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邹润安

2011-09-01 21:01 楼主
邹润安(1790-1845),名澍,字润安,江苏武进人。清代医药学家。有孝行,家贫绩学,隐於医。道光初,诏举山林隐逸,乡人议以澍名上,固辞。澍通知天文推步、地理形势沿革,诗古文亦卓然成家,不自表襮。所著书,医家言为多。伤寒通解、伤寒金匮方解、医理摘要、医经书目,并不传。所刊行者,本经疏证、续疏证、本经序疏要。谓明潜江刘氏本草述,贯串金、元诸家说,反多牵掣,故所注悉本伤寒、金匮,疏通证明,而以千金、外台副之。深究仲景制方精意,成一家之言。一生勤苦自励,所著甚丰。其学识渊博,文理淹通,为世通儒。同里周仪颢在《邹润安先生传》中说他:“家故贫,艰于就傅,勤苦自励,于书无所不窥、虽冱寒盛暑,披览不缀。”又说他“以积学敦庸行,为世通儒”。他一生不求闻达,而甘“隐于医”,所著甚丰。其所著有《本经疏证》十二卷、《本经续疏》六卷、《本经序疏要》八卷、《伤寒通解》四卷、《伤寒金匮方解》六卷、《医理摘抄》四卷、《沙溪草堂文集、诗集、杂著》各一卷,等。可见,他就是一位通儒术而隐于医的儒医。

清道光十二年至二十年(1832~1840年)间,他从事本草著述,编成《本经疏证》(内含《本经疏证》12卷、《本经续疏》6卷、《本经序疏要》三书)。在此书中取《本经》、《别录》为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为纬,交互参证,“疏其文而证其解”。书中采用笺疏之例,辨证之体,重在讨论药性及其在古方中的运用。另著有《明典》54卷,《伤寒通解》4卷,《医理摘抄》4卷,《医经书目》8卷等。

《本经疏证》是一部发掘《神农本草经》药物精蕴和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力作。它融《内经》、《伤寒杂病论》诸书之精义于一炉,在阐述《神农本草经》药物及其功效方面,见解独特而又精辟,可谓颇具卓识。应当说,邹氏尽管没有像孟河学派的四大医家马培之、费伯雄、巢崇山和丁甘仁等人那样有名,也没有留下多少临床医案。但他在中医理论研究的造诣和贡献上决不在这四位医家之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杨照藜在《重庆堂随笔》总评中说:“本草以《本经疏证》为第一善本,其援引浩繁,穿穴精透,可谓空前绝后。”

其所著《本经疏证》与《本经续疏》,运用娴熟的笔法,优美的文句,将深奥的中医学理论阐述得十分透辟。现其议论纵横披阅,笔墨酣畅淋漓,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仅以邹氏书中对菊花、羊肉、贝母的疏解,对呕吐、烦躁的训诂和对头面风的描述等为例,说明他不仅对医学经典研究有得,“往往于古人见解外,别有会心”,而且其古文学功底亦甚深厚,文字形象生动,具有相当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能“使药品之美毕彰,而《本经》之旨益著”。《神农本草经》虽被列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但历代对其作疏解辩证的并不多,邹润安所撰《本经疏证》,是对《神农本草经》药物研究、剖析得最深刻、最透辟的专著。邹氏论药,始终紧紧抓住药物所适应的病机,且不离论方与论病,往往是融《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诸书之精义于一炉,因而在发掘药物的精蕴方面多有其独到的见解。

邹润安在《本经疏证》中对每一味药物的疏解(包括白术)几乎都是一篇说理精细的论文,而且他“每缘论药,竟自论方,并成论病”,从而“使药品之美毕彰,而《本经》之旨益著”。清代医家王孟英十分推崇他说:“邹氏之书疏经旨以证病机,俾古圣心源昭然若揭,不但有裨后学,足以压倒前人。”在对仲景学术的各类研究性著作中,邹氏之书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外用中药配制 老茶馆 齐秦因拔罐师操作不慎 烧伤紧急入院抢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