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初探之三:根据《内经》:《内经》以脑髓为脏

2011-07-22 07:39 楼主
刘养元


客观事实告诉我们,人死后,脑并不立即随着躯体的死亡而死亡,而是继续顽强地在活着。尽管其活着的时间并不长,但已显示了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我们研究人体科学,必须开展脑科学的研究。


脑科学是认识生命的基础,不取得脑科学的实质性突破,生命科学之谜也就无法解开。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脑科学的研究,把它列为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点。从临床来说,不加强脑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要完全了解五脏的生理功能,要解开脑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脑病与疑难慢性病,也是困难的。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在整体观念的思想指导下,认识到五脏也是一个整体,是人体赖以生命运动的基础。同时也认识到脏腑之间既分工又合作,各个脏腑各自担负着一定的任务,那么脑在生命运动中负担的任务是什么,起的作用是什么呢?


所以,我们研究脑科学,首先要确定脑髓在生命运动中的地位,也就是脑髓属脏,还是属腑,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脑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无论东方医学或西方医学,脑科学的发展都曾长期处于滞缓状态。西方脑科学的研究,直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谢谢切诺夫、巴甫洛夫的大脑两半球研究的开展,脑科学才开始崛起 。中国对脑的认识 ,早在二千年前在《 黄帝内经 》中(以下简称《 内经 》),就有了明确的认识,如《 素问·本病论 》说:“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乙帝君泥丸宫下”。上丹田与泥丸宫均指脑髓所在之处。说明中国在远古时代就已认识到了脑髓与神的关系。特别是《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灵枢·海论 》说 :“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说明《内经》早已注意到了脑与精神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还论述到了脑的生理和病理。然而历代医家皆认为《内经》对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中医学长期未把脑列为一脏,只作为“奇恒之府”,至于脑的功能则长期以心取代,始终未能独立。由于中医长期把脑髓统属于心,于是就长期把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一并讨论,使脑科学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近代还有医家认为,“脑是脏还是腑,《 内经 》时代就有过争论,如《素问·五脏别论》记载:‘ 余闻方士 ,或以脑髓为脏 ,或以肠胃为脏 ,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正因为有争论才确立了脑为奇恒之府,并认为《内经》把脑定为奇恒之府在当时就是一种偏见”。所以,今之《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 》仍根据传统说法,将“脑”列入“奇恒之府”进行论述。


我们的研究认为,中国脑科学的发展其所以长期处于滞缓状态,并不是《内经》不以脑髓为脏,而是后人知识面不广,学习方法不对头,没有真正读懂《内经》。特别是没有历史观念,《内经》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 文字狱 ”非常残酷。《 内经 》为了不被烧毁,不得不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对策,所以《内经》中存在着异常的编排形式和异常的论述方法。后世医家不明乎此,故不得《内经》之旨。而我们研究所得却不同,认为《内经》确实是以脑髓为脏,并没有列入“奇恒之府”。理由如下:

(1)、列入“奇恒之府”者,乃颅腔也。

脑,本作“ 匘 ”。匘 ,《说文》:“头髓也”。段注:“头髓者,头骨中脂也 。……头髓在囱中”。囱,《 说文 》:“头会匘盖也”。段注:“囱,其字象小儿脑不合也”,说明“脑”在《说文》中有二义:(1)、骨中脂,即“脑髓”之义;(2)、囱,指脑不合之脑,即“颅腔”之义。而《内经》中之“脑”字,亦有此二义,如《 灵枢·海论 》说 :“ 脑为髓之海 ”。《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诸髓者,皆属于脑”。此中“脑”字,皆“颅腔”之义。如《 灵枢·口问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素问·解精微论》:“脑者阴也 。……故脑渗为涕”。此中“脑”字,皆“脑髓”之义也。也有“颅腔”与“脑髓”义在一句中同用者,如《 素问·刺禁论 》说:“ 刺头,中脑户,入脑 ,立死 ”。句中“ 中脑户”之“脑”字,乃“ 颅腔 ”之义;“ 入脑 ”之“ 脑 ”字,乃“ 脑髓”之义也。可见,《内经》中“脑”之二义与《说文》二义相合。

