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中医

2011-08-15 19:14 楼主
作 者:罗大伦

中医是什么?在很多人看来,中医就是药草、药罐,还有泛黄的古书;也有人认为,中医就是高深玄妙的理论,什么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不知所然;还有人认为,中医就是慢郎中,不吃个一年半载的中药,很难见效;……读了《这才是中医》,你就会对中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书中的中医大师们都拥有高超的医术、高尚的情操,他们诊病如神,药到病除,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中医不是慢郎中,是我们后辈学艺不精!书中的中医,不再是药物和药理的堆砌,而是一段段活生生的历史,几个故事,几句点评,让中医走出玄妙之迷局,进入寻常百姓家。另外,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小方子,希望能为深受疾病困扰读者带来福音。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8-15 19:14 2楼
第1节:这才是中医(1)


张锡纯,中西医结合的奠基人

一段山药,摆放在瓷盘中。

皮已经削去,山药发出玉一般的光晕。

我笑了笑,问朋友:可知山药能做什么?

朋友回答:可以吃。

我摇了摇头:非但可以吃,还可以救命!

朋友抬起头,疑惑地望着我。

民国年间。

北京,通县。

高崇勋的家里。

高崇勋的妻子已经患病卧床半年了。

这一日,突然病重,似喘非喘,气短不足以息。

她知道,自己恐怕将要不久于人世了,于是开始向家人嘱托后事。

她告诉高崇勋:我走后,你一定要照顾好女儿们,这是我最放心不下的……

高崇勋潸然泪下,女儿们更是抱着母亲哭声不止。

但是,只有二女儿德清,却含着眼泪,在看着一本书。

半晌,德清突然对高崇勋说:爹爹,您来看看,这书里说山药可以救命,如此神奇。

高崇勋睁大了眼睛,然后,他的目光落到了刚买回来的四两山药上。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匪夷所思。

他们把这四两山药,按照书中所说,煎汤给患者服下,过了十来分钟,患者的气息居然接续上了,症状全部减轻。

所有的人都面面相觑,然后,他们每天给患者服用山药汤四两,一直坚持。

结果,四个月后,患者痊愈,而且身体较病前更好。

高崇勋急了,这是什么书啊?如此实用!他合上书,书名赫然是:《医学衷中参西录》。此书的作者,正是当时的一位名医。

高崇勋激动不已,如此高手,我一定要拜他为师!

后来,高崇勋不远千里寻师,终于得偿所愿,拜在此人门下。

朋友听完,叹了口气:山药原来真可以救命,但是,我有个疑问。

我抬起头:请讲!

朋友好奇地问:那么,这位杏林高人到底是谁呢?

我回答:张锡纯!

张锡纯,民国期间的中医大师,大家如果想研究那个时期的中医,一定无法绕过他。张锡纯的影响,就像是您眼前巍然屹立的一座大山,让人没办法忽视。

就是前几天,我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聆听医史文献权威专家余瀛鳌老先生的讲话,余先生说:19世纪上半叶,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影响能和张锡纯相比,从那以后,中医也再没出现过有类似影响的人物。

这句话的分量很重啊。

朋友点点头:果然是高人,我很好奇,他的一生到底如何呢?

我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笑了笑:别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2011-08-15 19:15 3楼
第2节:这才是中医(2)


(一)

引子

在最近这些年的电影中,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看完了这部电影以后,我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脑海中都会不断地浮现出这么一幅图像:在密布的阴云下,黄飞鸿倒背双手,昂首挺立潮头,眉头紧锁,他面对的,是重重的危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图像呢?因为当时列强环伺,内忧外患,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怎么办?这是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在想的问题。

黄飞鸿从他的角度出发,力图通过练武,来增强国人的体质。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脑海中甚至立刻传来了悲壮的电影主题音乐。

那么,当时面临这种局面的又何止黄飞鸿一个人呢?

