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初探之七:脑生痰瘀

2011-07-22 07:49 楼主
刘养元

《 庄子·知北游 》说 :“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气在人体,周流全身,顷刻无间,出入升降,昼夜有常。自上而下,自表而里,四肢百骸,大经小络,无不以气贯通,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说明人的生命活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然气的运动正常,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气的升降出入之间平衡协调;一是气的运行通畅无阻。气的正常运动,称为“ 气机调畅”。若气的升降出入之间平衡失调,则称为“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必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失常,气血的运行失常,必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我们从临床体会,不论新起之感冒,或陈久之慢性疑难病证,皆与痰瘀息息相关,是痰多瘀少,还是痰少瘀多;痰瘀并轻,还是痰瘀并重;是痰生于瘀前,还是痰生于瘀后?临证时当仔细辨之。但不论痰也好,瘀也好,皆生于气滞。故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而气之与血,气之与津液,其关系极为密切。因气为血帅,为津液布化之本。一旦气滞,血失统帅则运行不畅而为瘀,津液失其布化,而成为水湿,凝聚为痰。可见气为痰瘀之本:气不化津为生痰之源,若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 气滞不行血,为生瘀之源,气行血行,何瘀之有?所以,我们认为“百病皆从痰瘀起”。


湖北中医学院朱曾柏著有《中医痰病学》一书,有“五脏生痰”之说,却没有“五脏生瘀”之论。痰与瘀同源,且互相依存。痰由津液凝聚而成,瘀由血运失常而生。津液与血均为液态物质,均有滋润和濡养作用。与气相对而言,二者同属于阴,且同源于水谷精微,故有“津血同源”之说。由于脾不健运,输化失常,则水谷精微之一部分变为浊脂,进入血液而使血脂升高。脾之运化失常,自然对已成之脂质代谢谢,运转亦不得力。血中之浊脂不能及时转化和排泄,留而不去,反过来又阻碍脾胃运化之气机,造成新的浊脂生成。如此相互影响,愈积愈多,不得清化而变为血中之痰浊。血中之痰浊是痰与血的混合物,是痰瘀并存的初始阶段。若这种痰浊持续发展下去,则痰借血体,血借痰凝,凝血为瘀,经历着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瘀血既成,必然痹阻脉络,使气血的运行,津液的代谢谢均发生障碍,从而发生诸多病变。


而津液之与血,不论其之生成与输布,均受气的影响。气滞既可影响血行不畅,也可影响津液的输布迟缓。因此,未有影响血行而不影响津液输布者,亦未有影响津液输布而不影响血行者。所以说“痰为百病之母”者,不能说其中没有瘀;“百病由血始”之论,不能说其中没有痰。由此可知,五脏既可生痰,而瘀亦可由五脏而生矣。


所以,我们认为,“五脏皆可生痰瘀”之论,并非出自某个人之手,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生痰瘀的病理机制,分别简述如下:


⑴、心生痰瘀

心主血脉,而血液之运行,主要靠心气的推动。若心阳不振,心气不足以推动血脉,则血流不畅便可成瘀;同时也影响津液的输布迟缓,聚而成痰。血中之痰浊就是痰与血的混合物。痰瘀阻塞心脉,不通则痛,此胸痹心痛之所由来也。此血瘀津聚,乃心所生之痰瘀也。近代医家治疗胸痹,均以痰瘀同治比单纯活血化瘀法强。如张镜人治何姓患者之胸痹,为痰瘀同治:
何××,男,62岁,胸痹。胸闷气窒不舒,痛引背部,痰多心悸,夜寐不安,脉细弦,舌苔薄腻,质暗,痰烛中阻,阴乘阳位,胸阳失展,心络瘀滞,法当豁痰理气,宣痹行瘀。
方用: 全瓜蒌15克 薤白9克 法夏9克 郁金9克
陈皮9克 生香附9克 桂枝6克 丹参9克
桃仁9克 炙远志3克 水炙甘草3克
连服两周,胸闷疼痛全愈。《金匮要略心典》云:“胸痹不得卧,是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是心气塞而不和也”。爰仿括萎薤白半夏汤加减。藉括蒌、薤白宽胸散结;桂枝温经通阳;半夏、茯苓化痰除湿;香附、郁金理气畅中。然痰积痹逆,必有瘀血着于包络,故再增丹参、桃仁调营化瘀,庶几痰浊化而瘀壅遂开(《难病辨治》)。


