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急救常用十大穴位

2011-09-28 08:42 楼主
[导语]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经常用到。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独特而重要的非药物急救方法,也是最早应用于救急的疗法之一。虽然现代急救技术发展迅速,但针灸治疗各科急症仍然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在某些环节甚至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常用的十大救急穴位主要有:

1、百会:百会穴别称巅上,一名“三阳五会”,为督脉要穴,《针灸资生经》称百会“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急应,百会盖其一也”。





百会穴具有疏散风寒、温经通阳、升阳固脱、镇惊息风、清热开窍等作用,为回阳救逆之要穴。针刺、艾灸百会穴具有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及脑血管弹性,调整人体的血压变化,激活、调节机体免疫机制,增强机体防卫功能等作用。

2、人中:人中穴隶属督脉,为督脉与手足阳明经交会穴,任、冲二脉与督脉共同环络口唇而经过人中沟中线,因此人中穴为阴阳交会、气血旺盛之处。

针刺人中穴可达到“一针多经”的效果,能够调和阴阳气血、清热开窍、回阳救逆、通达脏腑经络,对治疗厥证、心胸脘腹及腰脊急性损伤等多种急症有很好的疗效。

3、大椎:大椎为督脉要穴之一,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之处。针灸大椎穴除能调节本经经气外,还可调节六阳经经气,临床常用于治疗高热、感冒、哮喘、脑供血不足等。

4、风池: 风池穴属胆经要穴,为手足三阳与阳维之会穴、阳维与督脉之会穴。阳维起于手足六阳之会,上循于脑室,督脉为阳脉之海。

针刺风池具有疏调肝胆经气的作用,又能调理诸阳,使肝气疏泄、脾气健运、气血调和、肝阳潜降。

5、膻中: 膻中为任脉穴,为心包募穴、八会穴之一,且为任脉、足太阳、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膻中积聚宗气,针之能助肺司呼吸,助心以行血,故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止咳平喘之效,主治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

6、神阙: 神阙穴居人体中央,属任脉要穴,为真气所系之处。任脉为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脐又为冲脉循行之所,督、任、冲三脉经气相通,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故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灸法或药物敷脐有疏通经络、回阳固脱、调达脏腑、调整阴阳的作用。

7、足三里: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会穴,具有补中气、健脾胃、调和气血的作用,临床多选之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等。

8、内关: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是治疗心腹疼痛的重要穴位,针之可调和阴阳、理气通脉、养心清脑、回阳救逆。

9、合谷: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为“四关穴”之一,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行气开窍、疏风清热、通降肠胃、镇静安神、益气升阳的作用,以治头面五官病见长,同时又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

10、涌泉: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井穴,为经气涌出、阴阳经气交会之处,与百会穴合用有调整升降之功。涌泉位于足底,主降,有收敛浮阳、引气归元、交通阴阳气血、开窍醒神的作用。

附注:针灸治疗的作用

疏通经络: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01.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针灸治疗额窦炎 老茶馆 四肢疾病可针灸以下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