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食道运动和胃的影响

2011-09-28 10:04 楼主
[导语]针刺可调节食道蠕动及其紧张性。有人在X线下观察发现,重刺激针刺天突 、膻中、合谷、巨阙等穴可使正常人食道蠕动增强,内径增宽;使食道癌患者的食道加宽,肿瘤部位上、下段蠕动明显增强,钡剂通过肿瘤狭窄处速度加快。

针刺可调节食道蠕动及其紧张性。有人在X线下观察发现,重刺激针刺天突 、膻中、合谷、巨阙等穴可使正常人食道蠕动增强,内径增宽;使食道癌患者的食道加宽,肿瘤部位上、下段蠕动明显增强,钡剂通过肿瘤狭窄处速度加快。以刷样的重刺激手法针刺天突、神道、至刚等穴,反使食道蠕动减弱。并明显提高其祜膜皱壁的显影效应。说明了针刺对食管运动功能的双向调整作用。还有人指出,针刺或指压某些穴位,可有效缓解膈肌痉挛。从而有助于食道从呃逆状态下恢复正常运动。

(一)对胃运动功能的影响

胃壁具有张力和蠕动两种运动性能。胃张力低下者极易发生胃下垂,临床报道证实,针刺对胃肌张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加强胃的紧张度而减轻胃下垂症状。针刺能解除胃痉挛。对于呕吐患者的幽门痉挛状态,针刺可增减胃肌收缩,解除幽门痉挛,改变胃一十二指肠间的压力,加速胃内滞留液的排空。有人在X线钡透视下,观察用平补平泻法针刺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痉挛及胃神经官能 症等患者的中脘、胃俞、足三里等穴前后胃运动的变化,结果表明,针刺可使胃痉挛者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减弱,胃蠕动弱者增强,胃不蠕动者发生蠕动;同时又以橡皮球一记纹鼓描记法观察用同样手法分别针刺足三里、承山、合谷等穴前后的胃运动功能变化,发现也可使胃蠕动发生类似变化。

以胃电图为指标观察,发现针刺足三里穴,使溃疡患者针前胃电频率和波幅较高者减低至接近健康入水平,使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患者针前胃电频率和波幅较低者增高或接近健康入水平。针刺胃瘘犬的“足三里”,原来胃运动功能低者,轻刺激可使之兴奋,胃收缩波幅升高,频率加快;原来胃运动功能亢进者,重刺激可使之抑制,收缩波幅减少,频率大多减低,胃内压下降。当处于饥饿收缩状态时,针刺足三里可使收缩波幅降低;进食后,胃的收缩减弱时,针刺又可使之加强,起针后更为明显。电刺激胃小弯迷走神经,可引起犬胃蠕动和呕吐,针刺足三里等有抑制作用:给犬注射依色林,使胃的紧张性增高后,针刺足三里等可使胃紧张度和收缩渡明显降低;用五肽胃泌素造成幽门部电活动亢 进后,针刺足三里可立即使原来较快的基本电节律减慢。以毛果芸香碱使家兔胃蠕动亢进,出现一系列规则的收缩波后,针刺足三里可使这种波的持续时间大为缩短。有人在电针雄性大白鼠足三里后,胃壁神经丛中乙酰胆碱脂酶和单胺氧化酶活力均明显增加,推测电针对胃机能的影响与此有关。

(二)对胃分泌功能的影响

胃液的丰要成分有胃酸(盐酸)、胃蛋白酶、粘液和内因子等。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等患者,常有胃液分泌的失调,针灸对胃液分泌具有良性调整作用。

有人以手法运针、电针、艾灸等分别刺激中脘、足三里等穴,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进行五肽胃泌素促胃酸分泌试验,结果治疗后患者平均基础胃酸排出量、平均最大胃酸排出量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表明针灸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慢性胃炎患者胃液酸度下降时,针刺可使胃液分泌增加,酸度增高;胃酸过高者,针刺可使之降低。有人对针刺前后胃酸酸度变化统计分析表明,胃酸正常者例数明显增加;对胃酸分泌高曲线者使之抑制,弛缓曲线及正常曲线使之兴奋,对梯状曲线兴奋、抑制两者兼有。

有人对各种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发现针刺几乎能使不同患者胃游离酸的总酸度、胃蛋白酶、胃脂肪酸含量和活性均趋向正常化。针刺四缝穴,可使营养不良患儿胃蛋白酶话性升高。

动物实验亦已证明,针刺对正常的、病理的以及应用某些药物而改变的动物的胃液分泌功能,都有调整作用。

在探讨针刺足三里对胃功能影响的机制时,有人发现正常人或萎缩性胃窦炎 患者于针后15分钟至30分钟、30分钟至60分钟血清胃泌素出现高峰反应。而在针麻临床中,内脏镇痛效果好者。病人血清胃泌素多趋向降低。胃泌素是已知的体内作用最强的胃粘膜“营养激素”,可使胃粘膜血流增加,加速粘膜上皮细胞中DNA的合成,促使细胞分裂,增强泌酸、泌酶功能,并可促进胃肠道运动。故可认为,在针刺足三里对胃的运动和分泌功能的影响中,针刺引起的血清胃泌素含量的改变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胃粘膜的影响

针灸对胃粘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实验证明,电针大鼠足三里、上巨虚等穴对水浸-束缚应激性胃溃疡和消炎痛引起的胃粘膜损害的保护率分别为46.5%和 33.3%;用20%氯化钠溶液灌胃可造成小白鼠胃粘膜急性损伤,比较造型前三天电针足三里穴的电针组和非电针组,发现电针可使小白鼠胃粘膜损伤指教降低,血清胃泌素含量减少和胃粘膜损伤范围与程度减轻。犬的实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针灸还有促进消化性溃疡修复的作用。有人用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现不仅可以在症状改善上取得较好疗效,从纤维内窥镜下也显示出针灸有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四)针灸对胃功能影响的传入、传出途径以及中枢神经核团和递质

1.传入途径

以针刺足三里穴为例。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穴所产生的针感和引起的针刺效应是通过坐骨神经、股神经等躯体传人神经上传的。也有实验显示,在切断上述神经后,还必须同时破坏股动脉壁上的神经丛,才能阻断针刺足三里引起的针刺效应。还有实验提示交感神经外周纤维可能参与了足三里穴的传入。

2.传出途径

胃肠道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包括交感神经和属于副交感神经的迷走神经,它们的纤维均到达胃,对胃电和胃运动产生影响,人们认为针刺对胃肠活动产生影响的传出途径与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一些体液因素有密切关系。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中的胆碱能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肽能神经和胃肠道壁内神经丛起着重要作用。

3.中枢神经核团和递质

调节胃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脑干和延髓水平。脑干的一些神经核团控制着迷走副交感中枢对胃肠道的传出活动。许多研究表明,刺激或损毁这些区域可明显地引起胃运功和分泌功能的改变。延髓内的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一直被认为是调节胃运动的最基本的中枢核团之一。延髓水平以上与胃运功和胃电活动有关的核团很多,如脑桥背侧的蓝斑核团、丘脑下部的摄食中枢和饱中枢、尾核、中缝大核等。总结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提示在延髓水甲及该水平以上可能存在有兴奋和抑制胃运动的中枢,针刺可影响这些中枢的活动,并可能通过迷走神经和颈髓的下行通路对胃运动和胃电活动进行调节。针刺可影响中枢递质,针刺效虚与中枢递质的活动有关。目前认为影响针刺对胃功能活动的中枢递质主要有去甲肾上腺素 、脑啡肽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火针放血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老茶馆 专家解析:针灸对脑血管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