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五行配脏探源

2009-08-23 08:31 楼主
《黄帝内经》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它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它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1]在《黄帝内经》这部医学典籍中所阐述的五行配脏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而在《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论述的五行配脏为:脾属木,肺属火,心属土,肝属金,肾属水。为什么在历史上会有不同的五行配脏格局?《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述的五行配脏格局在今天为何弃之不用,而《黄帝内经》所载的五行配脏格局一直沿用不绝?现探讨如下。

五行学说的起源

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中医学运用它来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五行这个词散见于众多古代文献中,如《尚书》、《国语》、《左传》等。五行学说起源于《尚书·洪范》已得到公认,其详细论述的“五行”,已非简单观念,而是相当系统的体系:“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一切事物,凡具润下之性的皆为水,凡具炎上之性的皆为火,凡具曲直之性的皆为木,凡具从革之性的皆为金,凡具稼穑之性的皆为土。至此则较完整地提出了五行学说。[2]

五行配脏及其依据

五行的配属是将自然界中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如: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3]关于五行的配属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几种格局,而产生分歧的关键在于五行配脏问题。如《吕氏春秋·十二纪》[4]和《礼记·月令》[5]中都记载了相同的五行配属:

《孟春纪·正月纪》:一曰孟春之月……其味酸……其祀户,祭先脾。注曰:“脾属土,陈爻且豆脾在前。故曰:“祭先脾。春木胜土,先食胜也。一说脾属木,自用其藏也。”

《孟夏纪·四月纪》:一曰孟夏之月……其味苦…其祀灶,祭先肺。注曰:“肺,金也。祭礼之先进肺,用其胜也。一曰肺火,自用其藏。”

《季夏纪·六月纪》:一曰季夏之月……其味甘……其祀中矲,祭先心。注曰:“土王中央,故祀中矲.矲,室中之祭,祭祀之肉先进心。心,火也,用所胜也。一曰心土,自用其藏也。”

《孟秋纪·七月纪》:一曰孟秋之月……其味辛……其祀门,祭先肝。注曰:“肝,木也。祭祀之肉用其胜,故先进肝。又曰:肝,金也,自用其藏也。”

《孟冬纪·十月纪》:一曰孟冬之月……其味咸……其祀行,祭先肾。注曰:“祭祀之肉先进。肾属水,自用其藏也。”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了解到:在《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中是以十二月配五行来说明祭祀活动,以脾属木,肺属火,心属土,肝属金,肾属水。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在其后的西汉著名学者扬雄在其著作《太玄》[6]中,提出了与《吕氏春秋》大致相同的五行配脏格局。但晋·范望在注释《太玄》时提出的五行配脏依据与《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不同。

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声角……色青……味酸……生火胜土……藏脾。范望注:“天有五行,人有五藏,脾藏色青,故在木也。”

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声商……色白……味辛……生水胜木……藏肝。范望注曰:“肝色黄,金之精者亦黄,故金藏黄肝。”

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声羽……色黑……味咸……生木胜火……藏肾。范望注曰:“肾,色黑也。”

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声徵……色赤……味苦……生土胜金。范望注曰:“肺之言敷也。象火敷扬,故火在肺。”

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声宫……色黄……味甘……生金胜火……藏心。范望注曰:“心在中央,故藏於土也”。
上述文字表明:扬雄《太玄》中五行配脏与《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大致相同,但论述却有差异。这是因为扬雄崇信道家的自然论,他的学术思想是老子和易传学说的混合体。他论述五行的生成是出于阴阳匹耦的变化。在《河图》中,阳数一与阴数六相匹耦于北方,阴数二与阳数七相匹耦于南方,阳数三与阴数八相匹耦于东方,阴数四与阳数九相匹耦于西方,阳数五与阴数十相匹耦于中央。由《太玄》中论述的五行配属可知,扬雄的五行配属观是深受易传学说的影响。[7]晋代范望在注释时,不是象《吕氏春秋·十二纪》以祭祀定五脏之位,而是依据五脏的生理来解释配属的原因,这种解释更贴近临床实践。

另一种配脏法(即医学配脏法)最早见于西汉时,《淮南子·地形训》中记载有:苍色主肝……赤色主心……白色主肺……黑色主肾……黄色主胃。[8]

