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巴蜀中医药名家<三>

2008-07-05 18:50 楼主
古代巴蜀中医药名家<三>
[font=隶书]017[font=隶书]袁坤厚
字淳古(一作淳甫),古益州(今四川成都)人,元代医生。精通医学,曾任成都医学正,撰写《难经注》(亦名《难经本旨》)一书,今佚。
[font=隶书]论
[font=隶书]著:
《难经注》(亦名《难经本旨》)
[font=隶书]索书号:


[font=隶书]018[font=隶书]杨退修 名康侯,字子建,北宋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人。他精研医技,以为活人济世之业。他认为《黄帝内经》之五运六气理论,为治百病的根本。故撰写《杨子护命方》一书。杨氏还著有《十产论》、《通神论》等书。《十产论》成书于元符年间(1098—1100年),重点对“异常分娩”作了详细论述,同时也讲述了如何使胎位转正的各种外科手法,讨论了正产、伤产、催产、冻产、热产、横产、倒产、偏产、碍产、坐产、盘肠产等11个问题。在妇产科医学史上,《十产论》是我国第一部较详细的助产学专著。
[font=隶书]论
[font=隶书]著:
《杨子护命方》、《十产论》、《通神论》
[font=隶书]索书号:


[font=隶书]019[font=隶书]罗仲光
字觐吾,自号青城山人,南充(今属四川)人,明代医家、儒生。勤学,博览群书。因母病,遂精医术。著有《伤寒补古》、《活人奇方》二书,对前人著述多有发挥,世人甚为珍爱。
[font=隶书]论
[font=隶书]著:
《伤寒补古》、《活人奇方》
[font=隶书]索书号:


[font=隶书]020[font=隶书]曾懿(1852-1927)字伯渊,又名朗秋,四川华阳人,是一位既通晓医理,又有行医救国思想的晚清蜀中女名医。在其母左夫人的教诲下,自幼研读经史,擅长丹青、文辞。她学医大约是在同治年间(1862~1874),其时川西平原瘟疫流行,许多患者由于医治无效而丧生。她既怜乡民之无辜,更恨庸医不识寒温,泥执古方之无能,乃废寝忘食地苦渎家藏医药典籍,上始汉、唐,下迄清末,凡精辟之论述,谨严之方剂,都一一摘录下来,悉心钻研。而后,她给亲友们治病,不几年,居然正式行医。由于她医技精湛,医德高尚,前来求治者门庭若市,在群众中颇有声望。在医学理论上并不执一家之言。她认为:汉代张仲景固为医中之圣,其所著《伤寒论》,后世医家奉为圭皋,不无道理。金元四大家亦各布胜处,当为效法。主张今之业医者不可一概泥于古方古法,而应“潜心体察,掇其精英,摘其所偏,自能豁然贯通,变化无穷”。如此,方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她对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甚为推崇,认为这些医家“皆能运化古方,以治今人之病。”她尤服膺吴氏之《温病条辨》,称此书“妙在顾人津液,不专攻伐。”并说:“懿身经四次温症,得以转危为安,皆得力于斯书者居多”。 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地方都采用吴鞠通的学说和医方。在医人医国的思想指导下,深究医理,著书立说,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对伤寒和温病的病证及其治法有了十分深刻的体会,对中国医药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font=隶书]
床:

1、注重辨证比如治疗温病,她不单重视温病伤津,而且也考虑到病后伤阳(气)。
2、十分重视民间经验及医学卫生知识的普及。她常用的安胎奇效方就是一个民间验方;她提出要注意休息,"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气";要多活动,以使血脉流通等等。
3、运用成方,并不拘于原书所规定的主治条文,常扩大其应用范围。自配方药,用药十分精当,配合非常巧妙,有的还是亲身经历过。如《金匮要略》之葶苈大枣泻肺汤,本治“痰水壅肺,喘不得卧,或支饮不得息”。而曾懿却谓“此方(对)湿、饮、腰肋痛不可忍等证有神效”。

[font=隶书]论
[font=隶书]著:
《古欢室医书三种》(这部丛书由《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部分组成),《医学篇》分别论述有温病、伤寒病、妇科、小儿科等病症及治法。书中将伤寒、温病两类疾病的病情及治法详加辨析,分为数章加以介绍。并将《温病条辨》、《温热经纬》诸书各方,摘录成帖,明澈显要,使人一目了然。她又将生平经历医效古方、时方,及自制诸方,选其灵验素著者,分成伤寒、温病、杂症、妇科、幼科、外科等类,一并附于书中,使学者能从中获益,不致受庸医之误。是书出后,不胫而走,医者甚为重视。
[font=隶书]索书号:


[font=隶书]021[font=隶书]唐宗海(1851~1908) 字容川,四川彭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三甲第35名进士,授礼部主事。唐氏少时业儒,因父体弱多病,早年就潜心医学,精习方书,已有很高明的医疗技术,后以行医为业。
1、
唐氏乃中西汇通派早期之代表,其代表作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他试图将中西医学理论互相融会贯通,“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一是”,这种革新进取精神是难可贵。
2、
唐氏“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的治学主张,为人所称道。这种治学主张体现在他的流传既广,影响极广的《血证论》一书中。对治疗出血病证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充实、发展了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并为后人治疗出血病证开辟了新的途径。《清朝续文献通考》中曾有评述;“近世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食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之书融合贯通,折衷至当……唐氏慨之,研精覃思,著此五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
[font=隶书]
床:
唐宗海擅长内科,对各种出血病证研究尤深,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
[font=隶书]论
[font=隶书]著:
《http://lib1.cdutcm.edu.cn/gdweb/Sea...》、《尊经本草歌括》 索书号:14.12.124/3831 、14.12.21/3864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7-06 16:56 2楼
补充许宗正:以医术精湛,经验丰富,著名于时。著述甚富。今存《尊经本草歌括》、《伤寒论方合解》、《金匮论方合解》、《脉学启蒙》等。
⬅ 古代巴蜀中医药名家<二> 老茶馆 少林十三味药主方(通治伤外科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