鷩雉

2011-08-28 19:56 楼主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Bì Zhì

【别名】赤鷩(《山海经》),鵕鸃(《汉书》),采鸡(《逸周书》),锦鸡(《禽经》),金鸡(《纲目》)。

【来源】为雉科动物红腹锦鸡的肉。

【原形态】体长约100厘米。嘴短而坚,呈角黄色。眼褐色,睑部裸出,呈肉黄色。雄者头上具金黄色丝状羽冠,覆盖颈上;脸、颏和喉锈红色;后颈围以金棕色的扇状羽,形成披肩状,各羽边缘有蓝黑色双条细边;上背浓绿,羽缘为绒黑色;背的余部和腰均深金黄色,腰侧转深红,各羽羽支散离如发;尾长占体长的3/4,中央尾羽极长,黑褐色,满布桂黄色点斑;外侧尾羽呈桂黄色和黑褐色波状横斑相间状;尾上覆羽基部亦然,端部转为深红色;肩羽暗红,最内侧飞羽及其覆羽深蓝色;次级飞羽及其覆羽均黑色而缀以栗色;初级飞羽暗褐,其边缘棕黄色。下体自喉以次几纯为深红色,肛周淡栗。脚短而健,呈角黄色。雌鸟头顶和后头黑褐而杂以肉桂黄色;上背棕色而具黑褥横斑;翼上黑斑更粗;上体余部棕褐,密缀以黑色虫蠹状纹;尾端形尖而色亦较淡;胸和胁棕黄色杂有黑斑;腹几为纯棕色;尾下覆羽亦具黑斑。

【生境分布】平时常单独或成对栖息于多岩的山地及岩坡,出没于矮树丛和竹林间。善奔驰,很少见其起飞。分布地区自青海东南部、甘肃和陕西南部,南抵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性味】
①《纲目》:甘,温,微毒。
②《医林纂要》:甘辛,温。

【功能主治】《医林纂要》:功用同雉(温中补虚,益肝和血)。

【摘录】《*辞典》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8-28 19:57 2楼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Bì Tī

【英文名】Grebe

【别名】鷉、须赢、刁鸭、油鸭、水彾仃、水葫芦、水鷉、水攒、水子钻、王八鸭子、小乌鸭

【来源】
药材基源:为鸊鷉科动物小鸊鷉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diceps ruficollis(Pallas)[Colymbuc ruficollis Pallas]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捉,取肉,鲜用或烘干。

【原形态】鸊鷉,小型鸭类,体长约26cm。嘴窄而尖,黑色,尖白,嘴裂附近黄绿色。虹膜黄色。上体大多黑褐色,颈侧红栗色。下体白灰相杂,偶有褐色。脚近尾端,石板灰色,趾端具阔爪,趾侧具瓣状蹼膜。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湖沼或泽地。善潜水,常在双结队游于水面,营浮巢于芦苇丛中。捕食水栖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以东北及东部沿海一带较多。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肺;肾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缩尿固脱。主遗尿;痔疮;脱肛

【用法用量】内服:煮、炙,适量;或烧焦研末,每次15g,每日2次。

【摘录】《中华本草》
2011-08-28 19:57 3楼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Bì Tī

【别名】鷉、须赢(《尔雅》),刁鸭(《食疗本草》),油鸭(《纲目》),水鸰仃(《医林纂要》),水葫芦(《中国动物图谱·鸟类》)。

【来源】为鸊鷉科动物小鸊鷉的肉或全体。

【原形态】
体长约26厘米,形似鸭而小。嘴窄而尖,黑色,尖端白色,嘴裂附近黄绿色。虹膜黄色。眼先、颏、上喉黑褐色;下喉、耳羽、颈侧红栗色:上体黑褐色,部分羽毛尖端苍白;初级、次级飞羽灰褐色,初级飞羽尖端灰黑色,次级飞羽尖端白色;大、中覆羽暗灰黑色,小覆羽淡黑褐色;尾羽甚短,棕、褐,白等色相掺杂;前胸、胁、肛周灰褐色。前胸羽毛尖端苍白或白色,后胸和腹丝光白色,略沾灰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脚近尾端,石板灰色,趾端具阔爪,趾侧具瓣状蹼膜。
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湖沼。善潜水,常成对或结群游于水面,营浮巢于芦苇丛中。食蛙类、小鱼、虾、水生甲虫等。

【生境分布】分布亚洲东部的湖沼或泽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都有。

【性味】
①《饮膳正要》:味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咸,寒。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功能主治】
补虚羸。
①孟诜:补虚。
②《饮膳正要》:补中益气。宜炙食之。
③《医林纂要》:可去肺肾之邪。
④《随息居饮食谱》:补中开胃。

【摘录】《*辞典》
⬅ 霸王鞭 老茶馆 寸金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