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的正确认识

2011-07-23 19:24 楼主
化脓性骨髓炎简介
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骼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多系血源性感染。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骼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多系血源性感染。其他尚有外伤或邻近软组织感染而蔓延所致。西医主要使用抗菌素及手术疗法,但久病患者,致病菌对抗菌素已不敏感,骨质破坏形成死骨死腔、瘘道流脓反复不愈,实为骨科难治病之一。

在中医学中虽无骨髓炎之病名,但对本病早已有认识。如在《灵枢·痈疽》篇,将涉及股胫(本病好发部位)的痈疽,命名为股胫疽,指出“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表明脓液涉及骨髓。隋《诸病源候论》中把本病分为“附骨痈”和“附骨疽”两类,从本病以血虚寒凝多见而论,一般可归属于“附骨疽”或“流注”之中。在《千金要方》、《外科正宗》等著作中均载有“附骨疽论”,《疡科心得集》描述本病的病因症候更为详细。在历代中医文献中,随患病部位而异,尚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大腿外侧称“附骨疽”;生于大腿内侧称“咬骨疽”;破溃出朽骨的称“多骨疽”或“骨胀”;发于足踝的称“穿踝疽”;窦道多支经久流脓的称“蜣螂蛀”等。在治疗上,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疡科会粹》中即总结了一套包括洗药、拔毒、去死肉、去腐骨、开口除脓、贴膏、收口、生肌等在内的外治之法,对今天临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现代报道,在50年代初期就已开始探讨用中医药治疗本病,1960年出现了用中医药治疗骨髓炎数十例的临床小结资料。在70年代,太量发掘民间单方验方时,各地有不少有关中草药治疗骨髓炎的介绍,80年代后,在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更进一步发挥了中医药“消、托、补”的优越性和西医手术清创的效应,进一步巩固和肯定了疗效。特别是在山西、新疆等地还开设了专治骨髓炎的专科医院。近年来分别发表了6200例及300例的临床报道,治愈率、分别为88.6%、95%。对本病的治疗既有辨证论治的内服汤剂,又有独特的外治及处理瘘管死骨的方法,疗效显著,有的资料报道治愈率高达95.3%。然而,各地治疗用药,大都是采用自拟或自制的成药,涉及方药过于繁多,且临床资料大都无对照组,也少见开展现代药理药化等实验研究的报告。今后当在此临床基础上,深人开展实验研究,寻找出高效、速效的内服方剂及外用药剂,以利于推广运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7-23 19:25 2楼
化脓性骨髓炎主要病机
化脓性骨髓炎,化脓菌引起骨组织的炎症。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偶尔为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途径有血源性、蔓延性及外伤性。血源性者病菌自远处病灶经血行感染于骨,好发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形成脓肿,经骨皮质扩散形成骨膜下脓肿,又经哈弗氏管进入髓腔,阻断血运,形成死骨。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正气内虚,毒邪侵袭,正不胜邪,邪毒深窜,气滞血瘀,腐筋蚀骨所致,导致本病的病因众多,六淫、七情、五劳、六极等都对此有关。

化脓性骨髓炎主要病机大体有下列几个方面:

热毒内蕴:热毒是本病常见的致病因素,故本病可见于患疔毒疮疖、麻疹、伤寒等病之后,其余毒未尽,久而不解,深蕴于内,流注人骨;或因跌打闪挫,气滞血凝,壅塞络脉,积瘀成痈,蕴脓腐骨,而成死骨,遂成此疽。有人认为“火毒”始终是本病的主要矛盾。

寒湿内袭:外感寒湿,深袭于骨,久而化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而致成疾。久病不愈,阳气益耗,形寒肢冷,经脉痹阻,更形成血虚寒凝之证,病由外寒而向内寒转化。

正气亏虚:这是本病的内在病机。陈实功曰:“夫附骨疽者,乃阴寒入骨之病也,但人之气血生平壮实,虽遇寒冷,邪不人骨,凡易入者,皆由体虚之人。”体虚酿致本病者,主要是在于肾虚,盖肾主骨,临床血源性骨髓炎之发生皆在机体及局部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发生。
2011-07-23 19:26 3楼
化脓性骨髓炎的辩证分型
化脓性骨髓炎随其病情演变,临床证候有异,故治疗一般均按其症情予以不同处理,大体有分期、分型两类,但内涵各有不同。

化脓性骨髓炎可划分为四型:

