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医生育儿记

2011-07-19 10:56 楼主
谨以此文记录儿子的成长以及我的中医儿科成长之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7-19 10:56 2楼
引言
儿子的发烧又一次被治好了,距离上一次发烧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这次发烧起于十天前,早晨我被母亲叫醒,说儿子似乎有点发烧。儿子晚上通常是和奶奶睡的。我于是立即起床,去母亲卧室摸儿子的额头,果然比正常时烫点,大约在37-38°C之间。儿子正在酣睡,两手脉偏紧,左手脉比右手脉有力,略沉略数,全身无汗。基本可以判断是受凉所导致。等他睡醒,叫张口,见舌淡红苔白腻。根据我的经验,这是外受风寒,内闭暑湿和饮食所致。儿子素体脾虚,给予香薷、藿香、厚朴、陈皮、茯苓、炒白术、南沙参、连翘、神曲等味,药后汗出,体温正常,但纳差,大便稀溏。当天儿子未去幼儿园,在家静养。次日早晨五点过,我又去母亲卧室摸儿子额头,未发烧,于是放心回自己寝室继续睡觉。七点半起床,母亲又告诉我,儿子大概六点左右又烧起来了,咳嗽,有痰鸣音。双手脉濡滑,左手比右手脉有力,舌象如昨晨,又用手电筒看了儿子的咽部,有一个小疱疹。
现在儿子发烧,家里也不再象两三岁时那么紧张了,连体温都懒得测一下。对于这种湿重于热的情况,我一般用一加减正气散,将茵陈换成能清透的青蒿,另外合上升降散,将里面的大黄换成杏仁。整个处方以祛湿为主,注重调畅气机和芳透。下午我在办公室打了电话,母亲告诉我,儿子已不发烧,精神状态很好,我就放下了心。
吃了晚饭,儿子因为快两天没出门了,估计是闷得慌,再三要求下楼到小区耍。于是母亲带儿子下楼去耍,等到九点过回家,见其一身大汗,据说是跟小区里小朋友疯跑了一晚上。我心里觉得这样可能会再次烧起来,但也只有给儿子洗澡、喂药,然后监督他上床睡觉。
第二天清晨果然又发烧了,可能觉得比前两天烫,母亲找出体温计量了一下,39°C。毫无疑问,这与昨晚在外边疯跑有关系,中医叫劳复,就是发烧好后,劳累后又重新烧起来的现象。前面治疗大体对路,干脆就用一加减正气散,讲茵陈换成青蒿,加了苍术、白术。中午前即退烧,下午两三个小时喂药一次,每次大概五六十毫升,晚上不再让他下楼乱跑,终于治愈。
2011-07-19 10:57 3楼
yi

出生
儿子出生于2005年的夏天,那时候我研究生毕业一年,在一家医药企业里做产品经理。妻子身体不好,有类风湿关节炎,因为妊娠反应重,提前两个月就住进了医院。对于当时住哪个医院,家里有不同意见,岳父母在国企干了一辈子,觉得应该住厂医院;我认为应该住市医院。这个事情到必须要住院的时候,我说市医院综合实力要强些,可能厂医院和市医院在产科方面差距不大,但是万一发生急诊,才是对医院综合实力的检验,厂医院肯定是不能和三甲的市医院相比的。岳父母不再坚持,妻子住进了市医院。
妻子妊娠三个月的时候,有一次抱外甥走了一段路,就出现了出血的症状。马上到医院检查,幸好无大碍。到了最后两个月,家人已被吓得够呛了,一致同意住进医院,妻子于是开始了入院待产之旅。
医院虽然可以说是是一个保险箱,但不表示患者就不出问题。随着胎儿不断长大,妻子出现了妊娠期肝炎,胆汁流入血液的结果就是浑身瘙痒。医院的做法也是稳健得出奇,马上就把妻子送入了传染病房。我去探望妻子时得走过长长的隔离带,过隔离带时心情就不爽。明显是梗塞导致的,而且也是产科常见症,居然还要等两对半的结果。好在传染病房里病人少,妻子住进了有空调的单人病房,比在产科那边一床难求,算是好了点。
