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属中医‘风温’范畴,辨证治则需谨慎

2009-11-14 20:09 楼主
‘甲流’属中医‘风温’范畴,辨证治则需谨慎。

杏林居士

明确‘甲流’的中医类属,对于‘甲流’的临床辨证与治疗意义重大。

目前的甲型H1N1流感,无论从症状、病因、病机等角度分析,均具备风温病症的特点,就其发病过程与损害特征也几乎与古籍记载相同,故完全可以参照中医经典进行辨证治疗。

就‘甲流’的发病特点与临床症状而言,“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身必热,咳嗽,烦渴,此风温证之提纲也。”——《外感温病篇》(陈平伯)。其重要特征在于,发热、高热,头痛,身痛,口渴,烦躁,咳嗽为主要特征性症状。咳痰,胸闷气短,胸部压痛为重症症状。伴随腹部疼痛、腹泻者多因患者(个体差异)中焦虚寒引起。

就‘甲流’的发病部位,或从脏腑辨证角度分析,其病位首先在肺(经),或肺、胃两经同病。“风邪属阳,阳邪从阳,必伤卫气。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是以风温外搏,肺胃内应,风温内侵,肺胃受病,其温邪之内外有异形,而肺卫之专司无二致,故恶风为或有之症,而热渴、咳嗽为必有之症也。”——《外感温病篇》。由卫气营血辨其程度,则首见卫分,或卫、气两分同热,可迅速传变入营,即可发为重症,至入血分则可出现脏器衰竭征候。

就临床四诊而言,其主脉特征为浮、数,浮者在表在风,数者在热在火。脉浮为主要特点。“脉尺寸具浮,头疼身热,常自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此名风温也。”——《类证活人书·卷六》(朱肱)。脉象兼大者为气分热盛。舌象多见红,可略干。舌偏绛者为已入营分,暗者为已伤阴血。苔色多白黄相兼,黄者多见。可厚或腻,为阳明素体湿热。苔黄厚而干者为阳明腑实。

基本证型:

1、肺卫热盛,营阴不足。
临床症候:发热,恶风,头痛,身痛,乏力,口渴咽干,咳不甚,无痰或少痰,便干,溲赤或少,无汗或少汗。脉浮数,或兼弦。舌红,边尖甚,质干,苔薄黄或薄白。
基本治则:宣肺解表,养阴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
要略:因其营阴不足,故发表宜轻,不可过汗。“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伤寒论》(张仲景)
可用荆芥穗10-12g,酌用防风、桑叶。
重用养阴,生地30-40g,玄参20-30g,天冬麦冬15-20g。以滋营血,共奏清热之效。并可截防传变入里,“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内经》,可酌用黄连、羚羊粉,以顾护心、肾两经,防止病邪侵犯,又为佐助清热。

2、卫气同病,阳明蕴热。
临床症候:壮热,头身疼痛,神疲欲眠,或痉,口渴咽痛,咳嗽气喘,无痰或少痰,便秘,溲赤,汗出或少汗。脉滑数,或大。舌红绛,苔黄厚而干。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要略:应故护营阴为主,酌情少用麻黄(2-4g),重用生石膏30-40g清泄阳明,加生栀子10-15g清热生津,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另以求透营转气,截防传变。酌用三黄以清三焦蕴热。

3、邪陷心包,热入营血。
临床症候:壮热至厥,头身疼痛,甚或谵语发痉,四肢厥冷,胸闷气短,喘咳间作,稠痰粘浊,便秘溲赤。脉弦细数,或浮而软。舌红绛或暗,苔黄而燥。
方药:清营汤加减合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要略:本证重点在于真热假寒。“热深厥亦深”者,安宫牛黄丸成人每日2丸。重用水牛角粉30-40g。重用连翘20-30g、生地30-40g、赤勺30-40g、丹皮30-40g、羚羊粉3.6-4.8g,以防病邪再传。若大肠积滞不下者,可用速下救阴之法,酌用生大黄面冲服,便下药止。

4、后期:津伤血燥、营阴亏耗、气阴两伤等证可参考温病治疗常法。

说明:
以上证型为目前甲流的临床常见类型,不能照搬应用,需详细辨证。
建议的药物用量为正常成人用量,多数药量‘超标’,请根据病情酌情定夺。
第2、3证型其病情发展传变迅速,应每日一诊,酌情化裁增减方药。
本文仅供中医同仁参考。为避免患者照搬应用,故特意略去方药细节。
虽历代温家多认为‘风温不可下’,然本病多见阳明腑实,予以为速下存阴可取良效。欢迎同门深入研讨,以正发掘。

2009-11-04


转帖自杏林居士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85382595]http://blog.sina.com.cn/u/1585382595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儿童抽动症(2) 老茶馆 中医发展中的分化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