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灸经图》治疗面瘫的临床应用体会

2011-10-06 09:59 楼主
[导语]《灸经图》出土于1900年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书中图文并茂,知识丰厚。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
《灸经图》出土于1900年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它包括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院图书馆的Stein6168、stein6262 和收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的《新集备急灸经》(P.2675),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灸法专著。它封藏于洞中一千多年,历代医籍不见收载。其内容上也于其它针灸医籍有不少相异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后世留下了一部珍贵文献。研究它的临床实用价值,对推动当前针灸学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意义。

1 临床特点

1.1 取穴少而精:《灸经图》图8原文:“哇鼻皱眼,当灸发际,灸耳上关,灸口吻,灸颊车髓孔,灸手阳明,灸五处,效。三壮后,日复三壮。后日舒手以粉著掌上吹之,粉去上善。不去至更灸三壮,以粉为验”。全图为正人行图、全图完整。部分模糊,前臂穴点缺字不清,耳上关穴标引不明,笔者将原图作了临摹修改。《灸经图》选取头针(发际)、局部(耳上关、口勿、颊车髓孔)远端循经取穴(手阳明),组成了一个治疗面瘫配伍合理、严谨、少而精的穴组。目前临床上治面瘫每次少则取七八穴,多则取十几个穴,《灸经图》仅取5个穴,它提倡取穴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杂,取穴少而精,尤如握紧拳头击打敌人,有力而便捷,多而杂的取穴,尤如张开十指击打敌人,无力而易自伤。“少则明,多则惑。”

1.2 选穴科学合理方便安全:《灸经图》所选穴位没有大的血管神经分布。距离眼睛、耳道、鼻腔较远,凡是耳前后,眼周围,鼻周围的穴位均不选用。施治时不会对重要五官造成伤害。穴位又是位于人体最暴露的部位,施治非常方便,施治采用无疤痕的温和艾灸法,可以连续施治。具有无创伤、无交叉感染、无痛苦、无后遗症、方便安全、配置科学合理的特点。

1.3 治疗宜早不宜迟:一般认为,针灸时机应于发病后7~20天为宜。有部分医家认为面瘫的治疗应在急性期开始针灸治疗,而且越早越好。《灸经图》在治疗面瘫时也采取了后法。“当”可作“应当”讲,可作“当时”讲,当发现有口眼歪斜的临床症状时或发现有面瘫的预兆苗头时,应当在当日当时即刻治疗。这里的宜早治疗不是指宜早针刺,而是指宜早灸治。
1.4 治疗宜轻不宜重:如果面瘫时用轻微艾灸给予一个较弱的良性刺激,就会使神经产生兴奋,改善神经冲动传递,促使气血循环,促使新成代谢谢,促使炎症水肿消退,使阴阳调和,邪去正安,达到阴平阳秘,从而使面瘫尽快痊愈。另外头面为人之首,元神之府,诸阳之会,皮肉浅薄,重刺激则伤神损皮肉,所以宜轻灸。面瘫发生时病变部位较表浅,治疗时也宜轻灸。

1.5治疗宜专不宜杂:现代临床中,遇到面瘫患者,治疗时往往中药、西药、激素同时用,针刺、艾灸、拔火罐、穴位注射、梅花针、按摩、理疗几乎同时上,结果往往是欲速不达。艾灸即无药物的毒副作用,尤其激素的使用引发并发症、禁忌症较多,也无针刺所引起的创伤疼痛。所以比较而言,艾灸有百利而无一害,艾灸具有其它疗法不具备的优势,用艾灸治疗面瘫是最稳妥,具有效,最安全,最简便的方法。是作为首选并一直可持续整个疗程的方法。

1.6 艾灸可治各种面瘫:《灸经图》对于面瘫,不论何种原因,何种类型,都应当和可以灸治。对于临床中久治不愈的顽固面瘫也可用后法,并可配合针药治疗,针刺选穴也按《灸经图》治疗面瘫所选5穴为主,宜浅刺轻刺,所用药物对症辨证施治既可。