两对半检查结果没几天就出来了,妻子又回到了产科病房。医生开始给妻子用激素,以促进胎肺发育。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给我学妇科的同学打电话,就妻子的症状问这问那,一边针对不同情况确定应对之策。
7月中下旬的一天上午,我在成都上班,突然接到了家里来的电话,说今天必须把小孩剖出来。我立即请假,从成都出发往家里赶。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妇科的同学给我打来电话,交代产后应注意些什么,小孩如果需要吸氧,应吸到什么程度,黄疸如何处理等问题。等我赶到医院,已经快中午十二点了,儿子已经出生,只有四斤半,比预产期提前了40天。
大约过了一周,我们出院了。当晚发现儿子脐带有点红肿,并伴有低烧。第二天一早就将儿子又送进了市医院的儿科病房,诊断为脐带感染,需要抽血化验。刚开始来了个年轻护士,从头部找血管,但是抽不出血来,当时岳母跟我一起带小孩去的儿科病房,我怕他受不了抽婴儿血的场面,让她在门外等。我摁住儿子的头,护士笨手笨脚的样子,我勃然大怒,让她滚。过了一会,来了一位年长的护士,终于抽了一点血出来。然后我抱着儿子找到了床位,而心一直在滴血。
因为假期已满,我必须赶回成都上班,后来得知给儿子输的是青霉素和头孢哌酮,我心头火起,叫家人找来主管医生的电话,打电话质问她,抗生素两联有这么用的吗?头孢哌酮早产儿适合用吗?主管医生叽叽歪歪的辩解。我说抗生素我比你熟悉,我手里管的全是抗生素产品。古人强调要知医,才能保全家人。我虽然也是学医的,但是将儿子委诸别人,只要对方不熟悉,还不是任人宰割。
2011-07-19 10:58 4楼
地震前
满月后,妻子、儿子回到了汉旺镇居住。我仍然在成都上班,一般两三周回一次家。儿子的活泼可爱给家庭增加了无尽的欢乐气氛,但儿子经常的发烧也会整得全家惊慌失措。一两岁时候的发烧基本都是送到厂医院去输液,我那时的中医内科和儿科的水平,基本可以说尚未入门。在儿子一岁左右的时候我换到了另一家医药公司,每天工作量大为减少,学习的时间很是充裕。于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就集中在中医内科和中医儿科方面。
冬天有一次我回汉旺,儿子白天腹泻,晚上十一点左右开始低烧。山边的小镇,那时候什么药店都关门了,家里也没有什么可用之药。记得《内经》里讲:“(淫于寒)微则为咳,甚则为痛为泄。”后世也有“逆流挽舟”的治法,大致来说,这种情况,辛温发汗即可缓解症状,于是我找了些生姜出来,幸好还有葱,取了三四个带须的葱白,熬了水给儿子喝了两次。当夜微微出了点汗,第二天即烧退泄止,我心中大为欣慰。
但是只要我不在家,儿子生病都是送医院。后来我发现厂医院医生用药过于霸道,只要一发烧,抗生素、激素、抗过敏的药一股脑儿全上,一输液至少七天。而儿子输液两三天后夜尿每晚至少五六次,多则七八次,听到这些情况,真是心如刀绞。后来我坚持小孩生病,必须送我同学处治疗。起初家里不同意,认为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水平能高到哪儿去。但在我的再三坚持下,岳父带儿子去看了一次病,到了同学的诊室岳父就感觉来对地方了。同学一天随随便便都要看一百多号病人,以儿科病人居多。同学虽然仅仅是卫校毕业的学生,但其父就是当地有名的儿科医生,后又被送到某医科大学儿科病房进修了两年。从刚进去被骂的狗血喷头,都后来西医诊断水平和儿科各种病症处理水平的大幅提高,其能力实不能以学历或基层卫生院这些东西来评价。