我们中医界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西医进来了,中医被认为是不科学的,面临被取缔的危险。那么,中医到底能不能治病呢?我们该如何面对西医呢?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中医界里面一位黄飞鸿似的人物--张锡纯。

对我们中医界来说,张锡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师。

曾经有人对现在的中医名家做过一项调查,让他们列出十个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物和书籍,结果70%的中医名家,在第一的位置填写上了张锡纯这个名字,或者是他的书《医学衷中参西录》。

可见,张锡纯在中医史上有多重要。

那么,张锡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让我们从头来说起吧。

没赶上好日子

张锡纯的老家,在山东。山东历代都出高人,清朝的黄元御大家都熟悉了,也是山东的。后来张家迁移到了河北的盐山,所以后来都叫他盐山张锡纯。

他的祖父张彤元就懂医,估计这对张锡纯后来从医也有一定的影响。

张锡纯的父亲叫张丹亭,会些医术,不过平时更喜欢诗词书画,他的理想是让张锡纯好好学习,将来在诗书上有所成就,这事儿后来在张锡纯写的一段话里能够看出端倪:

张锡纯很喜欢菊花,也喜欢没事儿写几首诗(估计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他的诗集就叫《种菊轩诗草》。他在自序里面说,小的时候,他爹没事儿就让他背唐诗,有一天,老爹把儿子叫过来,说:"来,爹给你命个题,题目是'天宝宫人',你顺着这个,作首诗吧。"

说实话,这题目出得够难的,多大点儿的孩子啊,懂什么天宝宫人啊?

可是,张锡纯还真不含糊,立刻提笔,写了首诗,诗里有这样一句"月送满宫愁",张锡纯的老爹看到这句的时候,眼睛刷地一下就亮了,跟通了电似的,大加赞赏:这句子,哪是一个孩子能写出来的啊,我这个儿子,将来可不得了啊!肯定是个大诗人啊(谓孺子异日当以诗显名)。

当然,事情的结果和张锡纯的父亲期望的稍有不同,他的儿子诗人没当成,却成为了一代名医。

但是,大家别以为张锡纯出生以后,生活就是学习,没事和老爹颇有情致地赋诗,这么想可就错了。
2011-08-15 19:15 4楼
第3节:这才是中医(3)


张锡纯出生在公元1860年,这个年份,没有一个中国人能觉得舒坦,让我们来看看当时都发生了什么吧。

首先,在南边,太平天国和清军正打得激烈。就是在张锡纯出生的那年,太平军正在进攻武昌,同时安庆保卫战开始了,曾国藩哥儿几个正在和洪秀全死磕,整个长江中下游那就是一个大战场,根本就没有了以往鱼米之乡的景象。

北边也很乱,就在张锡纯出生的第二年,咸丰皇帝病死,慈禧太后使了个阴招儿,把八位辅政大臣都给废了,开始了垂帘听政,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更加黑暗的时期。

往大了说,张锡纯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应该是中国近代史中最纷乱的年代,什么火烧圆明园、太平天国、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都是那个时候的事儿,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觉得自己的心头压了一块大石头。甚至我们上学学习历史课的时候,都不愿意看这段历史,觉得心头堵堵的。

这些,没法儿不对张锡纯造成影响,甚至我们可以说,那个时代的人,似乎都一直在按照这样的模式在思考:该怎么办?我们到底行不行?我们能证明自己行吗?

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了张锡纯的医风。看张锡纯治病,很少开那种平淡、小剂量的不温不火之药,也不会用很长的时间才给患者治好病。张锡纯从来都是雷厉风行,立竿见影,追求实效,通常是在几剂之内解决问题。他似乎在一直力图证明着:我们不但能行,而且还做得很好。

初生的牛犊

当时,张锡纯和别的年轻人一样,都在准备科举。虽然是晚清了,但在当时人的眼中,这就是正途,就好比今天参加高考一样,绝大多数高中生玩命地读书,都是为了那三天的考试。

但是,张锡纯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看父亲和其他的医生诊病。闲暇的时候,父亲经常给张锡纯讲些医理,这让张锡纯很感兴趣。