⑵、肝生痰瘀

肝主疏泄,具有舒畅、开展、调达、宣散、流通等生理功能。而肝的主升、主动又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周身的一个重要环节。若肝的疏泄功能不及,则肝气郁结而影响血行障碍成瘀,并克胃犯脾,使津液不得生化转输,停积而成痰饮。如甲状腺肿块,由于长期精神抑郁,或突然遭到剧烈的精神创伤,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从而产生肝气郁结,克胃犯脾,使气滞不能运行津液,津液乃凝聚为痰。痰气交阻颈前,逐渐形成甲状腺肿大。痰气搏结日久,影响气血运行不畅,进一步导致气滞而血瘀,痰瘀互结,则甲状腺肿大质硬而有结节。此肝所生之痰瘀也。张镜人治张姓患者之石瘿,为痰瘀同治。(《难病辨治》)
方用:海藻12克海带12克 昆布12克 当归9克
川芎9克 象贝母9克 法夏9克 广陈皮9克
连召9克 山棱9克 莪术9克 八月扎15克


⑶、脾生痰瘀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传化失司,升降失调,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形成气滞。气滞则水津停滞可疑聚为痰。脾失健运既久,一方面耗气损精,另方面气血生化无源,则血液虚损,气衰无力推动血液,血流不畅便可成瘀,此谓“久病多瘀”也。如胃脘痛,谓“初病在气,久病入络”者,以气滞为初病时之主要矛盾,其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以水津停滞凝聚成痰为突出,而所引起的血瘀现象轻。此时只须治气,气顺则痰消,痰消而血自活。此时若于治气药中加行血之品,自可提高疗效。若气滞既久,痰积愈多,痰阻血脉,经历着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血行瘀滞处于主要地位,此谓“久病入络”也。久病瘀血突出,并不能说没有痰凝。所以叶天士说:“胃痛久而屡发,必有痰凝聚瘀”,“痰因气滞,气阻血瘀”(《临证指南医案》)。此脾所生之痰瘀也。


⑷、肺生痰瘀

肺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说明肺的生理功能对水液的输布,运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同时也只有肺的宣发、肃降正常,血液才能贯心脉而周流。若肺的功能失常,不能宣发卫气,津液布散功能减弱,停渍于肺系而成痰;且肺气上逆,易生胸闷、喘咳、痰涎。痰浊一旦产生,更易阻滞气机,血液就不能正常贯心脉而成瘀。如“痰喝”证,非津亏所致,而是与肺失宣发肃降,痰瘀阻碍津液输布有关。用生津养液法治疗,每每无效,非用宣降肺气与祛瘀化痰之品不可。如治一人,女,60岁,咽喉干燥如燎,须时时饮水,稍停饮水,即烦躁不安,脉细而滑,舌下静脉怒张,大便不畅,粪不干结。医院输液稍有缓和,但一停止输液,又发喝如初。转辗求医,均不见效,《血证论·发喝》云:“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加之痰阻于内,正常的津液也化为痰。机体失去津液的濡养,何得不口燥便秘不爽?即投桔梗、杏仁、菖蒲、远志、全瓜蒌、桃仁、红花。一剂喝减,二剂咽燥缓和。此肺所生痰瘀之例也。


