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伤寒论》学什么?

2011-10-14 20:37 楼主
家父经常告诫我说,学《伤寒论》用“伤寒”方就会成为名医,对此我也深信不疑。学习不是照搬,历史上学习阐释注解《伤寒论》者大有人在,而完全照用古人,未加发挥成为一代大师者未见其人。有的倒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外加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不断总结提升为理论,从而成为世人敬仰的名医大师。孙思邈、金元四大家、叶天士、吴鞠通是这样,“医圣”仲景也是这样。

学《伤寒论》到底学什么?仅是背会条文,知道一百多首方,然后按图索骥吗?《伤寒论》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伤寒论》的精髓又是什么?自知才疏学浅不敢妄论,略述浅见:

《伤寒论》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告诉我们的只有一个字“活”,医要“活”人,医在临床识病要“活”,认证要“活”,组方选药要“活”,煎煮服用要“活”,善后调理要“活”……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病有传有不传,有“合病”有“并病”,治不得法有“坏病”,有顺传逆传,还有直中者,更有表里、寒热、虚实之不同。同时也有伤寒、温病之别。这些都是“仲”师告诉我们识病认证要活,不可死板教条。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以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桂枝汤为群方之祖,“余如桂枝法”,其后的许多解表药服用方法都宗此,也有不宗此者。根据疾病和病体的不同有“可与之”和“不可与之”的区别。这就是“仲”师告诉我们煎煮服用要“活”。“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或“不须啜粥”,是告诉我们将息调理要活。

李培生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讲义》在大柴胡汤方下言:“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有是证,用是药。《伤寒论》组方严谨而不失灵活,每增加或减少一味药,或略变化某一味药的用量就是不同的方剂,产生不同的功效。这说明“仲”师组方选药的“活”。而现今临床诸多医师对《伤寒论》学而不精,或不能灵活应用,方中诸药一大堆,用了柴胡、黄芩,就说是用了小柴胡汤,一有桂枝、白芍便说是桂枝汤。其实不然,充其量只不过是取了小柴胡汤、桂枝汤之意而已。
《伤寒论》就是伤寒论,并无什么深奥引申之意,学者、专家不必神思遐想,只要读懂了《伤寒论》的表面意思,就已经读懂了《伤寒论》,但临床仍须灵活应用,切忌呆板。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0-14 22:28 2楼
学习《伤寒》读死书背条文的多,而真正领会的太少了。一个“活”字,好!学就要活学活用,拓展伤寒方的临床运用。
2011-10-15 20:17 3楼
王家祥 说:
学习《伤寒》读死书背条文的多,而真正领会的太少了。一个“活”字,好!学就要活学活用,拓展伤寒方的临床

“活”字悟得好!学圣贤之书,唯借以启我性灵,溢我神智,待性灵神智洋溢活泼,再将其古贤之经验扩充变化,引申助长,有所发明,有所创建,此为学习之捷径矣!
2013-03-09 20:35 4楼
学习李老师研究,应用《伤寒论》的方法!
2013-03-09 21:19 5楼
2013-03-10 09:07 6楼
hanli123 说:

谢谢了,互相学习。
2013-03-10 09:07 7楼
中医老土枪 说:
学习李老师研究,应用《伤寒论》的方法!

土枪不老,谢谢了,互相学习。
2013-03-10 10:31 8楼
光一个活字太空乏,我告诉大家怎样活 ,就是要实战多,总结多,病机熟,药性熟。张氏也是这样来的。
2013-03-10 11:16 9楼
刘军 说:
光一个活字太空乏,我告诉大家怎样活 ,就是要实战多,总结多,病机熟,药性熟。张氏也是这样来的。

多谢交流。
⬅ 验方临床验证心得 老茶馆 “猪蹄”下奶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