话说这一天,张锡纯见邻居家里聚集了很多人,议论纷纷,面露疑惑的表情,张锡纯很奇怪: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隔壁的这家有人患了外感病,当时叫做伤寒,因为调理不当,最后变成了"热入阳明大便燥结证",这在中医叫阳明腑实,就是有燥结的大便在肠中,这是因为外邪入里化热导致的。一般中医治疗是用张仲景的大小承气汤类方。

当然,前面治疗的医生和我们想的一样,开的也是大承气汤。这个方子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瞧瞧,都是泻药。这个方子是著名的寒下之方,专门对付热邪导致的燥结,一般服用后很快就会奔厕所去,一泻方休。

但是,这位患者却非常奇怪,已经服用两剂的大承气汤了,却一点要泻的意思都没有。
2011-08-15 19:16 5楼
第4节:这才是中医(4)


这让大家议论纷纷,怎么回事儿?这位这是什么病啊?怎么这些猛烈的泻药,他吃了都纹丝不动啊,别不是有什么别的毛病吧?

张锡纯听了,也觉得好奇,于是赶快跑过来,想一看究竟。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不如我们把刘肃亭先生请来吧。

这位刘肃亭是谁呢?

原来,刘肃亭是张锡纯家乡的名医,十里八乡的人有病,都请他来看。他的手段高明,很多疑难病症都会应手而愈。

大家一听,纷纷赞成,于是就把这位刘肃亭先生给请来了。

刘肃亭先生诊了一下患者,然后提笔开了个方子,就一味药,叫威灵仙,三钱,煎汤服用。

大家全都揉眼睛--我们没看错吧?这么一个严重的病症,您就一味药,而且这个威灵仙还是一个治疗风湿疏通经络的药,这和大便燥结有什么关系啊?

张锡纯也是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位是高手,我们都听说了,可是凭着我自己有限的医学知识分析,这也太不靠谱了!

就在大家疑惑不解的时候,刚刚服下药的患者突然呻吟了一声,这下大家全都愣住了,纷纷停住议论,看着患者。

此时屋子里静悄悄的,掉根针都能听见,只见患者呻吟片刻,突然起身,直奔厕所!

甭问,大便通了,这个病也就这么好了(病亦遂愈)。

张锡纯这个佩服啊,这可真是高手啊,果然是应手而愈啊。可是这是为什么呢?

最后,张锡纯实在是忍不住了,就虚心向这位老先生请教,他问刘先生说:"这个威灵仙虽然也有一点通便的作用,但是太小了,它主要是去风湿通经络的,泻下的作用和大承气汤简直没法比,可是您用怎么比大承气汤还管用啊?"

这位刘先生也不保守,见张锡纯年轻好学,于是就和盘托出,他说:"告诉你吧,这位患者虽然服用了大承气汤,但是因为脏腑气化阻滞不通,所以药力并没有发挥作用,都郁滞在那里了,所以没有泻,此时这两副大承气汤还在肚子里面呢。"

张锡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刘先生接着说:"我只是用这个威灵仙来通经络,调气机,来触发大承气汤的药力,药力发挥作用了,大便也就通了,这个威灵仙的作用,就好比是放枪放炮时的那个导火索啊。"

张锡纯听了,赞叹不已,他后来自己说:"愚闻如此妙论,顿觉心地开通,大有会悟。"

什么妙论啊,这是功夫深厚,在看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如此的神来之笔了。

多说一句,前几天,我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听中医大师余瀛鳌先生的讲座,他说治病有"法治"和"意治"之分,"法治"是按照正常的方法来治疗,这是常规,但是还有很多时候需要灵机一动,以意治之,这位刘肃亭先生就是意治啊。
2011-08-15 19:16 6楼
第5节:这才是中医(5)


张锡纯有了这次经历,思想上受到的启发较大。后来不久,就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这事居然给了张锡纯一个实践这个理论的机会。

原来,在张锡纯的邻村,有位叫霍印科的小伙子,这位是张锡纯的师兄,两个人天天在一起背诵科举教材和复习提纲,模拟考试的时候估计也是前后座。

这天霍印科因为点小事儿,生了点气,"怒动肝火",然后又患了外感,七八天以后,腹中胀满,大便燥结,非常难受。请来了医生一看,常规思路,这是大承气汤证啊,于是,就开了大承气汤。

您说怎么就那么巧,这位霍印科,服药后也是纹丝不动,丝毫没有要泻下的意思,反而觉得自己的胁下疼痛难耐。

这下,大家全都傻了,这是什么病啊?怎么连大承气汤都没有效果呢?个别反对中医的人也开始说坏话了:看到了吧,中医没有效果吧?连你们医圣张仲景的方子都没有效果!切,还说什么?伪科学!