虽然同学处理儿子的常见病游刃有余,用药也很平和,但儿子夜尿的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一岁半到两岁那半年,体重一直都没有增加。家人对这个问题都很焦心,母亲那时已过来帮我们带小孩了,一次我回家后,母亲与我商量,说小孩夜尿这么多,肯定是不能长肉的,也别老是给吃药了,给炖点汤喝可能更合适。我说怎么炖呢?母亲说公鸡性热,就炖公鸡吧,你给加点药进去。于是买了公鸡,我给加了山药、莲米、茯苓、扁豆、苡仁这些甘淡实脾且有一定补肾固小便作用的中药进去。儿子以喝汤为主,也吃一点鸡肉。想不到起了奇效,一周以后,小便每夜就只有一两次了。再吃一周,晚上就不夜尿了。那时候感觉为人父而能知医,并能解决小孩的问题,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儿子两岁的时候,我又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随导师宋兴教授读博士。因为对中医临床感兴趣,还没考入之前我就随老师门诊学习了,慢慢的,感觉中医内科临床有点入门了。有一次,儿子嗓子痛,检查发现咽红、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我想这个肯定是湿热导致的咽痛。那一段时间正在读《沈绍九医话》,沈比较强调咽部疾病要考虑痰的存在。我认为儿子的咽痛,需要一组芳香化湿的药,一组连翘、桔梗、射干之类清热利咽的药,还需要随证佐入一两味化痰的药。最后对于小孩,脉弦滑有力,舌苔腻的,需要加入消食导滞的药,以利于胃气顺降,胃气一降,肺气也能肃降,上焦的壅滞状态就能改善。处方就按这种思路开好了,到药店抓药时,刚好一位同学打电话过来,谈了点事情,然后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在给儿子抓药,他问了舌、脉、症状后说,这是甘露消毒丹证嘛,想想果然有些道理。当时我还厚颜无耻地说,我当然知道是这个汤证,但是小孩子嘛,药得整平和点。同学说,你丫牛B,我哈哈大笑。儿子服药后效果很好,一剂即咽不痛不红了。虽然效果尚可,我还是为自己连简单的汤证都想不到而惭愧,当时感觉自己理论研究还不深透,临床阅历也太少。但是现在看这个问题,对小孩用药确实需要平和些好,不能为了取效而不择手段。这需要既能知常,还要能达变。
2011-07-19 10:59 5楼
地震后
很快儿子就快三岁了,生日前两个月,5.12地震发生了。幸好四月份我们搬了家,原来的老房子顷刻间就倒塌了,新房子在一楼,二楼以上都出了问题的,好在一楼只是掉了些灰尘下来,地震稍停,母亲、妻儿就逃了出来。当晚他们住在妻子同学搭的帐篷里,第二天一早被父亲接回了拱星镇老家。我5月13日下午回到老家,儿子见到我就说,爸爸,我们家的房子爆炸了。我不由得就笑了,然后百感交集。家里人都没事,要是有一人有事,难以想象,我将如何自处。很多人后来都说,你无偿给很多人看过病,这也许这就是上天眷顾吧。
地震后父母、妻儿都到了成都,于是我租了大点的房子,一家人住在了一起。虽然偶尔还有小的余震,但毕竟破坏性不大了。儿子刚到成都,跟家里饭桌一样高,比同龄小孩稍微矮点,心里虽然有点遗憾,但儿子毕竟来到了我的身边。从那时候开始,儿子生病的治疗问题,就由我作主了,这是对我中医儿科能力的考验。反正,我不会再让儿子去挂吊瓶了。