1.热毒内蕴:恶寒发热,头痛汗出,烦渴引饮,食欲不振;小溲黄赤,大便干燥,局部漫肿,舨红灼痛,皮肤灼热,脓液稠粘量多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弦数。此证多见于骨髓炎急性发作期,有部分病人久病反复发作,在急性发作时,可同时兼有正虚、表现,呈正虚邪实之证,此时仍以邪热毒盛为主。

2.血虚寒凝:面色苍白,形寒肢冷,体倦力乏,腰酸膝软,小便清长,患处色白漫肿无头;或坚硬不消,酸楚疼痛,成脓难溃;或溃后难愈,脓稀色白,内芽淡白不长,或有窦道,经久不愈。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3.气血两虚:面色无华,神疲无力,自汗纳减,心悸气短,窦道流脓清稀,肉芽浮生,其色灰白,愈合不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或虚大。本证多见于晚期,x线摄片多见死骨存在,窦道经久不愈,气血日益消耗,正虚无力托毒外出。

4.肝肾亏虚:形体消瘦,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肢倦气短,心悸盗汗,肤干色悴,骨蒸潮热,局部肉削形羸,创口久溃不愈,窦道流脓清稀量少,或可见死骨。舌色红或红绛,苔少,脉细无力或细数。此证多见于晚期,可有肢体畸形,关节强直或病理性骨折并发。
2011-07-23 19:27 4楼
化脓性骨髓炎的分型治疗
(1)热毒内盛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处方: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苦地丁30克,连翘20克,野菊花30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丹皮10克,甘草6克。

加减:高热加石膏、知母、黄芩;化脓加穿山甲、皂刺;口渴加天花粉、生地;痛甚加乳香、没药;便秘加生军、玄明粉;小便短赤力田泽泻、车前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

(2)血虚寒凝

治法:温阳散寒,和营托毒。

处方:熟地黄30克,鹿角胶10克,麻黄5克,白芥子6克,肉桂3克,炮姜炭5克,黄柏6克,甘草3克。

加减:形寒肢冷加附子;纳谷少思加砂仁、陈皮;脾虚气怯加党参、黄芪、白术;局部肿胀加土茯苓、泽泻;坚硬不溃加透骨草、穿山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阳和汤。

(3)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养血,培补脾土。

处方:党参10克,炙黄芪10克,熟地10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淮山药10克,白术10克,陈皮5克,阿胶10克,附片5克,橹豆衣10克。

加减:偏于肾虚加肉桂;补骨脂;偏于脾虚加扁豆、苡仁;兼有阳虚加白芍、枸杞;兼有血瘀加丹参、赤芍;纳谷少思加木香、砂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人参养荣汤、参茸大补汤、十全大补丸、补中益气汤。

(4)肝肾亏虚

治法:滋补肝肾,益气养血。

处方:熟地黄25克,淮山药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山茱萸12克,丹皮10克,鹿角霜10克,肉桂6克,龟版20克,枸杞10克,牛膝10克。

加减:兼肝血虚加当归、白芍;兼阳虚加附子、杜仲;兼内热加青蒿、鳖甲;兼盗汗加生芪、乌梅。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补肾汤、大补阴丸。

疗效:根据辨证施治内服药结合外治法(详下)治疗骨髓炎100例以上的8份资料统计,共治疗7421例,痊愈6413例,占86.4%;显效657例,占8.9%;有效196例,占2.6%;无效155例,占2.1%,总有效率为97.9%。

外治附方:可在辨证分型基础上,随其局部病变情况选择应用。

(1)局部肿胀,红热未溃,治以清热解毒。

①消炎止痛膏:大黄15克,黄连15克,白芷10克,南星15克,玄参10克,冰片30克。

②化瘀消炎膏:木芙蓉叶、赤小豆、杠板归各30克,共研细末,用凡士林配成25%软膏。

③九夏冬软膏:九层皮,夏枯草,冬青叶,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软膏。

(2)局部已溃烂,治以化脓提脓。

①去腐生肌锭:麝香0.9克,冰片10克,珍珠0.9克,煅石膏12克,红粉0.9克,共研细末,做成药锭。

②三仙丹:直接撤敷疮面或制成药捻插人窦道。

(3)腐肉突出不蚀,治以去腐生肌。

①拔毒膏:麻油5O0克,广丹粉150克,乳香100克,血余炭30克,露蜂房30克,银珠灰20克,三七粉10克。先将麻油温熬1小时,再加人血余炭、露蜂房,温熬半小时后,将其余药物加入即可。用时加入潮脑粉100克,加热使药物溶化,趁热涂在纸上。

