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气管炎糖尿病 ——李可

2011-07-26 13:49 楼主
1.慢性气管炎,慢性肺心病,阻塞性肺气肿,心衰Ⅲ度。中医辨证:心肾阳虚,痰湿阻遏,肺气壅塞。宜温阳宣肺,豁痰利湿,­

邓某,女,48岁。因浮肿半年,症见咳嗽吐白痰,气短心悸,下肢浮肿。查体:端坐呼吸,颜面浮肿,唇轻紫绀,颈静脉怒张,心界向左扩大。心率100次/分,律齐,心尖区可闻及Ⅱ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两肺满布细湿啰音。诊断:慢性气管炎,慢性肺心病,阻塞性肺气肿,心衰Ⅲ度。中医辨证:心肾阳虚,痰湿阻遏,肺气壅塞。宜温阳宣肺,豁痰利湿,真武汤加开鬼门法治之。附子6g,杭芍9g,白术9g,云苓12g,甘草9g,麻黄8g,生石膏12g,生姜9g,杏仁9g,白茅根30g,车前子(布包)15g,大枣(擘)5枚。服3剂,尿量显著增加。5剂后,肿退。后加入厚朴、陈皮宽肠理气之品。6剂后,心率减慢。后又以厚朴麻黄汤清肺泻热,豁痰平喘,服药一周,诸症均除, ­

2.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气肿,心力衰竭Ⅲ度。­

中医辨证:心肾阳虚,痰湿阻滞。宜用温阳利水­

张某,男,54岁。因咳喘5年,加重二周于1961年11月入院。原患肺心病心力衰竭,经治疗已控制。本次因感冒咳喘发作,痰多黏稠,肢肿尿少,心下痞满,腹胀不适。查体:重病容,息促不能平卧,唇紫绀,两肺中下闻及湿性啰音。心率100次/分,律齐,心界略向左扩大。诊为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气肿,心力衰竭Ⅲ度。中医辨证:心肾阳虚,痰湿阻滞。宜用温阳利水,蠲饮化湿法,方以消水圣愈汤治之。桂枝9g,甘草9g,麻黄4.5g,黑附片9g,知母9g,防己12g,生姜9g,杏仁9g,大枣(擘)6枚。服后尿量增多,水肿渐消。住院13天,腹水征转阴性,遂改用益气养心、清肺化痰之剂。3剂后,咳喘虽减,但尿量显著减少,浮肿又显,因此又继用消水圣愈汤加入茯苓30g、车前子(包)30g,尿量再显增多而浮肿消退,咳喘亦减,精神食欲均好,心率84次/分,临床表现心衰已控制。­

例1:王某。男性,36岁。­

曾因口渴多饮在某医院查空腹血糖10.32mmol/L(186nlg/d1),尿糖(十十十)。诊断为“糖尿病”,口服各种降糖药,并求中医治疗,病情时好时坏,1983年10月求余诊治。患者面色光白,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口渴欲饮,饮而不解,夜间尤甚,尿频,腰膝冷痛、阳痿,气短懒言、脉沉细无力,舌苔白腻质淡。查空腹血糖15.26mmol/L(275mg/d1),尿糖(十十十)。此属气虚肾亏之证,治宜益气温阳,方用真武汤:­

附子20g 干姜20 茯苓50g 白芍50g 白术30g­守方服lO剂,诸症渐消,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1),尿糖正常,脉沉缓,舌淡苔白,嘱其服用金医肾气九2个月以巩固疗效。­



本患者口渴欲饮,夜间尤甚乃肾气不足,命门火衰,气不化律,津不上朝所致,故用温肾益气壮阳之法。如不加洞察,沿用常法,妄用寒凉则谬之千里。正如《医门法律》所言:“凡治消渴病,用寒凉太过,乃至水胜火消,犹不知反,渐成肿满不效,医之罪也。”­例2:于某,女性,23岁。­



1979年格患糖尿病,住本市某医院治疗,曾用降糖灵及中药治疗1个月,出院时空腹血糖10.55mmol/l(190mg/d1),尿糖(十十),出院后由于不能控制饮食,过于劳累,病情逐渐加重,消瘦,盗汗,胸片诊断:“浸润型肺结核”。于l981年4月来诊,面色苍白,两颧发红,精神疲惫,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心悸头晕,口渴多次,纳差,大便稀溏,下肢微肿,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查空腹血糖8.88mmol/L(160mg/d1),尿糖(十十十)。此属肾气虚衰,命门之火不足,治宜温肾壮阳,化气益肺,方选真武汤加减:­