由于“ 腔颅 ”中空,具有腑的特点;而其内藏脑髓,脑髓为“真气之所聚 ”,故其藏而不泻 ,有似脏的一面 。说明颅腔既不同于腑,又有别于脏 ,似脏非脏 ,似腑非腑 ,正与“奇恒之府”的特点相同。由此得知,《 内经 》将“ 脑”归之于“奇恒之府”者,非“脑髓”,乃“颅腔”也。


(2)、《内经》藏象理论不是五脏六腑,而是六脏六腑。《灵枢·经脉 》中所论十二经脉 ,就是以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合,即:肺合大肠 ,心合小肠 ,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心包络合三焦 ,形成了人身六脏六腑一个完整的阴阳组合系统 。可见,所谓“ 五脏六腑 ”是五阴六阳,显然是脏腑阴阳不平衡,是不完整的阴阳组合。

《 素问·灵兰秘典论 》中所论“十二官”,亦为六脏六腑 ,比五脏六腑多了“ 膻中 ”一脏;而《 灵枢·经脉》中所论六脏六腑,比五脏六腑多了“心包络”一脏。在《 内经 》中,“ 膻中”与“心包络”是同一个脏 ,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如《 灵枢·胀论 》指出 :“ 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说明“ 膻中 ”是“心包络”的宫城。赵献可在《 医贯 》中说:“心之下有心包络,即膻中也”。说明心包络就是膻中,可见,《素问》亦主六脏六腑之说。


(3)、心包络是“脑”的代用词。心包络虽是一个脏,却没有指明其具体部位。《 内经 》虽没有明说,但在《灵枢·经脉》中,我们仍可以找到线索 。该论说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一般将“出”字解释为“浅出 ”之义,如《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 》说 :“ 起于胸中,浅出属于心包络”。这种解释真令人难以理解 ,究竟要“ 浅出 ”多少呢 ?这 是望文生 义 ,不可取。其实,“出”的古义,根本与“浅 ”无涉。《 说文 》:“出,进也 ,象草木益兹上出达也 ”。说明“ 出 ”的本义为“ 进 而上达 ”之义。《 考工记 》:“ 射琰出者也”。玉人注:“向上谓之出”。属,《 说文 》:“ 连也 ”。段注 :“ 周人用联字,汉人用 连字,古今字也”。是知“出属”为“向上联接”之义。“向上 ”的“ 上 ”字,在《 内经 》中有着特殊的含义,程昭寰在《 实用中医脑病学·总论》中说 :“ 我们在通读《 内经 》之后,不难发现 :《 内经 》在阐述病变时,几乎把‘上’、‘ 头’、‘ 阳气’作为脑的代名词 ,这本身就是从整体角度而言的 ”。《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释 》注《素问·生气通天论 》“ 血菀于上 ”时,亦将“上”解释为“头部”,“血菀于上”即“ 血郁于头部 ”也 。故“出属心包络”者,谓从胸中向头部联接心包络也 。说明心包络是脑的代用词 。


膻中也是指脑髓而言也 。同一事物用不同的名称 ,此乃《 内经 》异常之论述手法,与一词多义不同,所以 ,将“ 心包络 ”解释为心外之包膜 ,乃 今之词也 。 考其古义,络,《 说文 》:“ 絮也 ”。絮 ,《 说文 》:“ 敝也 ”。段注“敝者,败也 。因以为熟 之称 ,敝帛系 ,熟帛系 也 ,是之谓絮 。凡絮 必丝为之”。是知“敝”者,乃败丝絮之称 。心包络者,乃包裹败丝絮之心也 。败丝絮犹如 一团丝絮泥,与今之词义“线绳结成的网状袋子”相差太远,故以今义释古义,决不可取。


⑷、脑髓不但是脏,而且远比其他五脏更为重要。历代医家皆以《内经》无命门之说,以其所论“命门者,目也”,是指眼睛睛明穴而言,有其名而无其实。所以,世人认为《内经》所论命门,与《难经》所论命门,“未见有内在联系”。但张介宾说:“《内经》既无命门,《难经》何以有之?”张氏也没有读懂《内经》,也不知《内经》所论之命门究竟在哪里?我们认为,《内经》在《灵枢·经脉》中就明确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对“肾”也作了解释:“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说明是先生脑髓而非先生两肾,先天之精藏于脑髓,而后天之精藏于肾。可见,《难经》以肾为命门,乃后天之命门;《内经》以脑髓为命门,乃先天之命门。而《内经》所谓“命门者,目也”之论,是因为“诸脉者,皆属于目”,“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皆上熏于面”,“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皆从“目”周孔窍(内外觜上下网)而入于脑,说明脑与目为一体:脑为体,目为用也。可知《内经》以“目”为命门者,即以“脑髓”为命门也。说明《内经》所论命门与《难经》所论,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先天资后天,后天养先天。后天命门“肾”尚且为脏,哪有先天命门“脑髓”不为脏之理!


