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求源》第二章第二节

2011-09-21 21:43 楼主
第二节.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下分络脉、孙脉,是传统医学上的一个概念,即以手太阴肺经为始的五脏六腑和三焦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传统医学认为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虽然经脉是如何命名的无处可考,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古人在生产生活中得出来的经验。在无“剖而视之”的内经时代,《素问》、《灵枢》的黄帝、歧伯、雷公都是得道通天之人,有关经络循环运行的道理,是古圣人在养生炼道中由自身显示出来的玄机和奥秘。
《黄帝内经•灵枢》的精髓是“十二经脉”,经络学中最本原最重要的基理亦是“十二经脉”,由此可见,古人在不知道“血循环”是什么概念的年代,丰富而大量地积累了无形无象的十二经脉循行、走向及其作用经验,是一件非常伟大的创举。
现将十二经脉之肺经、大肠经简述如下:
手太阴肺: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 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手阳明大肠:起于食指桡侧端,沿食指桡侧上行,出于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之中,沿前臂桡侧赶往肘外侧,再沿上臂前外侧上行,至肩部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交,然后向下赶往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肌,入属大肠。其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回过来夹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夹鼻孔两旁。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如下图:
[img=350,389]http://a1.att.hudong.com/71/41/01300000928922127939417323766.jpg[/img]

上述我们不难看出十二经脉经经相扣的实质了:
其一、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走向非常疑似。
其二、与他经相接是支脉而非主脉。
其三、按照脏腑之功能络、属。
其四、按穴位点连接。
其五、非解剖所获。
其六、不必担心因误伤而造成后遗症等后果。
其七、截肢后不会造成本脉的生理功能损害。
让我们再重新打开《内经》:
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可知古人认为经络是皮肉之间肉眼可见的管道,大的、数目少的叫经脉,小的、数目多的叫络脉,更少、更多的叫孙脉。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现在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出经络位于肌肉和脉之间。具体是:皮肤——肌肉——孙络——大络——经——脉——血。
“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中医有气到血到说法。春天气到经脉,夏天气到孙络,长夏气到肌肉,秋天气到皮肤,冬天气又回到骨髓。沿着气行进的路线有:皮肤连着肌肉,肌肉连着孙络,孙络连着经脉。这说明经络位于肌肉和血脉之间。
“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
这就是《内经》告诉我们的一个全新的经络概念
如果我们用现代知识对比,不难发现“孙脉”是毛细血管,而“络脉”是微血管。古人看不到毛细血管和微血管,但是他们通过和大自然的类比,创立了经脉。
“经络”是经、络、筋的总称,是传统医学对现代医学人体软组织的统称,通常人们认为筋即为韧带,实际上筋的含义很广泛,它还包括了肌腱,皮肤,肌肉,血管,神经等一切的软组织。据<<内经>>中记载:“诸筋者皆属于节”。阐述了人体的筋都附于骨上,大筋联络关节,小筋附于骨外,认为筋的主要功用为连属关节,络缀形体,人体的俯仰曲伸等一切动作全靠筋来主持完成。
所以,经络的实质应该为“经、络、筋”,是传统医学十二经脉、经络、孙经的总称,同时也是现代医学人体一切软组织的统称。
脉,现代医学的脉——是血管和周围神经的复合体。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9-23 10:20 2楼
楼主辛苦了,谢谢分享
⬅ 四逆散治冻疮 老茶馆 和、缓新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