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齐斋十乐”释义——澄心静坐(3)

2009-10-27 15:37 楼主
“述齐斋十乐”释义——澄心静坐(3)



早在宋代,陈直所著《寿亲老新书》引“引述齐斋十乐”的内容为:“读书义理、学法贴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这十条养生之道,就是要求人们要寓乐于日常生活之中。


澄心静坐


静坐可以让大脑皮质得到充分休息,起到中医所说的“澄心”、“澄神”的效应。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颜回就经常练“坐忘”功法;《庄子▪在宥》篇中亦载有古代养生家广成子的“养生静坐法”。古今医家和养生家们都认为,通过静坐,能够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
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寿高88岁。他生前介绍自己的养生之道时,特别推崇“静坐法”。郭老练静坐,始于1914年。那时他留学日本,因废寝忘食地学习,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终日为心悸、记忆力下降所苦,每夜仅能睡3小时左右,且多恶梦。一次,他偶尔在东京一家书店发现《王阳明文集》中提到“静坐”之说,于是便买了《冈田式静坐法》一书,并坚持不懈地每日练习,不久诸症痊愈。
时至今日,一个强身健体的“静坐养生热”正在风靡全球。科学家们也对静坐的作用机理和效应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科学研究证实,静坐的养生保健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肺功能。静坐时呼吸能使胸郭容积变大,可吸入更多的氧气。呼吸频率减慢,呼出气中二氧化碳成分增高,氧气成分减少。
(2)提高心肌功能。能大大降低心输出量,从而使心肌耗氧量减少。
(3)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可使亢进的交感神经功能降低,使血压下降;并能有效地消除精神紧张,使肌肉放松,疼痛、不适亦可得到缓解。正如美籍心理学家玛哈里希所言:“人进入超觉意识状态,内心会变得平静,思想会变得富有成效,并能对环境发出轻快与协调的波”。
(4)协调整体机能。研究认为,静坐时全身肌肉放松,心率、呼吸及大脑电波缓慢,高度有序,耗氧量减少,大脑皮质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使整个身心也相应得到调整、休息,从而能达到祛病健身之目的。
实践证明,静坐对多种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如神经官能症、头痛、失眠、高血压和冠心病等。还能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治疗现代极易多发的心身性疾病。脑力劳动者因用脑过度而造成神经衰弱、心悸、健忘、少寐、头昏、乏力,影响工作、学习及正常生活的,最适宜采用此种康复疗法。近来有人提出,静坐还有增强消化功能、提高耐寒能力及润泽肌肤的功效。
那么,怎么样运用静坐法来祛病强身呢?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场地力求适宜
静坐的环境不容忽视。应选择无噪声干扰、无秽浊杂物、无他人搅扰,而且空气清新流通的清静场所,如宽敞明净的居室、休息室或室外空旷平地均可进行。
二是选择最佳时间
静坐的最佳时间是晨起或睡前,每日两次,每次应练30分钟。当然,那些终日伏案的脑力劳动者,就不必局限于此,而应在上午10时、下午4时工作最紧张的时刻,分别稍事停歇,于僻静处静坐15~30分钟。古代推崇静坐法的学者大都认为“静能生慧”。如此张驰结合,既可养身养心,又有利于调整精神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把握坐姿要领
静坐者取端正坐姿,端坐于椅子上、床上或沙发上,面朝前、眼微闭、唇略合、牙不咬、舌抵上腭;前胸不张,后背微圆,两肩下垂,两手放于下腹部,两拇指按于肚脐上,手掌交叠捂于脐下;上腹内凹,臀部后凸;两膝不并(相距10厘米),脚位分离,全身放松。确定正确坐姿和调整躯体放松的过程,即是静坐中的所谓“调身”。
四是在“静”字上下功夫
入静的目的在于“澄心”。静坐是静与坐的有机结合,一个“静”字至关重要。所谓入静,就是排除一切杂念,即静坐中的“调心”。初学者往往不易排除杂念,所以要学会“澄心”之法:心如平镜深潭水,一眼见底不闻声。你可在心里默默诵念:“入静好,入静宁心,入静健身。眼望鼻,鼻望口,口望心,心无杂念,益智长生……”等等心语。通过自我良性心理暗示,慢慢掌握入静之法。入静中要主动采用腹式呼吸,尽量轻慢地鼓起下腹做深吸气,力点专注于脐下手握处(丹田穴)。呼气应短而稍促,便腹部恢复正常。总之,应求自然,行于不经意之间,达到调身、调心、调息的“三结合”境地,进入似有似无、似睡非睡的忘我虚无状态。这样就会感到全身非常轻松舒适。
当静坐结束后,静坐者可将两手搓热,按摩面颊双眼以活动气血。此时会顿感神清气爽,身体轻盈。正所谓:澄心静坐,怡养身心,常习不懈,永葆康宁。?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述齐斋十乐”释义——学法贴字(2) 老茶馆 “述齐斋十乐”释义——益友清谈(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