《内经》既然以“脑髓”为脏,为何不直接书写而为之隐藏呢?这里确实有个秘密。关键在于《内经》所论之“心”与周时不同。
因周时所论之“心”,以“心属土”,土者,五行之主也。说明“土”为万物之母,人体以“心”应之,王朝官职以“君主”喻之。故以“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春秋繁露》更强调“心”的重要,说“一国之君犹一体之心也”,把“心”提到了最尊贵的地位,象征着一国之君。谁要是否定了“心”的这种高贵地位,谁就是否定了一国之君。而《内经》所论之“心”,已不属“土”,而是属“火”,已不是君主之官,也不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很明显,已否定了“心”的那种高贵地位,而是另有其主,这个主的地位在“心”之上,这就构成了“大逆不道”之罪,必会招来杀身之祸。《内经》为了自保,为了书得以流传,便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对策,因而书中出现了不少异常的论述方法。这足以说明《内经》之作,决非出自官家之手,而是民间同行弟子所作。故《内经》一方面仍以周时之“心”,以论《内经》中之“心”,即仍以“心”为君主之官,仍以“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为神明之府;另方面将脑髓隐藏,仍主五脏六腑之说。这个秘密自然不能让外人知道。所以有“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之警语,“其”指同门弟子而言。此《内经》之所以不直接书写“脑髓”为脏,而将其隐藏之所由来也。


正因为《内经》以“脑髓”为先天命门,脑髓中所聚之阴精、阳气,主一身之阴阳,通过三焦将命门火下降腹中,以激发出五脏六腑之功能活动。可见脑髓为元气之根,为五脏六腑之本。张介宾说:“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所以《石室秘录》说:“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如可以应物;肝得命门而谋虑;胆得命门而受纳,脾得命门而转输;肺得命门而治节;大肠得命门而传导;小肠得命门而布化;肾得命门而作强;三焦得命门而决渎;膀胱得命门而收藏。无不藉命门之火而温养也。”因此,《内经》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显然,《内经》不但以脑髓为脏,而且远比其他五脏更为重要。


(5)、《内经》以脑髓为脏,正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所谓“中国特色”,就是指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根据《周易》“泰卦”,其下卦为乾,上卦为坤。乾为天,坤为地。故“泰卦”之卦象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相交,则万物各逐其生。《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以乾阳为首,坤阴为腹,则乾首谓之天,坤腹谓之地。脑中先天之火,下降腹中(即天气下降)激发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此谓之先天滋后天;五脏六腑后天之精藏于肾,肾将精化髓沿背脊上升入脑(即地气上升)以补脑髓之耗损与不足,此谓后天养先天。此一降一升,完全符合“泰卦”之卦象,即“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由此可见,《内经》以脑髓为脏,非“舶来品”,而是为《内经》所故有,只是后人知识不广,没有挖掘出来而已。特别值得提出的,《内经》以脑髓为先天命门,与肾这个后天之本,共同构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生命线。就是说只要肾能将五脏之精化生为髓,不断地上奉于脑,先天虽资后天有所损耗,但后天补养有源,就能长寿,此《内经》所谓“阴精所奉其人寿”也;若后天损坏,而先天之精只下输五脏六腑而补养无源,寿命必不长久,此《内经》所谓“阳精所降其人夭也”。所以我们认为,先天资后天,后天养先天,此一降一升,往来无端。这条生命线才真正是我们研究“生命科学”的真实内容。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7-22 09:10 2楼
这种垃圾文章的传播,是在“发扬光大”中医还是在“恶心”中医?
写书的扯蛋,楼主帮闲?
2011-07-22 10:07 3楼
丌山乙丁 说:
这种垃圾文章的传播,是在“发扬光大”中医还是在“恶心”中医?
写书的扯蛋,楼主帮闲?

百家争鸣

期待先生高论
⬅ 半表半里最初出现于《伤寒论 老茶馆 学黄帝内经(转载的一份学医的书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