于博览的性质了,我也买了很多核心以外的书,但并不指望自己每本都看完,两个作用:一是学习些其他门派啊、医生的经验心得,取长补短。二是可以换换脑子,因为每本书里,都有很多闪光点,学习起来就更有味道。这类书一般我都是东翻一下,西看一下,一般不会整本看完。但收获也不少,看里面的药性书相对还多些。毕竟能成为名医的,他们绝对是有自己的心得经验的。

3.我学中医的出发点主要是兴趣。所以,看书看的多而杂,且不失核心,这样学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如果抱着一本书从头看到尾,我估计我是没有这个兴趣的。毕竟是业余爱好,兴趣第一。当看书看得让自己的兴趣大减,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保持兴趣常青,不妨多买些书翻阅,不求读完,但求有所得。时间长了,照样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4.我虽然有基本核心理论书,但是我并不是所有书都全部看完的。

《四圣心源》应该说全部看完了,但每次翻阅,都会有新得收获。说明我们所谓的看完一本书,是不能等同于理解了这本书的。常看常新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看完了多少本书。从这个意义上说,多买些书看,是不会错的。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书,我就根本没从头到尾看完过,太晦涩了,但我经常用里面的经方给人治好了病。我自己的学习过程是:看经方的故事,更容易有所收获,更容易培养兴趣。我这里一再强调兴趣,就是因为,学中医,保持兴趣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对中医的兴趣没了,就不用谈学习中医了,毕竟大多数人并不可能成为一代名医的,大多情况下是能治疗家人、亲戚朋友的病就不错了。兴趣始终在,就会去看书,无论看什么书,终有一得,时间长了,积少成多,也会有所成的。所以,多买书看,也是保持兴趣的一种方式。我有一本《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的书,我最爱看的,是里面他提到的案例故事。我就是通过这些故事,记住了很多方子和治疗的一个大概思路的(每位名医说的,肯定不是全面的思路,都只是自己的个人理解和经验而已),没有这些案例故事,要我只盯着《伤寒论》里的条文看,我肯定会丧失兴趣的。顺便提一下,我看刘渡舟的书,是因为之前先看了他的学生郝万山的三十六首经方的故事一文,才兴趣大增的。然后一路看过来的,逐渐知道了很多各家各派的经方家的故事和书籍,才逐步步入经方的世界的。
《黄帝内经》我也没有从头到尾看完过,经常是在某本书里看到一些名医谈到的一些内容,才会去翻阅《黄帝内经》参阅一下,慢慢地,也累积了不少《黄帝内经》里的知识。

傅青主、陈士铎的书,得参考陈士铎的《本草新编》来读,因为他们对药的理解,很多是比较独特的,所以制定药方时,思路也是很独特的。《本草新编》里都有解释。陈士铎的书,我没买全集,是在网上书店里,把他所有的书买了单本的。翻阅起来比较方便。价格其实也更便宜。

其他的书,亦如是。

5.我的书桌上,书桌旁,床头上,沙发上,厕所,到处是一叠叠的各种医书,没事就抽一本翻阅着,不求有所成,但求有所得。一年来,自觉深有收获,以前很多茫然的问题,现在经过看书,思考,变得清晰起来了。有次在本书上看见“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这句话,我哑然失笑,这不是在说我吗。呵呵。我就经常在床头的一盏床头小灯下看书。

山东的名医孙朝宗有句话,叫“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是说在看书时,要反复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看的书多了,杂了,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上,各家各派各人对医理,对药性的观点很多都是有冲突的。我们该何去何从?这都是我们要反复思考、实践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悟”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关于何首乌这味药,很多名医说它好,古人说补血、今人又说可以补脑什么的。但清代的名医陈修园却对此药大加鞭挞,认为他性涩,对人有害,贬的一文不值,甚至达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呢?我琢磨过很久,加上实践。最终得出的自己心得是:他们都说的对。何首乌补血,我没实践经验,但我在很多名医的医案,以及心得介绍里看到过很多案例。完全可以证明何首乌确实有补血作用,看看“太太口服液”成分就明白了。何首乌补脑,是因为它含卵磷脂,是大脑所需。我自己服用过,确实有效。但服用的量及次数多了后,就出现全身发热、口渴异常、大便干结的现象,服用滋阴生津的药物来解救都毫无效果。我后来琢磨出为什么了--何首乌有补的作用。是肯定的。但是它有个前提,你得没有肝热,肝瘀,以及肝郁之类的不良症状才可以(可以理解为肝实证吧)。因为何首乌性涩、入肝经(这里指的是制何首乌,生何首乌没体验过),它在肝内,血内,就不会是那么流畅流利的状态存在了(涩嘛)。一旦你肝本身有这些不良症状,何首乌就容易在你肝内加剧你的热、瘀,堵,导致身体出现负面反应。这就是陈修园所见识过的一些弊端吧。所以,我个人认为服用何首乌的时候,先得辨证。证不对头的情况,可以尝试考虑同时配伍一些疏肝、少量的活血化瘀的药。