1.7 独特的面瘫检验方法:《灸经图》灸治面瘫检验灸疗的效果的方法是“后日舒手,以粉着掌上吹之,粉去上,善。不去,更灸三壮。以粉为验。”在灸治第三天,将粉放置于掌心,令患者鼓腮吹粉,若吹去掌心上之粉,说明面肌功能有所恢复,灸治已取得较好效果。如不能吹去粉,则说明面肌功能未愈,则需要灸三壮,直至完全痊愈。以吹粉去否以及吹粉,据粉之存留多少来判断面瘫病变程度,治疗效果,恢复程度的方法,这在中医学史上是最早,最简便,最有效,最独特的检测诊断方法。所以《灸经图》仅从口的吹气功能就能判断其他部位的功能康复情况,可以执简驭繁的进行诊断检测。

2艾灸方法及效果

2.1艾灸方法:《灸经图》治疗面瘫采用艾柱在穴位上点烯,利用艾火和药力的回吸之力透达穴位以治疗疾病。施灸每燃烧一艾柱称为一壮。艾柱有大中小之分。是将艾绒制成如莲子、枣核、黄豆、麦粒、雀粪等不同大小圆锥状艾炷。目前艾条灸疗因其操作简单,热力持久、平稳深入、手法灵活、幅射面大、覆盖经穴多,又较安全,即可医者操作,又可患者自灸,以成为一种灸疗的主要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施灸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尽量避免垂直上下施灸,以防艾条残灰跌落皮肤造成烫伤和艾烟直接熏烤皮肤。最好与皮肤呈斜垂直施灸比较安全。约距皮肤2-3cm左右,徐徐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而无灼痛感为宜,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为防太近引起烫伤,医者可将另一只手的中食指分张,置于施灸穴位的两侧,这样就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侧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而随时调节施灸距离,以免烫伤。距离太远则力弱效微,所以选择合适的距离是关键。一般每穴可灸3-5分钟。灸时艾条上的残灰要每隔3-5分钟轻轻蹭除。以避免残灰太长掉落皮肤引起烫伤。如患者自灸,可取坐位,面对镜子,一定遮挡好患侧眼睛,用上法即可自行灸疗。艾灸也有补泻之分,《甲乙经》云:“用灸补者,无吹其火,须自灭也。用灸泻者,疾吹其火。”说明施灸时温和平缓为补、火烧灼急为泄、临床上应酌情掌握。一般患者每治疗5天,休息2天;重症患者可治疗6天休息一天;顽固面瘫患者可坚持每日灸一次。每次灸20-30分钟,轻症灸时间短,重症灸时间可稍长。

2.2 临床效果观察

按照《灸经图》确定的面瘫功能恢复标准进行评定,分级标准为,痊愈:鼓腮吹气,气从口正中出,口两侧对称,能将掌中粉全部吹去;显效:鼓腮吹气,基本上气能从口正中出,两侧基本对称,能将掌中粉大部吹去;有效:鼓腮吹气,气从患侧漏出,较治疗前能将更多的粉吹去;无效:鼓腮漏气,不能吹掉掌中粉。治疗前后无变化。经1-40天治疗,本组36例中,痊愈30例,占83.3%;显效3例、占8.3%;有效2例,占5.6%;无效1例,占2.8%;总有效率97.2%。5~15天痊愈显效29例,占80.6%。其中有效2例在继续灸疗时配合针药治疗,分别在70天和96天达到显效。1例无效病例在继续灸疗并配合针药半年后达到有效。临床观察显示面瘫症状轻、病程短、治疗及时、灸疗后见效快者疗效就好,反之则效果差。

3 体会

面瘫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祖国医学“口眼歪斜”范畴。中医是实践医学,《灸经图》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灸法专著,它融有秦汉隋唐时代灸法的宝贵经验和独具的特色,它是古人数千年临床实践的结晶。笔者虽然因条件限制,观察治疗的初发患者较少,但在力所能及的临床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它的临床价值。文虽不足称发“敦煌莫高窟”千古之秘,也还不能断言《灸经图》治疗面瘫的方法就是世人期盼的金标准,但它所具有的简便验廉的纯自然疗法以及科学合理的治疗法则必将对今人有所启示。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论敦煌古《灸法图》之特色 老茶馆 艾灸治疗冻疮效果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