②五五五丹:熟石膏、轻粉、红升丹各5份。

③祛腐散:熟石膏15克,轻粉5克,冰片0.6克,红升丹3克。

(4)疮口窦道不愈,治以拔毒生肌。

①五虎丹:砒霜60克,火硝15克,雄黄15克,明矾30克,共研细末,加人水银30克,炼制成丹,研末拌入田螺肉粉300克。

②海马生肌拔毒散:大海马6克,大蜈蚣4条,麝香1克,全蝎3克,炮甲片6克,雄黄5克,姜黄9克,黄柏6克,冰片1克,广丹6克,甘草5克,生军3克。

③去腐芯:红升丹100克,白丁香50克,巴豆仁20克,独角兽20克,没药20克,乳香20克,推车牛10克,三七粉10克,麝香5克,珍珠粉5克。

(5)死骨内存,治以去腐脱骨。

①1号枯管钉:白降丹1克,煅石膏20克,生半夏6克,冰片0.3克,共研细末,搓成药钉。

②骨康膏:公鸡1只,乳香、没药各15克,血竭4克,骨碎补、五加皮各12克。上药研细末将鸡肉捣烂人药,摊于鸡皮,直接贴敷。

(6)疮口久溃不愈,治以生肌敛创。

①祛腐生肌膏:阿胶30克,露蜂房1个,血余1团如鸡蛋大,白酒120克。先将血余入碱水中泡洗干净,与蜂房同人白酒中浸泡24小时,小火加热5分钟,捞出药渣,再将阿胶加入药酒中泡软,以小火熬至滴水成珠,摊于布上,贴于疮口上。

②象皮胶:真象皮90克,全当归60克,壮人血余60克,大生地120克,龟版120克,麻黄250克。先煎生地、龟版、象皮,后入血余、当归,熬枯去津;再人黄占、白占各180克,川连汁煅制上炉甘石细末250克,煨石膏细末150克,文火收膏,瓷器收藏,油纸摊贴。
2011-07-23 19:28 5楼
以下是化脓性骨髓炎的专方治疗:

(1)复骨汤加野灵膏

组成:①内服方(复骨汤):金银花20克,黄芪30克,野葡萄根30克,鹿角片10克,川芎10克,蚤休10克,当归8克,熟地20芯 克,补骨脂15克,白芷5克,炙甘草5克;②外用方(野灵膏):野葡萄根40%,榔树皮40%,川柏20%,凡士林8:2。

加减:内服方:热重加野菊花、蒲公英;阴虚加生地、知柏地黄丸;血虚加熟地、当归;用率虚加冬术、炒淮山药;湿重加苍术、苡仁、藿香。

用法:内服方,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外用方,先将3药磨细,过100目筛,然后将凡士林加热溶化拌匀而成。窦道形成者插入八仙丹药线(条),脓净后改生肌收口之品,可配合手术摘除死骨及加用抗菌素。

疗效:治疗35例,临床痊愈25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3%。

(2)鸡红汤

组成:①内服方:鸡屎藤30克,红孩儿15克,蔗糖为引;②外用方:脓多时用鸡麻莽粉(鸡采藤、芋麻蔸、水莽根三药等量,加食盐少许,共研细末);脓液稀少时用鸡莽粉(鸡屎藤100克,冰片20克,水莽根30克,共研细末);有死骨时用樟蜣散(樟树皮100克,蜣螂50克,共研细末)。

用法:内服方,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外用方,均适量外敷疮口,每日1次,脓液特多可1日2~3次。有窦道或瘘管者,用红升丹药线插人,外敷蟑蜣散。如死骨不易拨出配合手术治疗。

疗效:共治疗198例,临床痊愈63例,显效87例,有效31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91.4%。

(3)骨髓炎丸加提毒散

组成:①内服方(骨髓炎丸):蛇蜕500克,露蜂房500克,血余炭500克,炙象皮250克,土蝎250克,蜈蚣100条,守宫100条,穿心莲60克;②内服方(解毒消炎汤):金银花30克,玄参30克,当归30克,白花蛇舌草15克,赤芍15克,甘草15克,守宫1~3条;③外用方(提毒散):乳香15克,没药15克,血竭10克,轻粉5克,蜈蚣15条,蟾酥1.5克,冰片1克,麝香0.3克。

加减:内服方(解毒消炎汤)毒火炽盛加穿心莲、三焦;用中胀不消加苡仁、土虫;排脓不畅加穿山甲、皂角刺;疮口经久不敛加黄芪、党参。

用法:骨髓丸共为极细面,水泛为小丸,百草霜为衣,每次服1.5~3克,每日2次;解毒消炎汤,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外用方:共研极细面,撒疮面上,上盖红油纱条或贴膏药。