附子20g 茯苓50g 白芍50g 桂枝50g 当归50g 细辛5g 甘草lOg 木通lOg 干姜20g­服药15剂­



二诊:患者仍咳嗽胸闷,心悸气短,其余诸症皆消,查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1),尿糖正常,脉沉细,此宜益气健脾,温肺养阴以善其后。取造遥散加味:­

柴胡15g 白芍40g 当归l 5g 白术15g 黄芪50g 五味子15g 山茱萸20g 枸杞子20g 附子20g 龙牡各20g 玄参30g­守方服20余剂,查空腹血糖正常,尿糖正常。胸片:肺部阴影缩小,自觉一切正常,嘱停服上药,服金匿肾气九1个月巩固疗效。本患者口渴多饮,纳差,大便稀溏,下肢浮肿为肾气虚弱,命门火衰;两颧发红,咳嗽盗汗为虚火上浮。若见渴止渴,实为南辕北辙,故治以温肾益气壮阳之品,选用黄芪、附子益气壮阳,化气生津,茯苓、白芍健脾益阴,桂枝、细辛通阳化气,引药人肾。逍遥散加味舒肝健脾调肺益气,龙牡沉潜固阴,以使阴平阳秘,三焦通利,病体痊愈。­

例3:宗某,女性,47岁。­

患糖尿病13年,于1975年、1981年曾2次住院治疗,症状有所改善。l983年3月请余诊治。患者面色萎黄,全身乏力,善饥多食口渴多饮,尿频口甜,四肢逆冷。脉沉无力,舌苔白腻,舌质淡,查空腹血糖17.54mmol/L(316mg/dI),尿糖(十十十)。辨证为脾肾阳虚之证,急救其阳,真武汤合四逆汤加减:­

茯苓50g 白芍100g 白术50g 附子20g 干姜20g 桂枝50g 麻黄20g­服上药2剂口渴大减,四肢得温,诸症改善,效不更方,连服4剂,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1),尿糖正常。后以金匮肾气丸口服1个月。随防3年末见病情反复。仲景在太阳篇用真武汤治疗太阳病误汗,转入少阴,乃为救误而设;少阴篇则用于治疗肾阳衰微,水气不化,阳衰而不用四逆,缘于阳虚挟水,水盛而重用温阳,本于肾中阳微,故用真武温阳利水而收功。本例病人久病体衰,肾气亏馁,气不化津,津凝液敛,而表现为一派津液不布之证。方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助阳,化气布津。茯苓、白术健脾运湿,白芍敛阴和阳,干姜味辛入气分,可协附子温肾化气。由此可见消渴非皆燥热,每属饮证。­



(刘立昌 桑淑贤 整理)­

用真武汤加减治疗肺胀病安全有效,疗效高。胀病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从而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导致血液的运行失常,使血行涩滞,循环不利,血瘀肺脉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目前,该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发病以老年患者居多,且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凡具有慢性发病,出现咳喘、胸闷、浮肿、心悸、尿少、乏力等症状者,作为临床观察治疗对象。对早期感受外邪发病症状较轻者不作观察对象。­

药物组成:葶苈子30g,黄芪15g,附子10g(先煎),茯苓10g,苏子10g,白术10g,枳实10g,丹参10g,赤芍10g,泽泻10g。每日1剂,早晚各1次。本方在服用过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长期应用亦较为安全。­

真武汤加味治疗充血性心肌病­

●大便下血治方

生地榆30克、大生地30克、川黄连9克、葛根30克、连翘一把、甘草6克、槐花炭15克,水煎服。

验方

黄芩9g 黄连4g 黄柏9g 焦山栀5g 生地15g 赤芍9g 丹皮9g 知母9g 鲜石斛12g 水牛角30g 生茜草根30g 连翘9g 白茅根30g 紫草30g。

本方以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治疗热入血分、热毒内蕴所致的皮肤粘膜出血。连翘10g 板蓝根10g 生地12g 赤芍15g 丹皮10g 黄芩10g 知母10g 生山栀10g 象贝10g 夏枯草10g 合雷公藤多甙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为热毒内蕴、痰瘀相凝所致,故本方以银翘散合犀角地黄汤等加减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结法来治疗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结节性红斑。山药15g 生甘草6g 女贞子15g 菟丝子15g 丹皮10g 赤芍15g 鳖甲10g 黄精30g。