这个时候,张锡纯突然有所会悟,这难道不是上次刘肃亭先生遇到的情况吗?

您该想了,别不是张锡纯也要效仿刘先生,用威灵仙疏通经络了吧?

如果您那么想,说明您还没有领悟中医的真谛。中医的真谛是辨证施治,有什么证用什么药,那次是经络不通,这次可是胁下胀痛啊,而且是生气后才患的病,情况不同了啊。

张锡纯一诊脉,又诊得个沉弦有力的脉象,于是他就知道这个病是肝气郁滞,肝火盛导致的。所以,他灵机一动,用了疏通肝气的柴胡三钱、生麦芽一两,就两味药,熬水给患者喝了。

结果,药喝下去,半个小时以后,肋下已经不痛了,又过了一个小时,大便通下,肚子也不胀了,"病脱然痊愈矣"。

可见,张锡纯年轻的时候,就已经领会了中医的道理,学会圆通运用了。

这些对我们今天的临床特别有启发作用。

那年头还要参加科举

公元1881年,张锡纯已经成长为一个二十一岁的大小伙子了。

就在这一年,清政府和俄国签订了著名的《伊犁条约》,赔偿俄国九百万卢布,后来又陆续割让了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令人心寒的事情我们就不提了,让我们来看看张锡纯的生活吧。

就在这一年,张锡纯参加了科举考试。没想到却落第了,这让张锡纯很难受。

这种难受主要因为父亲,父亲一心希望他能够高中,光宗耀祖,估计事先还和乡里乡亲的吹了:我们家锡纯,模拟考试那么多次了,一般都是前三名吧,估计重点不成问题,主要的精力就放在挑选清华还是北大上了。

结果下来以后,让老张同志很是抬不起头。当然,张锡纯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2011-08-15 19:16 7楼
第6节:这才是中医(6)


为了减轻家里的压力,张锡纯决定,到天津去学习一段时间,参加个补习班什么的。

等从天津回来以后,他在家继续学习准备再考科举。其实张锡纯学习挺努力的,各门功课功底也很扎实,比如曾经有人评论张锡纯的国学功底,意思是说张锡纯对《易经》等学问理解得很深刻,"尝见以文会友,谈妙理,揭精蕴,举座倾听,共相首肯,知其得力者深也"。说张锡纯和人家谈学问,大家都听得入神,觉得理解深刻。可见人家学得不错,但是大家要清楚,过去一个人知识的水平和科举考试的结果很多时候是两回事儿,所以也不必太在意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科举考得不好,可是张锡纯的医术却在飞速地进步。张锡纯自己说的,他弱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给人看病了,一般附近人家,如果有个什么急病,来不及请医生的,就会找到他,先给看看。

但是,因为年纪轻,有很多人不大相信他会治病,张锡纯还曾经眼睁睁地看着患者在眼前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当时村子里有一户人家,这家有人患了喉症,就是咽喉疾病,一般是急性的那种,去请了医生,但是同时还央求张锡纯"作陪"。

这位医生来了以后,一看患者,咽喉肿得很严重,连呼吸都受到影响了。大家注意了,这种咽喉肿痛导致的呼吸困难,是一种很严重的喉科疾病,一般多发在秋冬之际,风凉的时候,有的人会咽喉堵塞,严重的甚至会无法呼吸而死。

当时医生就开方子,用的是"发表之剂",就是发汗散寒的药物。

别看张锡纯此时年轻,但是医术已经很高了。他立即就急了,马上发言驳斥这个医生(出言驳之),说这个病应该用辛凉解表之药啊,已经化热了,怎么能用温热药呢?