疗效:共治疗32例,临床痊愈24例,好转4例,效果不明显4例,总有效率为87.5%。

(4)乌白散加红丹粉

组成:内服方(乌白散):蜀黍炭2.5克,乌蛇3.5克,乌木屑0.05克,珍珠0.05克,血余0.5克,百草霜7.5克,白花蛇1.5克;外用方(红丹粉):红升丹2.5克,白降丹2.5克,轻粉0.5克,煅石膏0.5克。

用法:内服方,先将白花蛇、乌蛇用滑石粉烫至微黄,凉后粉碎;白花蛇去头、皮,再将珍珠碾细水飞,将以上七味药碾细过筛,调匀即可。每日晚饭后两小时服,每次1包,温开水冲服。外用方:将窦道及创口消毒洗净,分别将红丹粉或药条放人窦道内,每日换药1次。

疗效:共治疗94例,痊愈67例,显效5例,有效18例,元效中4例,总有效率为95.7%。
2011-07-23 19:28 6楼
以下是化脓性骨髓炎的有效疗法:

(1)针灸

取穴:外关、八邪。

操作:2穴均取,八邪穴取手指骨髓炎患指两旁穴,捻转得气后,留针15分钟,以针感放射到患指头为佳。出针后用艾绒20克置于灸器中点燃烟熏病灶部位30分钟。

疗效:本法治疗手指骨髓炎10例,全部治愈。后用自制熏艾器,单纯艾熏,每日1次,又治愈54例。

(2)单方验方

①金蟾膏

组成:巴豆9克,乳香9克,鲜鲫鱼1尾,蓖麻子15克,血余6克,活癞蛤蟆1个,香油200克,铅粉200克。

制法:把香油用铁锅熬开后,将前六味药放入香油内,继续加热,用家槐明枝子搅拌,使血余成泥状(其他炸焦)后,再用纱布过滤,除去残渣,取滤液与铅粉同时放入铁锅内,文火加热,并用家槐明枝子连续向一个方向搅动,到滴水成珠即可。把熬好的膏药全部倒人凉水中,浸泡24小时,取出备用。

用法:将膏药摊于布上,在贴敷前先用凉开水把患处擦洗干净,再用鲜姜涂抹一遍,然后把膏药贴在病灶部位。

疗效:共治疗6例,痊愈4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3.3%。

②黄连液

组成:黄连65克。

用法:上药研粉加水2000毫升,煮沸3次,每次15分钟,冷却后浸浴局部。

疗效:治疗指骨骨髓炎87例,全部治愈。

③巴豆丸

组成:巴豆。

用法:每日3次,每次5粒,饭后吞服。另用去腐线条从瘘管口插人,再用复方蛇总管液湿敷。

疗效:共治疗80例,临床痊愈68例,复发12例,总有效率为85%。
2011-07-23 19:29 7楼
化脓性骨髓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主要需与关节结核和其他非感染性关节炎鉴别。关节结核发病较缓慢、病程长、局部症状和功能障碍不如化脓明显,患病关节骨破坏常呈边缘性小缺损,且常上下对称,有较明显的骨疏松,关节间隙呈缓慢狭窄,骨增生不如化脓严重。晚期骨端可破坏严重,关节半脱位或全脱位,且很少发生骨性强直。

其他非感染性关节炎(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以成年人或青年人多见,也大都缺乏急性病程和严重的骨破坏,有关实验室检查可协助鉴别,关节内穿刺抽液检查,可快速作出正确诊断。
2011-07-23 19:29 8楼
化脓性骨髓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临床表现

化脓性骨髓炎急性期病人往往有发冷、发热,体温有时可高达4O度左右.有病的部位出现疼痛,且逐步加剧,呈持续性剧痛,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和肢体活动障碍。如果此时治疗不彻底,即可转变成慢性骨髓炎。

慢性期病人,表现为“伤口多年来时发时愈”,这种伤口常常脓液不多,也没有明显疼痛,有时可能自己愈合,但间隔一定时期伤口又会红肿、疼痛,破溃后症状消失,反复发作,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有时会有小的碎骨片从伤口流出。X线摄片检查,需在发病10日后才能发现脓肿或骨质破坏的阴影,迟者发病四周后才能见到骨质破坏的表现,慢性期进行X线拍片检查,可以了解有无“死骨”和病变范围。

二、诊断

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要点

1.急性期(附骨疽)

(1)起病急骤,全身不适,高热寒战,汗出而热不退,食欲不振,尿赤便秘,甚则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患肢局部疼痛,皮红掀热,呈环形肿胀,活动受限。

