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发展?

2009-09-27 11:10 楼主
面对网上一波又一波的反中医浪潮,作为中医的我们,不得不深刻思考我们手中的中医,它究竟怎么了?招致这么多的人士反对。我想中医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
中医诊断,他是最让西医们不能接受的。诊断一个疾病,中医需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可是我们有的中医鼓吹把脉就能诊断疾病,别说西医,作为中医的我都不信,看病就是看病,不能为了把患者忽悠住,高些华而不实的语言文字游戏,两头堵。看病的态度一定要端正。再有,我只凭我个人的知识,弱弱的提倡一句,把脉没有那么玄乎,摸个寒热虚实,知道看病的大方向就可以了。关键在于问诊,望诊。关于穷其一生研究脉学的认识,我感觉不值得。所以我提倡,中医应该放下这些花架子,实用一些。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真是因为博大精深,致使有相当一大部分人看不懂,比如黄帝内经,他的每一句话都有道理,可是这样理解也行那样理解也可以,最后有很多人,研究了一辈子,也没弄明白。到临床,我感觉最实用的东西,就是辩证,中医最精华的就是脏相学说,还有就是八纲辨证。中医的精粹在于,化繁为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泄之。这才是临证精华之所在。所以,中医理论,也应该注重实用,至于那些难懂的古文,交给专业的人员研究就可以了,临床的医生要做的是看好病。
中药;中医有完备的理论,但是中药却没有,中药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古代怎么用现在还怎么用。没有创新。中药,是最直接的看病工具,如果中药的药理药性生长环境弄不清楚,病好了不知道为什么,病不好,也不知道为什么。深研究一下,中药的药理,我只得不是像西医那样,提取有效成分,因为这样违背了中医的初衷,我只得是为什么这种药能活血为什么那种药能行气,这种药能上行,那种药能下达。中药药性的认识离不开大自然,作为中医的我们,也必须去认识一下我们常用的草药,尝一尝它的味道,或许你能豁然开朗。一种草药,他的生长阶段不同,药性也不尽相同,比如黄瓜,小的时候味涩,可以收敛,成了为甘凉,可以滋阴,老了味淡,可以利水。别的中药也一样。另外,常回归自然,也有助于我们发现新的药材,不局限于中药柜上写的那几百种。前几天,我上山采药,发现了一种植物,不知道叫什么,但刨下来看看,根是白色的,味苦略有辛味,凉。其实它完全可以用来治疗肺热咳喘,气管感染。李时珍,也是这样认识中药的。
中医教育现在也存在诸多弊端,一味的师承古书,束缚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教育出来的中医学生都是古板的面孔,其实现在的中医教育完全可以用八股教育来形容。专家教授有的没有什么临床经验,空会耍嘴皮子。他拿什么来教育好学生。中医教学,要以实践为基础,不能在学校里空学5年理论。这样的学生,毕业出来后,连个江湖游医都不如。这难道不是我们中医界应该深思的问题吗?
我从没怀疑过中医的疗效,但中医看病,尤其是诊断疾病,在某些方面确实在绕弯子,何不在器质性病变上是从西医诊断,是梗塞的就活血行气,是出血的就引血下行,凉血。一目了然,没有必要在望闻问切从头再来。
另外,有时候应该中西医结合,不是结合不了,而是不愿意结合。比如,骨折,西医凭借先进的仪器,能把骨头毫无差错的复位,而中医不能,但是复位固定后,西医在无计可施凭着患者自己长了,体质好的长的快点,体制不好的,恢复就慢。但中医不是,中医有很多活血化瘀生肌长骨的药,附上后可以促进长骨,这样既把骨头端正了,恢复的也更快了。这不是一种理想的中西医结合吗??
鄙人才疏学浅,在各位大家面前班门弄斧,只是个人的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还望多多指教。由于事先没打草稿,略显乱,请各位海涵。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9-27 11:53 2楼
说的好,说的对!看来先生是医界同仁,关心中医的发展!
⬅ “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存疑 老茶馆 港註冊中醫學會新會址揭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