但是,这个医生不听,还和张锡纯辩论,说一定要用发表的方法才能消肿。

这里面,最要命的是患者的家属,深信医生的话,觉得张锡纯太年轻了(忘了找张锡纯来作陪是为什么了),张锡纯自己说的,当时"因年少,人多不相信",所以也没有什么办法。

最后结果如何呢?这个患者服药以后,病情加重,就死去了。

这件事让张锡纯很受刺激,他一个人来到了村口,望着远方苍茫的大地,田垄间,几个农民在锄着地,一两声狗叫从远处传来。

张锡纯在那里沉思了好久,他发现:一个医生,如果业务不精,就可能成为杀人的罪犯,这可不是一般的严重啊。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给人治病,出发点是好的,可为什么最后却把患者给耽误了呢?

这都是水平高低惹的祸啊,原来这个医术的高低,是如此的重要啊!
2011-08-15 19:17 8楼
第7节:这才是中医(7)


这件事,促使张锡纯更加发奋学习医学。

就拿这个喉症来说吧,张锡纯后来就一直在学习、实践中体会,直到自己的治疗方法成熟。

苦学《伤寒论》

了解张锡纯的人都知道,他的学问的根底,是《伤寒论》。要说到张锡纯学习《伤寒论》,还要从一件事情说起,这件事给张锡纯的刺激也很大。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在1885年,也就是张锡纯二十五岁的时候,邻村有个武生,这不是唱戏的那个武生啊,是考武科举的考生,叫李杏春(怎么看都不像武生的名字,和翠花有一拼)。话说这位李杏春这年三十多岁了,是个膀大腰圆的猛汉子。有一天患了病,偶感风寒,然后就开始喘促不休了,具体是什么症状呢?是身上不发高烧,精神不振,"略一合目即昏昏如睡",同时胸膈满闷,吃不下去东西,舌苔白腻(这说明体内水湿重),脉滑而濡。

就是这个病,当时张锡纯给开的是散风清火利痰之药,服用了几次,一点效果都没有。

怎么办呢?再请医生吧,就又请了几位医生,开了方子,也没有效果。

这个时候再看这位猛汉李杏春,已经一点都不猛了,病势开始变得严重了起来,家属心急之下,就又把张锡纯给请来了。

张锡纯是个热血之人,看到这种情况,是一定要管的,怎么办呢?这时,他突然想起来,自己认识一位老中医,八十多岁了,叫皮隆伯,在渤海之滨隐居,如果能把这位老中医请来,那这个病应该有救啊。

李杏春一听,立刻派人把这位皮隆伯老中医给请来了。

这位老中医来了以后,一诊断,说:"这个病好治啊。"

大家一听,啊?这还好治?那么多的医生都在这儿丢了人了,您还说好治?

老中医接着说:"这就是一个小青龙汤证,没什么难治的啊。"于是,就提笔开了《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上了杏仁三钱。

结果如何呢?服完一副药以后,这位李杏春的喘就止住了,然后老中医又开了《伤寒论》里面的苓桂术甘汤加味,两副药,这个病就好了。

张锡纯一看,我的妈呀,这才叫治病啊,这个《伤寒论》敢情这么有用啊!

张锡纯说:"愚从此知小青龙汤之神妙。"

这怪谁啊?只能怪自己看书功夫没有到家啊,得,老老实实从头看吧。从此,张锡纯广泛地收集《伤寒论》的注解书,仔细地攻读。

我们看张锡纯的著作就知道了,他的学问功底是从《伤寒论》来的,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这部著作中,对很多经方进行了注释,可见其学问根底之深。他对经方的应用很有特色,他是用张仲景的思路,但是在具体的药味上,他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修改。这是活用的方法。
2011-08-15 19:17 9楼
第8节:这才是中医(8)


其实,我们的中医大家们,他们的学问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是通过努力学习得来的,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曾经苦读《伤寒论》。要不怎么说《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呢。

但是,张锡纯学问的另外一个来历,大家都从来没有注意过,为什么他能活用《伤寒论》的方子呢?为什么他敢改张仲景的方子的组成呢?