(3)局部压痛明显,附近肌肉痉挛,关节屈曲,开放骨折则伤口化脓。

(4)x线照片检查:早期无骨质改变,发病2周后才出现轻度骨膜反应,3周后出现骨膜增厚,以后出现骨破坏、死骨和新生骨。

2.慢性期(附骨疽)

(1)有急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的病史。

(2)常有一个或多个瘘管,反复排出脓液或死骨。脓出不畅时,局部疼痛、肿胀、?{热。

(3)形体消瘦,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自汗或盗汗,舌淡苔白,脉细弱。

(4)x线照片检查可见死骨、空洞和新生骨的包壳。
2011-07-23 19:30 9楼
化脓性骨髓炎病因病机
一、热毒炽盛流注筋骨由于疗毒疮疖,扁桃腺炎.麻疹。伤寒等病后热毒未尽,深蕴入内流注于骨,繁衍聚毒为病。

二、外伤感染因开放性损伤或跌打损伤,借伤成毒,侵延注骨为病。或因肢体软组织感染湿热内感,深蕴入里,留于筋骨经络阻隔,气凝血滞,腐筋蚀骨蕴郁成脓。

三、正气亏损明·陈实功《外科正宗,附骨疽》臼;“夫附骨疽者,乃阴寒入骨之病也。但人之气血生平壮实,虽遇寒冷则邪不入骨”。因正气虚弱,正不胜邪,毒邪深窜入骨,这是本病的内在因素。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由于化脓菌进入血流引起,常见病灶如疖、痈,毛囊炎,扁桃腺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也有查不出原发病灶的。血流中细菌是造成骨髓炎的先决条件,但还必需具有诱发条件才能致成骨感染。其条件如下:①机体抵抗力减弱,久病初愈,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着凉等;②局部抵抗力降低:创伤造成局部抵抗力降低有利细菌繁殖:⑧细菌毒力大小:细菌毒力大者,发病重,细菌数少毒力小者,发病轻。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大多发生在长骨的干骺端,干骺端因具有丰富的血管网是终末动脉,血流缓慢,有利于细菌栓子的停留,细菌的繁殖和局部骨组织的变态反应引起一系列炎性病变使骨组织坏死,形成骨脓肿,机体抵抗力强或细菌毒力小脓肿可消退或局限化;多数病变继续扩大,侵犯更多的骨组织,突破干骺端密质骨到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当骨膜下脓液增多压力大时,再经哈佛氏管侵入髓腔。另外骨脓肿也可直接侵入髓腔,髓腔压力增高时又经哈佛氏系统向外蔓延到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感染也可进入关节腔引起化脓性关节炎。被剥离的骨膜形成一层新骨,新骨逐渐增厚形成包壳,当骨膜被脓肿剥离骨面时,骨干因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给而发生骨坏死,当骨的营养血管同时因感染而栓塞时,坏死更为广泛。骨坏死后小的松质骨可吸收,如炎症被控制,侧支循环建立后有可能再生,如与周围组织游离者为死骨。修复和炎症的控制,是肉芽组织的作用,将坏死骨包围,小的死骨可从宴道排出,大的多需手术摘除。形成骨壳可维持骨干连续。临床上将病程分为两期,发病后厂个月左右死骨来形成前为急性期:以后逐惭转为慢性期。
2011-07-23 19:31 10楼
化脓性骨髓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X线检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无明显变化,发病后3周左右可有骨质脱钙、破坏,少量骨膜增生,以及软组织肿胀阴影等。

化验检查: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血培养阳性率较高,局部脓液培养有化脓性细菌,应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便及时选用有效药物。血化验中白血球及中性多核白血球均增高,一般有贫血。

应尽早诊断血源性骨髓炎,以便及时治疗。早期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血培养。必要时,局部穿刺抽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外伤所引起骨髓炎,根据外伤病史及局部症状即可诊断。
2011-07-23 19:31 11楼
化脓性骨髓炎有哪些症状?
外伤后引起的急性骨髓炎,除非有严重并发症或大量软组织损伤及感染等,一般全身症状较轻,感染多较局限而少发生败血症,但应注意并发厌气菌感染的危险。

局部症状:血源性骨髓炎早期有局部剧烈疼痛和跳痛,肌肉有保护性痉挛,肢体不敢活动。患部肿胀及压痛明显。如病灶接近关节,则关节亦可肿胀,但压痛不显著。当脓肿穿破骨质、骨膜至皮下时,即有波动,穿破皮肤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

在外伤性骨髓炎,有开放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等,根据局部损伤程度,感染范围而有不同表现。
⬅ 大国医之王孟英 老茶馆 腕管综合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