还一个药物枸杞子也是类似的情况。肝不对劲的时候,服用枸杞子有负作用。这都是我总结名医的一些案例和自己的体会。

这些都是我在读了各种医书上理解的。如果读的书少了,集中了。那么所学所得自然也就少了。

好了,不多说了。罗嗦了这么多。以上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大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来看待吧。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0-17 11:37 2楼
受教了!我现在也是以《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为根本!此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2011-10-18 20:08 3楼
两年前俺也是每年花几千元买书,现在什么书都不用买了,想看什么书都是下载,几分钟搞定,目前国家95%的出版物都能下到。
2011-10-19 00:00 4楼
看电子版和纸版的书,我自己的感受是完全两种体验。

主要是看电子版不太方便,无法随时翻阅。很多书我都是翻来覆去地随时翻阅的。电子书对于我来说,一般是要查阅些里面的相关资料,或者简单浏览下目录,看看有没有自己需要的内容。再者就是无法买到的,只能翻阅下电子书了。

但总的收获,还是纸版的大些。
2011-10-19 19:31 5楼
读书却能启人心智,开拓思路,启发灵感。但现在抄袭之风 ,造假太多,有时又不敢买。
2011-10-19 21:19 6楼
我现在还是喜欢收藏一些质量好的纸质版的书,看到就想买
2011-10-20 15:35 7楼
wanglong7099 说:
读书却能启人心智,开拓思路,启发灵感。但现在抄袭之风 ,造假太多,有时又不敢买。

这个也有办法。我一般在网上买书。主要是当当网、卓越网、京东商城。我买书之前,会先查看读者的评论。如果是不知名的中医著作,我可能还会在网上搜索下相关人和书的信息。
如果是老中医的,基本上可以直接买了。尤其是在九十年代前去世的那些老中医。他们那时没有抄袭之风,学风是比较端正的。否则过不了那几十年的极左时期。

现在的一般抄袭的厉害的,会被读者揭发出来。
2011-10-20 20:08 8楼
二泉映月 说:
这个也有办法。我一般在网上买书。主要是当当网、卓越网、京东商城。我买书之前,会先查看读者的评论。如

谢谢,受教了。不过我不习惯网上购书。
2011-10-21 20:54 9楼
网上买书很是很好的,关键我还是看名家介绍的书我会重点买,看书也是和楼上差不多,不一定会全看,医案我会选择八十年代以前的看,假的成分极少,并且对失败的病例也会有阐述,现在的论文医案基本是不看的,九十年代的都假,但用药的剂量上我还是重点参考现代的病例,
2011-10-21 23:15 10楼
人参 说:
我现在还是喜欢收藏一些质量好的纸质版的书,看到就想买

我也是!没有其他爱好了!只此一项!
2011-10-29 22:27 11楼
作者是有心人啊,我也是,书满哪都是,想看什么了就拽什么过来看,突然想到了这个病关于什么问题的就抽出谁的书出来看看病案什么的.


美国有一项调查,就是专家建议有条件还是要建议大众去看纸类书记,虽然很原始不过它因为有光线,手动翻页等过程对于内容的记忆有好处.专辑还清冽建议,虽然电子科技发达的今天,但是大家还是要动笔写字,那样可以锻炼大脑,小孩更是如此了.所以我说,大家有条件还是要看纸的书,那样有利于长久的记忆.再,我想跟大家说,我希望大家恢复传统,有空去练练毛笔字,那样,你会对祖国文化更有更深的理解.当然是有心德人的前提下.
⬅ 伤科诊疗一郑怀贤方 老茶馆 白领护肤秘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