至东汉时,郑玄提出了与《黄帝内经》完全相同的五行配脏观。他在《礼记注疏·祭先脾孔疏》中提出:“今医疾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9]这表明郑玄提出五行配脏法的直接依据是医疗实践。至《黄帝内经》时,在《淮南子·地形训》提出的五色配脏的基础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完整地提出了五行配脏观,且一直沿用至今。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藏为肝……在音为角……在味为酸……在色为苍……。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藏为心……在音为徵……在味为苦……在色为赤……。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藏为脾……在音为宫……在味为甘……在色为黄……。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藏为肺……在音为商……在味为辛……在色为白……。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藏为肾……在音为羽……在味为咸……在色为黑……。

《黄帝内经》阐述的五行配属观是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木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生发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阳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清肃之性,肺气以肃为顺,故以肺属金。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肾属水。至此,源于医疗实践并依靠五脏生理功能来配属的五行配脏格局已形成。

释因

为什么《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扬雄《太玄》中论述的五行配脏与《礼记注疏》、《黄帝内经》中论述的五行配脏不同?这牵涉到历史上今文经文与古文经文的问题。汉代刘歆是古代经学的倡导者。关于两汉之际古文问题,经自清以降的许多学者考证,已理出一个大概的端倪,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古文经文较今文经文晚出,多为汉哀帝年间刘歆在秘府校书时“发现”的。

2、古文经学的传经系统不明,即“来路不明”。

3、作为与今文经学的核心——《公羊春秋》对抗的《春秋左氏传》是刘歆将左丘明的《国语》割裂开来,分附于《春秋》各条之下,即所谓“引传文以解经”(《汉书·刘歆传》)。而今存《国语》,只不过是刘歆的删削之余。[10]这表明今文经文比古文经文可信度高。在《礼记注疏》中记载:今文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这表明两类不同的五行配脏是由于今文《尚书》和古《尚书》的记载不同,而今文尚书记载的五行配脏更可信。
今文《尚书》和古《尚书》记载两种五行配脏格局的依据是什么呢?《礼记注疏·祭先脾孔疏》中记载:“春为阳,中于藏值脾,脾为尊者,以祭户之时脾肾俱有。先用脾以祭之者,以春为阳,中于藏值脾,脾既春时最尊,故先祭之。脾为尊也,所以立春当脾者,牲位南首。肺最在前面,而当夏也。肾最在后,而当冬也。从冬稍前而当春,从肾稍前而当脾,故春位当脾。从肺稍却而当心,故中央主心。从心稍却而当肝,故秋位主肝。此等直据牲之五藏所在而当春、夏、秋、冬之位耳。若其五行所生主五藏,则不然矣。”这段文字与前文《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等所记载的五行配脏是依据祭祀牺牲(动物)南向时,用以祭祀的五脏的可见部分之方位来确定的。这与《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五行学说截然不同。《黄帝内经》中的五行配脏观较《吕氏春秋》中的晚,它是源于古人的医疗实践,并依据五行的特性运用推演络绎,取象类比的方法来阐述的。

流传及对后世的影响

对于两类不同的五行配脏法,在汉·班固撰《白虎通义》一书中分述得十分明确。他将《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中的五行配脏法归入《五祀》篇中,将《黄帝内经》中所述的五行配脏法归入《五行》篇中。

故月令春言祀户,祭先脾;夏言其祀灶,祭先肺;秋言其祀门,祭先肝;冬言其祀行,祭先肾;中央言其祀中矲,祭先心。——《五祀》[11]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得,欲为天行气之义也“。——《五行》[12]

至此可以从医学角度得出结论:《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等提出的五行配脏系指可以目见,并用以祭祀的部分,是“死物”,因而意义浅显,以此为基础所作的古医经书《阴阳疗疾法》早已亡佚;而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五行配脏是源于古人的医疗实践,并为长期的医疗实践所证明,它充满了生机,所以至今沿用不绝。

参考文献: 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10-24 09:18 2楼
学习了,谢谢。
2009-11-07 14:15 3楼
五行是什么?五行不是说五个物件,而是五种气的运动状态。这一点一定要清楚。如果将五行理解成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就很难理解中医了。
⬅ 道学与医学的渊源 老茶馆 小验方快速除牙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