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医——陈存仁

2011-08-28 21:54 楼主
陈存仁(1908—1990),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他不仅聪颖好学、医术高超、交游广阔、擅长经营,而且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50年代为了给中医“做广告”,他在香港影响最大的《星岛晚报》开辟“津津有味谭”,专门讲吃讲药膳,结果一写近20年,每天一篇从不间断,并且从不取一文稿酬。人称“中医界才子”“医林怪杰”。


陈存仁

一、生平简介

原名陈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

1928年,创办国内第一份医药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康健报》。

1929年自设诊所,独立行医。1929年3月17日,被中医界推选为五个代表之一,赴南京国民党政府抗议“废止中医案”。

1935年,主编三百余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

1937年,东渡日本,收集汉医书籍四百多种,整理出版《皇汉医学丛书》。

1960~1970年代,应香港《星岛晚报》董事长胡仙女士邀请,开辟“津津有味谭”专栏达十七年之久。

1990年9月9日,病逝干美国洛杉矶寓所。

二、生平事迹

据说,1949年5月他匆匆飞往香港的时候,多余的钱财都没带,就带了几包有历史价值的相片,全是他和民国名人的合影,其“历史”头脑不可谓不强。他的儿子形容他是个“重名胜过重利”的、头脑灵活、会挑机会的上海人。他爱慕名声甚至到了虚荣的地步,当时为了竞选上海参议院议员,天天在饭馆里摆着流水席请客吃饭。他常说“大人不可一日无权,小人不可一日无钱。我是小人,所以不可无钱”。但他知道,在上海,只要你有了名声,钱肯定会跟着来的。在给于右任治好伤寒后,于右任居然没有钱给陈作诊疗费,只能写幅怀素体的千字文为报酬。陈存仁一听惊喜过望,他一直喜欢名声胜过金钱,于右任的墨宝肯定比金钱更珍贵。

上世纪20年代,家道中落的陈存仁在中学毕业后,本来读的西医学校,但读了一年得了伤寒,学校里的西医教师没能治好,反倒让中医给治好了。家中长辈遂动员他学习中医,而且将来西医开业需要投资,中医开业则简单得很,种种原因使他学上了中医。刚毕业时,他也就是一普通的小中医,当时上海中医讲究的是“家学渊源”,有祖传秘方当然最好,名声也响亮。陈存仁没有这方面的优势,他另外开辟一条路:办了一张《康健报》,除了请名中医写稿,还请武侠名家向恺然在上面以小说笔调写验方,结果一下子卖到1万多份,大家都知道上海有个名中医“陈存仁”了。

陈存仁很会经营。他的业务是一点点做起来的,开始来就诊的都是司机、店员,治好了他们,他们的老板、车主、业主也就来了,慢慢影响到富裕阶层。一些工厂主聘请他当厂医,他中西医都懂,诊断力就强了。有钱后他还聘请一位西医每天给他上两小时课,上了两年。他不像一般老医生那样排斥西医,又善于结交三教九流各色人物,因此名声越来越大。陈存仁因为没有“祖传秘方”,因此还特别爱收购医学古籍。

陈存仁在上海年纪轻轻就成了名医,因害怕被绑票,所以只能找一些有势力的人投靠,称为“拜老头子”,杜月笙就是他投靠的对象,陈存仁和一些人拜杜月笙为“先生”。陈存仁虽然胆小,但对黑社会的种种要求却知道拒绝,并不是完全忍受,因为他三教九流认识多了,在这里受了威胁,知道到哪里去找人帮忙。

2008年,在“名医”陈存仁诞辰100周年之际,广西师大出版社年内将新推5本陈存仁作品,分别为《被阉割的文明》、《业外杂谈录》、《阅世品人录》、《被忽视的发明》与《被误读的远行》。其中,《阅世品人录》首次披露了章太炎被困北京期间的84封家书。此外,《阅世品人录》还讲述了作者与章太炎、胡适、杜月笙、秦瘦鸥、董浩云等历史名人的交往旧事。陈存仁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他的病人包括国学大师章太炎、文化名家胡适、上海大亨杜月笙、潇洒少帅张学良等人。 4_101115181313_1.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近代名医——丁季峰 老茶馆 近代名医——黄鸿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