这要从他尝药的习惯谈起。

神农尝百草

中医的药物,就像是我们在打仗过程中的士兵一样,谁对士兵了解,谁对士兵使用得好,谁就能够打胜仗。但是,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中医对中药都不是很熟悉了。

可是,张锡纯不同,他为什么能够有那么大的成就呢?因为他对中药非常熟悉。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介绍一些草本学的知识。

大约在汉代的时候,出现了一本书,叫《神农本草经》,这本书的作者到底是谁,现在学术界依然争论不休,相传是神农写的,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是道教人士所著。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中国本草学的一个开端。此后,历代很多医家都写了各种本草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本草纲目》。

那么,这个本草是干什么的呢?就是研究每一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用的。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历代的本草学著作中有很多论述是不一致的,大家各有发挥,都说得头头是道,到底听谁的呢?

这让很多初学中医的都犯晕,比如这个枳壳,药性到底是升还是降呢?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枳壳是降的;有的说枳壳升,枳实降。那么,该听谁的呢?

我也不知道该听谁的,那么,怎么办呢?只好自己去体会了。

这个体会的最好方法,就是按照老祖宗发现药物时使用的方法,就是自己去尝,去体会。传说,当年神农为了发现药物,日尝百草,一天里遇到了几十种毒药(这有点夸张了,这搁一般人绝对受不了)。

我把张锡纯早年的医案都给集中在一起,就发现问题了。我发现,在他早年行医时,治病总是用一两味药,这很让人感觉奇怪。那么,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让我们从张锡纯治病的故事说起吧。

在张锡纯刚刚学医的时候,他的邻居家有位少妇,这位少妇身体一直很弱,同时还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月经越来越少了,到了日子,只来一点,就没有了。

这个问题很让她苦恼,听说张锡纯学医以后,就问张锡纯该怎么治疗。

张锡纯后来写道:"时愚初习医未敢疏方",就是因为自己是刚刚学医的,没有敢给人家开方子。

但是,张锡纯却记得本草中说,当归这味药是妇科圣药,为生血活血之主药。所以,他就告诉这位少妇,每天用当归八钱,熬水喝。
2011-08-15 19:17 10楼
第9节:这才是中医(9)


现在看,这么开方有些不大合适,应该根据体质配合点药物。

但是,在当时来看,效果却是很好的,因为这位少妇,到了日子以后,发现自己的月经正常了。

张锡纯自己写道:"由此可知当归生血之效也。"他就明白了,原来当归生血的效果如何,用的量很关键。

再举个例子,张锡纯曾经说过,他二十几岁的时候,患过一个病,就是"于仲秋之月,每至申酉时腹中作胀"。

这个申酉时,就是下午的三点到七点钟,这个时间,中医认为,在一天里面和一年中的秋季对应,是属金的,主降收,这个理论就是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

中医认为早晨的时候万物生发,对应春天,属木;中午,热盛,万物繁茂,对应夏天,属火;下午,万物降收,对应秋天,属金;晚上,万物进入休眠状态,为第二天做积累,对应冬天,属水。关于土,在中医里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每个季节的尾巴那里,有十几天是属土的,另外一个说法是在夏天和秋天之间,长夏属土,其实这些说法都各有道理,大家灵活应用就可以了。

张锡纯在想到了这些以后,就分析了,我在秋天,又是这个时间出现腹胀。这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他认为这是"秋金收令太过,致腹中气化不舒",就是秋天是主降收的,可能是降收得太过了,所以令自己腹胀,那么,什么药能治疗这个病呢?

