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医——姚培发

2011-08-28 09:40 楼主
姚培发(1921~1999年),男,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名医之一。姚老自幼秉承家训,治学严谨,谦虚好学。他博览群书,广采众长,尤注重实践。早年求学临诊见习时,曾不辞辛劳,走遍浦江两岸众多名医诊所撷秘取宝,深得沪地前辈名中医赞许。

一、生平简介

姚培发在1942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学工作。 上海市名中医、博士生导师、教授、姚培发主任医师,在杏林园地上默默耕耘了50多个春秋。他治学严谨,勤求古训,精研《内经》、《伤寒论》,长期致力于老年病、高血压、肝病、老慢支等疾病的专题研究,遣方用药,颇有独到之处。

1942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学工作。曾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副主任、中医内科副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龙华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上海市首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医内科教研室顾问,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1995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姚师认为,一个临床医生一定要在广泛接触门诊病人的基础上进行重点研究,才能达到“一专多能”的技术要求。所以,他早在50年代初就参加了市门诊部的高血压病专题研究组,60年代又参加了龙华医院肝炎、老慢支专题研究小组,80年代则参加了由龙华医院及上海中医学院等单位组成的老年病专题研究小组。老年病课题组以《内经》有关“肾气盛衰”、“天癸至竭”等理论为主导,提出了“肾虚精血不足是人体衰老的主要病因病机”的学术观点,与此同时创制了补肾填精抗衰老新药“还精煎”,一时反响强烈。该课题荣获上海市1984年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二等奖,1985年上海市科技成果进步奖三等奖,《还精煎及其拆方对延缓下丘脑-垂体-性腺-胸腺(HPGT)轴衰老的作用研究》荣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此外,发表学术论文30篇。

二、学术思想

姚师对补肾法延缓衰老和防治多种老年病的学术见解,渊源于《内经》、《伤寒》、《金匮》、《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尤得力于名医张景岳之温补学说,组方遣药致力于其“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根之说。付诸临床,确有实效。姚师的体会是,多阅书可以广见识,多实践才能出理论。他遵循古训“肾为先天之源,生命之根”,认为肾虚既反映了机体衰老的生理现象,也反映了多种最终转归的病理结果。以外感热病为例,太阳病不解,外邪可由表入里而及少阴甚或直中少阴,导致心肾病变,温病由卫气而营血,从上焦入下焦,最终亦无不损及肝肾,以内科杂病而言也是如此,最终都要伤及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穷则死。这充分说明了人体肾气的盛衰,既是决定人体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又是各种疾病预后吉凶的重要指标。

补肾填精法延缓衰老的研究课题也是姚师带教研究生的主要内容之一。衰老虽然是一种多环节因素相互作用的生物学过程,但从临床与实践研究的结果来看,肾虚往往同免疫功能的降低、内分泌的失调、遗传因素的改变等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补肾能够纠正阴阳推移,从而激发、调整、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以达到抗衰益寿、却病延年,具有扶正与祛邪双相调节作用。

三、临床经验——老年高血压病

1.肝肾阴虚为本

姚师认为,老年高血压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在肝,根源在肾。肾气亏虚,精髓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亢于上,进而导致五脏功能失调,出现各种变证。正如陈修言所言:“究之肾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故《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其言虚者,言其根源,其言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高血压病的明显遗传倾向及年龄增高而患病率明显增加的现象,以及临床表现为头晕、头重、头痛、健忘失眠,烦躁、视物昏花、腰膝酸软、耳鸣耳聋、性功能衰退,都反映了老年高血压病的肾虚的客观存在。故对老年高血压者,即使属“肝火亢盛”,亦应考虑“乙癸同源”,虽共有肝阳亢于上,或阳亢风动的上盛之证,还应顾及老年人有否隐伏之肾阴亏于下,阴液日耗的下虚之候。故他在立方遣药中,对于肝肾阴虚者,常用生地黄、熟地黄、白芍、杜仲、桑寄生、首乌以滋补肝肾,毓阴潜阳,若肝肾阴亏日久,阴损及阳者,常取二仙汤、右归丸以温补滋肾,阴阳平补,以顾其本;对于阳亢之证,则用自拟息火平肝降压汤,方中天麻、石决明、钩藤以平肝镇潜,夏枯草、黄芩、野菊花以清肝泻火,桑寄生、杜仲辅以补益肝肾,川芎、益母草以活血化瘀利水,共奏平肝熄风,清热活血之功。

