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旧式处方

2009-10-24 23:27 楼主
医家常说“审方立意”,方者,处方之谓也。顾名思义,是医生诊断疾病后的处置(治疗)方法,它是用药的依据,具有法律和文献意义。
自1984年国家计量法实施后,中药处方计量单位开始与国际接轨,由原来的“两”“钱”“分”统一为克(g),并且规定1钱等于3克,药材名称一律横写,这样处方就变得更规范,也便于读懂了。但中医方剂多以古籍文献或名医名方为依据酌情化裁,其书写格式也是世代相传沿袭而来,因此令一些初入门者或中医药的爱好者很是棘手。那么,怎样才能“破译”旧式处方呢?古时中医开处方是从右至左竖行书写,一般先写患者姓名,再写简易病情和治疗宗旨,接着是处方“正文”——药物,最后是用法、用量,再盖上处方者印章或者签名。
例如,民国时期北京“四大名医”之首萧龙友(1870~1960)开的一处方。开头是“查先生丸药方”;病情简述为“周身无毛”;治疗宗旨“当养血”;正文为24味药,用法是“共捡上品药材,如法炮制,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晚服四十粒(旁注‘一日共八十粒’),白水送下或淡盐水送下均可。总以发生为有效或周身毫毛能生更好(旁注有两处‘月’字,意为服药时间为一个月以及一个月时间内有无发生或毫毛生)”;最后落款是“八十二岁医工(印章)。初十日来取”。另举一例,在何鸿舫(1821~1889,江南名医)的处方中,末尾有“加胡桃两枚”字样,是为药引。
古时对药材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产地、炮制方法均一一注明。例如萧龙友先生的处方中,就有“台党参、炙甘草、酸鳖甲(醋酥)、狗脊(金毛)”等要求。而何莲舫先生处方中则有“潞党参、广陈皮、怀牛膝、焦白术”等药材,表示要潞州党参、广东陈皮、怀庆府牛膝和炒焦的白术。处方中,旁注还有“碎”“另包”“先(后)下”“吞服”等。
旧式处方中的计量单位及写法有时也颇令今人费解。
旧式处方以“两”“钱”“分”为基本单位,“斤”较少用,换算关系大致是:1市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由于中药用量大都在1两(31.25克)以下,实际应用中误差较小。而且,药材地道、质量可靠、如法修治,是使药物在处方中发挥最佳药效更为关键的方面。
如果处方中药材没有注明剂量,则表明是等份,一般多为丸药用方(如施今墨养生方)。
中药处方几经发展,现已比较规范,除病情简述以专用病历记录替代外,处方的开头也有明显变化,如嫩加了年龄、住址、门诊(住院)号、处方编号等现代医疗记录中常用项目,与西药处方已基本一致。鉴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在阅读或借鉴旧式处方时,一定要仔细审视,计量单位务必分清,以免发生差错。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10-24 23:52 2楼
现在没看到过这种写法了。
2009-10-24 23:56 3楼
老家那位有点名气的老中医,现在开方还是老法写的
⬅ 从“清代名医徐灵胎治病的故事”想到的 老茶馆 中医药如何走出生存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