张锡纯想到了厚朴这味药,因为他读本草书,知道厚朴可以治疗胃气郁结胀满疼痛等症,同时药性能升能降,于是就每天嚼服厚朴六七分,大约不到现在两克。

结果,这样服用两天以后,腹胀就痊愈了。

于是,张锡纯通过这次实践知道了,厚朴用多大的分量,就可以起到消除腹胀的作用。后来,张锡纯在治疗冲气上逆的时候,在重用龙骨、牡蛎、半夏、代赭石的时候,经常是稍稍地配合一点厚朴,来宣通气机,这样,则"冲气痰涎下降,而中气仍然升降自若无滞碍"。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当时,张锡纯家附近,有个叫张马村的村子,村里有户人家,雇了一个牧童,给他们家放牛。在夏天的时候,这个牧童会把牛赶到村外的山坡上,让牛吃草。

但是,悲剧却在这如画的风景中发生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当时还有别的孩子也在放牛,这些孩子在一起,总会搞些恶作剧。其中几个孩子就约好,一起来恶搞这个牧童。于是他们就喊:"喂,你,过来!"

那个牧童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一听伙伴们叫他,就傻乎乎地跑了过来。

结果,他们几个一拥而上,按住这个牧童的脑袋,让他弯腰,把脑袋强行塞入这个牧童自己的裤裆里(纳头裤中),然后把他的两个胳膊倒背着给绑起来,他们管这个游戏叫"看瓜"。
2011-08-15 19:18 11楼
第10节:这才是中医(10)


有的时候,恶作剧是最害人的,比如有的人趁别人不注意,撤掉椅子,结果这个人摔坐到地上,会导致尾椎着地,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瘫痪。

这个恶作剧后果很严重,当牧童被人救出来的时候,"气息已断"。那些调皮的孩子们已经吓跑了,大人们赶快让这个牧童盘腿坐,然后捶打腰背,过了好半天,这孩子的气息才缓过来。但是还是觉得有什么东西在胸口堵着,使得呼吸不畅,严重时,"气息仍断,目翻身挺"。

当时,人们都没办法了,就把张锡纯给请来了。张锡纯一看,这是怎么回事儿啊?一问,敢情是恶作剧给搞的。于是,他就想,这一定是牧童在裤子中"闷极之时,努挣不出,热血随努挣之气上溢而停于膈上也"。

也就是说,这是孩子使劲的时候,淤血上溢导致的。

于是,张锡纯又想到,三七这味药,可以化淤血,又可以止血妄行,而且病愈以后还不至于将淤血留于经络。于是,他就开了三七,并把它研成粉末,让孩子每次服用三钱,合现在九克,用开水冲服。

结果,服用两次以后,这个孩子就康复了(两次痊愈)。

这样,张锡纯对三七的疗效也有了直观的感受。没多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张锡纯家附近有个村庄,叫留坛庄,有个少年姓高,年龄在十四五岁,患上了怪病,总是不断地吐血。这个吐血在过去是常见病,一般血有从呼吸道出的,有从消化道出的,看这个吐血的势头,我分析这个少年是从胃里面出血的可能性大些。

家人给少年请来了医生,治疗了十多天,愣是没什么效果。

这个时候,孩子的病情可就危急了,您想想,成天这么吐血,一个人能有多少血?

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有人想起了张锡纯,说这人很是用心医学,赶快去问问他吧。

于是,这家的家长就"仓猝遣人询方"。

张锡纯随着来人跑去一看,就说,这个病,我出个方子吧,就用三七粉,去买来一两,分三次服用下去。

啊?大家一听,能行吗?就一味药,三七粉,而且还是一两,这个分量大了些吧?平时也就是用几钱,您怎么敢用一两啊?

但是没办法,孩子还吐着血呢,我们就听听这位张锡纯的吧。

于是,家人就去买来了三七粉,按照张锡纯的方法,分三次,一天就全给孩子服用了下去。

结果,"当日服完其血立止",孩子吃完药就不吐了。

张锡纯的本草根底深,谁都知道,但是他是怎么学的,一般人可就不知道了。现在,我就把这个谜底给大家揭开吧。我把张锡纯的医案,只要标有年代的,都给放到了一起,我发现张锡纯这个问题,原来,在早期使用单味药的时候居多。
⬅ 从脸上看出的疾病 老茶馆 孩子得了湿疹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