那段时间,我一直有个问题很困惑,就是中医儿科医生,很多都是一派清热凉血解毒,虽然自己觉得不大对头,但有些病人吃了也有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爱这样用,但是我儿子明显不能老是吃这种冰天雪地的药去解决问题。有一天晚上跟老师上门诊,病人看完后,老师留我谈点事情,谈完后我趁机向老师请教这个问题。老师说,这样的临床现象主要是因为对“小儿为稚阳之体”这句话的理解出了问题。老师说,小儿为稚阳之体,不是说小孩都是有热的,而是说小儿的生机是蓬勃向上的;另一方面,小儿的症状容易化热,但不是说所有的小孩都是热证,临床也会看到很多虚寒或寒湿的儿科案例。老师给我讲了一例他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的儿科案例,又讲了一例用楂曲平胃散治疗的案例。
虽然那是一次普通的谈话,但是可以说,对我而言,是醍醐灌顶的。从此以后,我的疑惑一扫而光,才开始感觉能自如地处理很多临床常见问题,并且不带世俗的偏见,也不局限于用清热药或温热药。总而言之,对儿科可以辨证论治了。中医医生的成长历程中这种现象可能是很常见的,因为搞懂了一句话而思路大开,从而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虽然这句话很平常,或者别人早已搞懂。
儿子3岁生日前后,就是在7月中旬的时候,因前几日突然降温,儿子发烧在38度左右,并伴有纳差、大便臭,但尚成形,小便尚可等症状,舌淡苔白腻而润,指纹暗滞,脉浮紧略数。虽在夏日,此证也属外受风寒,内停饮食与湿气。考《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中一加减正气散治疗中焦湿、食停滞,与此证十分合拍,只需酌加解表之药即可。于是一加减正气散加苏叶、荆芥、薄荷。两剂烧退,纳可,舌苔褪掉大半,精神转佳宛如未病之时。只是大便溏,这是湿浊化掉,从肠道而出的好现象。
那一段时间正在重读《温病条辨》,一加减正气散中藿香能解表,合厚朴、茯苓、陈皮、杏仁、大腹皮可行气、去湿;而小儿消化不好,可导致胃气不降,不利于症状的缓解,因而神曲、麦芽可消食导滞,通降胃气;小儿肝常易旺,湿热发烧者可见肝经湿热,而用茵陈可去肝经湿热。细思此方,用于治疗小儿内有湿热而发烧,确实对病机丝丝入扣,唯一不足的是解表力量稍弱,可根据需要加微辛微温或微凉的解表药,或芳香类的解表药如苏叶等,小便尚可而发烧明显的可将茵陈换成青蒿,也是很恰当的。后来用此方在临床上治疗了很多小孩发烧的,效果都很好。合并单纯湿热咳嗽,痰不明显的加枇杷叶;有痰的可加前胡、冬瓜仁等。
近日整理以前治疗儿子的医案,发现以前治疗儿子毛细支气管炎的医案都没怎么写。08、09年儿子都发作过,现在能见到的只有09年的一个记录。儿子地震前在老家就生过这病,主要以咳、喘症状为主,有时候甚至出现呼吸不能续接的情况,煞是吓人。一般伴有发烧,有时候也没有。在老家时都是送到同学处治疗,同学一般会给输两三天液,然后再给内服药。同学搞儿科很多年,经验丰富,说此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后果会很严重。但是儿子到了我身边,我是坚决不会给儿子输液打针的,再说我也不会西医那一套。记得08年至少是发作过两次,因为没有医案记录,具体用药记不大清楚了。但是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晚上开始发烧,咳喘。早上我开了处方就出门上班了,父母在家照看儿子,做捡药、熬药、喂药这些事。十一点左右母亲给我打电话,说赶紧回来看看,儿子接不上气了。我一听大惊,马上回家。母亲说刚才出现了两次,接不上气,最长的一次有一分钟左右。马上号脉换处方,大致用麻黄、苏叶、前胡之类解表,用胆星、北细辛、川贝母化痰,用重楼清热,全蝎止痉,桔梗、杏仁止咳兼调畅气机,焦楂、神曲消食肃降胃气。并买沙丁胺醇气雾剂先喷起,以缓解症状。喷了沙丁胺醇后儿子没有出现接不上气的症状了。药熬好后就开始喂,基本两个小时喂一次,每次冲入贝母粉。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咳喘又一次大发作,最后呕出大量痰涎,终于不再喘了,沉沉睡去。第二天已经不喘,还有点咳嗽。最后用健脾化痰除湿的处方调理善后。