功效:益肾滋阴、清热润燥

主治:难治性燥症(干燥综合症)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

方义:本方重用生地,生地可能有糖皮质激素样免疫抑制作用;淮山药有健脾之功,与生地配伍应用可预防生地剂量过大而引起大便溏薄;女贞子、黄精皆有补肾养阴之功,黄精尚能补益肺气;菟丝子补肾,温而不燥;赤芍、丹皮有凉血清热作用;鳖甲有养阴清热,并有软坚作用。山药10g 菟丝子15g 枸杞子10g 茯苓12g 党参15g。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激素依赖型哮喘、肾病综合症激素治疗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在撤停激素治疗前3月至撤减后巩固治疗3个月左右。

方义:本方重用温补肾阳,附片温一身之阳,仙灵脾、补骨脂、巴戟肉补肾助阳;生地、熟地滋阴补肾;山茱萸肉补肾摄精;党参健脾益气;山药补脾固精;茯苓健脾渗湿。长期服用外源性激素后,在将近撤停时常出现肾阳不足症象。秦艽12g 徐长卿20g 淮山药15g 生甘草10g。

功效:滋肾清热、祛风降湿

主治:各种风湿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结缔组织病引起的关节病变)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

方义:生地滋阴清热,有调整免疫及皮质激素样作用,有利于风湿类疾病;律草、秦艽、威灵仙、徐长卿有祛风化湿、利关节作用;淮山药补脾固精配伍应用,有止泻作用,生甘草有清热解毒作用。黄芪15g 红藤15g 茵陈15g 制大黄4.5g 虎杖15g 泽泻15g 炙甘草3g。

功效:益气活血、降血脂、通血脉。

主治:防治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包括高脂血症、冠心病、周围神经病变)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3个月左右为一个疗程。可用二个疗程。

方义:黄芪益气通脉,红藤、茵陈、制大黄、虎伏、泽泻等现代医学发现有活血、降脂等作用。锁阳10g 菟丝子30g 黄芪15g 枸杞子10g 熟地12g 桑椹子12g 麦冬10g 黄精30g 党参15g 当归10g 阿胶10g 川芎10g 丹参10~30g 茜草15~30g 墨旱莲10g 仙鹤草30g。

功效:补肾填髓,助以补益气血及活血、止血。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包括严重型再障)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中度及严重型再障可与雄激素同用。

方义:仙灵脾、补骨脂、肉苁蓉、鹿角片,锁阳温肾填髓;菟丝子、枸杞子、熟地、桑椹子、麦冬,黄精滋阴补肾;党参、黄芪、当归、阿胶补益气血;丹参、茜草、墨旱莲、仙鹤草活血、止血。现代医学已证实补肾药对骨髓造血组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白芍10g 枳壳10g 香附10g 桃仁10g 红花6g 生大黄9g(后下),蔻仁6g 厚朴6g 姜半夏10g 青皮、陈皮(各)6g 生甘草5g。

功效: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逐瘀泄热。

主治:十二指肠壅积症、不完全性幽门梗阻。

用法:汤剂,每日1帖,2次煎服。

方义:苏梗、香附、蔻仁、厚朴疏肝理气,白芍、甘草和阴止痛,桃仁、红花、生大黄逐瘀泄热,配以枳壳理气,半夏、陈皮和胃止呕。黄芪30g 青黛6g 穿心莲9g 牛黄2g 玄参10g 麦冬10g 生米仁30g 苍术12g 丹参30g 水牛角30g 鲜生地30g 丹皮9g 防风9g 红花9g 大青叶9g 生甘草5g。本方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为主,兼以化湿,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余邪内伏型。方中以青黛、牛黄、穿心莲等清热解毒为主,生黄芪、麦冬、鲜生地等益气养阴、标本同治,提高免疫功能。再助以凉血清热及化湿类中药以清营化湿。白芷10g 细辛4g 藁本10g 蔓荆子10g 延胡索15g 石决明30g 白芍12g 全蝎4g 葛根30g。

本方以疏风止痛为主。川芎行头目,白芷、细辛、藁本、蔓荆子散风止痛,延胡索祛瘀止痛,白芍、葛根解痉止痛,佐以全蝎、石决明平肝潜阳、熄风止痛。白术白芍12g 珍珠母30g 潼蒺藜、白蒺藜(各)10g 吴茱萸3g 姜半夏10g 陈皮6g 茯苓24g 僵蚕10g 蝉衣4g 制大黄10g 泽泻30g。

眩晕发作多由于痰湿阻滞、挟风上扰、清阳不升,湿浊不降而致。本方以平肝熄风、和胃止呕为主。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来,再合消胆安中、和胃止呕、熄风化痰中药。麦冬10g 连翘10g 赤芍15g 桃仁10g 木蝴蝶3g 蝉衣3g 牛蒡子10g 百合10g 生草5g。