⑸、肾生痰瘀
肾者,封藏之本。藏有真阴真阳,只宜固藏,不宜耗泄,所以肾多虚证。如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阴寒内盛,水湿内停,水凝为痰,此谓水泛为痰也。气寒血必寒,血脉不温,血行涩滞而成瘀。血脉壅滞又可使水聚为痰。《诸病源候论》说:“诸痰者,此由血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若肾阴不足, 导致相火偏旺,虚火内炽,亦可灼津为痰,此谓水沸为痰也。阴虚生内热,热甚伤津,阴液不足则血中津液渗出脉外,血脉变得稠粘,从而导致血液流行不利而血瘀。此肾所生痰瘀也。如慢性肾炎,《现代疑难病中医治疗精粹》就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各种病因侵袭肌体,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布散及气化功能障碍。日久致使阴阳失调,气滞血瘀,肾络瘀阻,血水同源互相影响而成本病”。当痰瘀同治,不可单纯清热利湿也。


传统中医以五脏为中心,而百病不离五脏。而五脏所生之痰瘀,易为外感内伤之邪结合为有形之致病因素。所以外感内伤以及疑难病证,无不以痰瘀相互为害也。临床证实:小至伤风感冒,大至恶性肿瘤,无不与痰瘀息息相关。决非惑人眼目也。
但问题在于,脑病可及五脏,五脏病可及于脑。痰瘀是五脏所生,还是脑的病理产物波及五脏呢?


脑赖真气以为用,赖血气以为养。气血冲和则病不生,若气血失其偏颇,则脑病生焉。脑病气血不调甚为多见,不病在气分,便病在血分,或气血同病,所以,脑病强调气血辨证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气血在生理上互为依存,时刻相随,因而在病理上也就息息相关。气病必然及血,血病必然及气,这在脑病过程中表现出气血同病尤为多见,王清任说:“气血凝滞脑气,乃发病”。


“气血凝滞”不是产生痰瘀的病理机制吗?脑为娇脏,至清之地,邪不能犯,犯之则病。由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缘故,所以,凡病实者,非外感六淫之邪犯脑,即为痰、水、瘀毒壅滞之证;凡病虚者,非髓海不足,即元气亏虚。由于血赖气行,元气虚又可致痰湿瘀滞浊邪萌生,而出现多种脑病症状。所以,脑病尽管复杂多样,但都以气滞作为病理的中心环节。气滞才能血瘀,气滞才能痰凝。可见,痰和瘀是脑的病理产物,此脑生痰瘀也。脑所生之痰瘀,又作为致病因素交阻脑络而发生脑病,这种因果转换,常使病情恶化或加剧病情。《读书随笔》云:“内伤之病,多病升降。”而三焦为升降之地,脑中先天之火为升降动力之源。今脑中气滞致使三焦之气化闭塞,因而津之与血运行不畅,停聚而为痰瘀,流于五脏,此五脏生痰瘀之所由来也。说明五脏所生之痰瘀来源于脑,六脏皆有痰瘀 ,痰瘀之危害大矣。


可见,在治疗各种疾病,特别是治疗慢性疑难病,要注意痰瘀为害,着重调理脑中阴精阳气的阴阳平衡,可使耳聪目明,头脑清醒,延年益寿。所以,抗衰老,必须抗脑衰,抗脑衰,必须消除痰瘀为害。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痰瘀为害,中医用“四诊”可以明确诊断,但西医用理化仪器却无法检测。日本大冢恭男说:尽管患者确实有病,而且很苦恼,但常常是仪器查不出,识不了病,更治不了病。如湖南冷水江市××厂,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卧床已半年,病危时抬到两家医院检查,五脏六腑都正常,可是两天后就死了。给人们的震动很大,为什么死前脏腑都正常,又怎么会死呢?其实是痰严重阻塞气道,日久血亦为之瘀。只是西医检测不出来而已。如果没有了中医,西医要保证中国12亿人口的健康,实为难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生命科学”初探之六:脑与五脏 老茶馆 “生命科学”初探之八:人与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