2.血瘀为标

姚师认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因肝肾阴虚,阳亢无制,日久化火,热入营血,血热互结,血为之瘀结,故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征象。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若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就会出现各种靶器官的损害,由此产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脑动脉硬化、中风等,这无不与血瘀有关。从微观辨证来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液粘稠度增高、甲皱微循环障碍等,都存在着血瘀的表现。故姚师在补肾毓阴潜阳中,常佐川芎、益母草、丹参以活血化瘀,对血液粘稠度增高者,加生山楂、虎杖。

由此可见,同血压病有着肾虚和血瘀两种病理变化,但姚师认为这两种改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肾虚是本,血瘀是标,血瘀是在肾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并进一步加重肾虚。二者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密切相关的病理链,并且导致本病的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并贯穿于老年高血压病的始终。因此,肾虚与血瘀结合起来,更能反映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病理本质。

另外,姚师善于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特别重视老年人的降压幅度。如血压骤降,易引起血液不能上荣于脑窍,不能荣养脏腑,导致变证丛生。他对老年人的降压治疗主张微调缓降,让患者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从根本上稳定血压。他经常用豨莶草、生槐米、小蓟以降血压,辨证结合辨病用药,临床多可获效。

姚培发曾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副主任、中医内科副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龙华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上海市首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医内科教研室顾问,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1995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1-16 08:31 2楼
姚培发(1921~1999年),男,浙江余姚人。1942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学工作。曾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副主任、中医内科副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龙华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上海市首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医内科教研室顾问,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1995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姚老自幼秉承家训,治学严谨,谦虚好学。他博览群书,广采众长,尤注重实践。早年求学临诊见习时,曾不辞辛劳,走遍浦江两岸众多名医诊所撷秘取宝,深得沪地前辈名中医赞许。

姚师认为,一个临床医生一定要在广泛接触门诊病人的基础上进行重点研究,才能达到“一专多能”的技术要求。所以,他早在50年代初就参加了市门诊部的高血压病专题研究组;60年代又参加了龙华医院肝炎、老慢支专题研究小组;80年代则参加了由龙华医院及上海中医学院等单位组成的老年病专题研究小组。老年病课题组以《内经》有关“肾气盛衰”、“天癸至竭”等理论为主导,提出了“肾虚精血不足是人体衰老的主要病因病机”的学术观点,与此同时创制了补肾填精抗衰老新药“还精煎”,一时反响强烈。该课题荣获上海市1984年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二等奖,1985年上海市科技成果进步奖三等奖;《还精煎及其拆方对延缓下丘脑-垂体-性腺-胸腺(HPGT)轴衰老的作用研究》荣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此外,发表学术论文30篇。

姚师对补肾法延缓衰老和防治多种老年病的学术见解,渊源于《内经》、《伤寒》、《金匮》、《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尤得力于名医张景岳之温补学说,组方遣药致力于其“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根之说。付诸临床,确有实效。姚师的体会是:多阅书可以广见识,多实践才能出理论。他遵循古训“肾为先天之源,生命之根”,认为肾虚既反映了机体衰老的生理现象,也反映了多种最终转归的病理结果。以外感热病为例,太阳病不解,外邪可由表入里而及少阴甚或直中少阴,导致心肾病变;温病由卫气而营血,从上焦入下焦,最终亦无不损及肝肾;以内科杂病而言也是如此,最终都要伤及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穷则死。这充分说明了人体肾气的盛衰,既是决定人体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又是各种疾病预后吉凶的重要指标。

补肾填精法延缓衰老的研究课题也是姚师带教研究生的主要内容之一。衰老虽然是一种多环节因素相互作用的生物学过程,但从临床与实践研究的结果来看,肾虚往往同免疫功能的降低、内分泌的失调、遗传因素的改变等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补肾能够纠正阴阳推移,从而激发、调整、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以达到抗衰益寿、却病延年,具有扶正与祛邪双相调节作用。
⬅ 近代名医——奚伯初 老茶馆 近代名医——刘云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