本方以养阴清热利咽为主。治疗慢性咽炎引起的咽痒咽痛,咳嗽、痰不多。认为肺阴不足、阴虚咽燥而致咳嗽,咽炎反得发作往往夹有瘀血搏结于咽而成咽痛。故方中养阴清热、解毒利咽、活血化瘀。赤芍10g 丹皮10g 当归10g 天花粉10g 徐长卿10g 玉竹10g 乌梢蛇10g 防风10g 蝉衣3g 生首乌30g 苦参10g 白蒺藜15g。本方以滋阴养血、熄风止痒为主。认为老年性搔痒常由于血虚生风所致,本方亦可用于糖尿病皮肤搔痒。黄芪20g 炙甘草24g 党参30g 附子10g 生地10g 阿胶9g(烊入),丹参30g 桂枝9g 郁金12g 大枣7枚。

本方以益气、补血、通阳为主。炙甘草汤方加减,重用炙甘草。附子、桂枝通阳,黄芪、党参益气、丹参、郁金活血化瘀。钩藤10g 白芍10g 珍珠母30g 女贞子10g 桑椹子10g 黄芩10g 杜仲10g 泽泻30g 制大黄10g 羚羊角粉1g 生甘草10g。

本方以养阴清火、平肝潜阳为主。以天麻钩藤饮加减。黄芪30g 党参30g 丹参30g 赤芍10g 瓜蒌皮12g 莱菔子10g 毛冬青30g 葛根30g 郁金12g 川芎10g 枸杞子12g 黄精30g 制大黄10g。

本方以黄芪、党参补气行血,取其气为血帅之意,增强心肌收缩功能,丹参、赤芍、葛根、郁金活血化瘀,瓜蒌皮宽胸理气,枸杞子、黄精养肝肾、滋阴补血,莱菔子、制大黄降低血脂。党参15g 生地12g 麦冬10g 当归10g 五味子3g 龙骨30g 牡蛎30g 苦参10g 丹参30g 玄参10g 茯苓12g。远志6g 枣仁10g 红枣7枚。

本方以补气养阴、敛心安神为主。治疗窦性心动过速以天王补心丹加减。桂枝10g 炙甘草20g 苦参15g 莲子心12g 麦冬10g 川芎10g 磁石30g 枣仁30g 生蒲黄12g 广郁金15g 全瓜蒌20g 茯苓10g 丹参30g 琥珀粉2g(蜜调服)。

本方以炙甘草汤方加减,养心阴、通心阳、安神化瘀,治疗过早搏动。白芍10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九香虫6g 八月札10g 银花10g 焦山栀10g 香附10g 郁金12g 白花蛇舌草30g 黄连4g 生草5g。

本方以疏肝理气止痛、泄热和胃为主。方中苏梗、白芍、川楝子、延胡索、九香虫、八月札、香附、郁金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白花蛇舌草、黄连有清热解毒作用,可能利于清除幽门弯曲杆菌。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10g 淮山药30g 葛根30g 诃子10g 补骨脂10g 五味子6g 益智仁10g 赤石脂10g 金樱子10g 生牡蛎煅牡蛎(各)30g 红枣7枚。

本方以暖脾益气、补肾涩肠为主,治疗以脾肾二虚而致的顽固性腹泻、五更泻。山药10g 山茱萸肉10g 丹皮6g 茯苓10g 泽泻10g 肉苁蓉10g 锁阳10g 仙灵脾10g 萆(艹解)xie10g 制首乌12g 枸杞子10g 杜仲10g 牛膝10g 黄柏10g 红枣7枚。

本方以肉苁蓉、锁阳、杜仲补肾壮阳,六味合首乌、杞子、黄柏滋阴益精,仙灵脾合萆xie散血通络,主治骨痛、行走不便。老年肾虚、骨失所养,故用补肾益精。肉桂3g 川乌、草乌(各)9g 仙灵脾12g 首乌12g 白术10g 白芍10g 桂枝10g 生地、熟地(各)12g 苁蓉15g 黄芪15g 莱菔子10g 神曲10g 砂仁5g。

本方以温补肾阳、散血止痛为主。知母10g 黄芩10g 黄连4g 附子10g 细辛4g 川牛膝10g 龙骨30g 牡蛎30g 生甘草10g。

本方滋阴降火、引火下行。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头痛三则——李可 老茶馆 中医治疗面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