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2009-08-21 21:50 楼主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作者:吴仪


(黄帝内经,素问) 热论篇第三十一中记载:
歧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强,腰脊痛。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终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我们再看(伤寒论)中的提纲 :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不结鲠。
少阴之为病:脉级细,但欲 寐 也。
厥阴之为病:滑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蚰 ,下之利不止。
1、比较太阳经受邪的症状:
(内经)和(伤寒)的记载是基本一样的。都出现的是以太阳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为主。只是内经中多了腰痛,而(伤寒)中记载了脉象。
2、比较阴明经受邪的症状:
(内经)上记载是以阳明经受邪后所出现的阳明经循行部位症状。
(伤寒)的“胃家实”指的是胃腑受邪的症状。从这点来看,(伤寒论)有点经腑不分的嫌凝。
3、比较少阳经受邪的症状:
(内经)中记载的少阳经受邪后出现了少阳经循行部位的症状。
(伤寒)的少阳经症是“口苦、咽干、目眩”,少阳经起于目外眦 ,出现目眩说的过去 。但少阳经不循经口及咽部,何来的“口苦、咽干”为主症呢?把“口苦、咽干”列为少阳经提纲症是伤寒论的一个错误吧!
4、比较太阴经受邪的症状:
(内经)中记载的太阴经受邪后所出现的循行部位的主要症状。
(伤寒)中的主症“腹满”可以说是太阴经的主症。但,吐是胃反所致,食不下也是胃腑的症状,因为胃之受纳、脾之运化。自利的病位位应该是在肠胃。所以本条提应也有经腑不分的嫌疑。至于“时腹的痛”,很多经脉和脏腑都居于腹中,受邪的话可以出现这个症状,应该说它不是太阴经特有的主症。
5、比较少阴经受邪的症状:
(内经)中记载的是少阴经受邪后所出现的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
(伤寒)证记载的是“脉微细,但欲寐也,”所谓脉者微气虚,细者血虚, 寸口脉候脏腑,说明脉细微是指脏腑的气血不足。“但欲寐”、所谓寐者,是人体脏腑阳气 不外达体表而入于阴份所致。所以(伤寒)的“脉微细,但欲寐”是指人体脏腑气血虚弱的亏损的表现。不能算是少阴经脉受邪所特有的症状。
6、比较厥阴经受邪的症状:
(内经)中记载的是厥阴经受邪后所出现的厥阴经脉特行部位所特有的症状。
(伤寒)中记载的是:A、消渴、消渴的病因是津志热淫 所致。B、气上冲心:是冲之气上冲所致。C、心中疼热,病位在心中,而非厥阴经循行的部位。D、饥而不欲食、食则吐 蚰 。因为脾主 运 化,胃之受纳。饥不欲食是病位在胃脘。食则吐 蚰 ,指出不食的病因是胃脘有 虫存在所致。本条(伤寒)所述的症状也不是厥阳经特有的症状。
总结:
A、从上述伤寒论的提纲证来看,准确是说不应该把伤寒论看作
是六经辩证的典范。它的“六经辩证”有违(内经)里的中医理论。
B、但为什么根据伤寒论中所描述的方剂,根据所描述的症状来治病又行之有效呢?所以把(伤寒论)看作是一部“经验医学”或“验方集”比较恰当些。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8-22 10:22 2楼
拜读!ok
2022-03-20 18:09 3楼
可见,《伤寒论》中的六病不是六经病,它包含了六经,但不是简单地根据六经来分类。《伤寒论》中提到的是六种分类法,对于人体津液气血异常导致疾病的一种六分法。此外,根据内经中的相关六经病记载,对比《辅行诀》中相关脏腑病,不难发现其中联系: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明显,这是对应《内经》中的少阳和厥阴病,也就是伤寒三日和六日。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
而上面则是《内经》中的太阳和少阳病范畴。
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脾病对应《内经》中的太阴病。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肺病对应《内经》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病。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髀]胻足皆痛。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涌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肾病对应《内经》中的太阳、太阴、少阴病。

不难发现,
《内经》中的太阳经病涉及到除了肝脾之外三脏(心肺肾),这和《伤寒论》中是一样的。
《内经》中的阳明经病仅涉及到肺,与脾无关,症状与《伤寒论》中的阳明病部分相同,只是《伤寒论》中的阳明病注重胃腑而不是肺。
《内经》中的少阳经病,涉及到除脾肾之外的四脏(肝心肺),而《伤寒论》中的少阳病还兼有口苦咽干(这是脾病范畴)。
《内经》中的太阴经病,涉及到脾肺肾三脏,与心肝无关,而《伤寒论》中的太阴病仅仅与上述脾病有关。
《内经》中的少阴经病,涉及肺和肾二脏,与心肝脾无关,但《伤寒论》中的少阴病指的是津液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情况,其症状与上面肺肾病类似。
《内经》中的厥阴经病,只涉及肝脏,与其他四脏无关,但《伤寒论》中的厥阴病的症状与上述五脏病全都有关。

再结合楼主上述分析可知,伤寒六病是一种综合系统的分类,根据全身气血津液以及脏腑综合状况进行的一种全新的分类方式,必然导致这种经络病与脏腑病错杂而分为一类的情况。
⬅ 《伤寒论》桂枝汤衍化旨要 老茶馆 郭生白老师“说白伤寒论”第二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