这里面用了胆星、北细辛、川贝母、桔梗、全蝎、重楼、甘草这些药,这是同学家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一个经验方,同学的女儿小时候有一年患此病,西药打针输液效果都不好。后来同学的父亲苦思冥想,编出这样一个处方来。此方精巧之处在于考虑到了痰在肺络化热、化风的情况,并在清化痰热之中稍佐北细辛,使痰不致为寒药所凝。后来我治疗了很多小孩吃川贝都化不开的痰,一般会选用胆星、川贝,稍佐北细辛这种结构。
09年还发作了一次咳喘。9月26日,母亲和妻子去超市,带儿子坐三轮车吹风后发烧到38度,咳嗽、哮喘。当时我在门诊,发处方给家人去给儿子捡药:麻黄3g、杏仁10g、石膏15g、桔梗10g、重楼10g、全蝎5g、胆星10g、北细辛3g、瓜蒌仁10g、生甘草5g,家里有川贝,配合服用。药喝两次,即体温正常。但到晚上11点时,咳喘厉害,吐稀痰后睡去。第二天仍因咳喘困难,舌红,但脉细数无力,化痰通络基础上佐理中:桔梗6g、重楼8g、桃仁8g、全蝎6g、胆星8g、北细辛3g、葶苈子8g、地龙8g、橘络6g、泡参12g、炒白术6g、干姜4g、冬花5g。配合服用川贝。当晚11点时,咳喘半小时许入睡。28当天已不咳喘,当晚安然入睡。
现在翻检以前的医案,不由得有很多感慨,那时儿子经常发烧、咳喘,好在大致能处理各种儿科病症了,如果自己无能为力,不知道他要输多少液,要挨多少针,儿子的体质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的了。而且作为一名中医医生,连儿子的问题都不能解决,将不知道何以自处,对中医的信心从何而来。
09年也是儿子多病的一年,除了上面提到的咳喘,还发过几次高烧,基本每次最高温度都超过40°,甚至接近42°。
09年7月20日早上开始发烧,初测体温时39.7℃,后超过40℃。左手中指有水泡三枚,两足脚胫也有水泡若干。小便黄,有明显臭味,大便稀,粘马桶,不易冲掉。舌苔白腻,脉弦滑而浮数。幸精神尚可,无汗,考虑湿热郁闭于内,不能发越,始有此高烧。以甘露消毒丹原方,仿升降散意,加蝉衣、僵蚕、杏仁,另加豆卷、芦根、生谷芽。急煎频频灌服,两小时到两个半小时即喂一次,晚上半夜叫醒还喂一次。次日大便已成型,准备的大黄、黄连均未使用,又服一剂,晚上体温已在38℃以下。此后四五小时喂药一次。至第三日晚上全身有微汗,体温已正常。后仿竹叶石膏汤意,用竹叶、泡参加甘淡实脾之品调理。
后来又烧过两次,因为发现咽峡部总是会起疱疹数个,并且高温,排除手足口病,应属于疱疹型咽峡炎,基本以甘露消毒丹合升降散化裁,一般第三天退烧。现在想来类似疾病,用甘露消毒丹还是有点过头,这个外受风寒、内闭暑湿的可能性更大些,用药可以更平和一些。并且稍佐白术、茯苓、扁豆、谷芽这些药。正因为这样的经验不足,为冬天的一次发烧埋下了伏笔。
儿子于当年的11月28日开始发哮喘,经治疗好转,期间一直有37°多的低烧。12月2日晨不再发烧、咳喘。小孩被带至外地走亲戚,当夜开始高烧至39.5°,被予清热解毒中药及西药对乙酰氨基酚,当夜大汗,烧暂退。次日回成都,被予小柴胡汤加味无效。当夜寒战,四肢逆冷后高烧至40.5°。12月4日,症见:发热,无汗,舌红苔白腻,脉浮数而紧,予:
苍术15g、藿香15g、厚朴5g、冬瓜仁30g、白蔻15g、杏仁10g、苏叶15g、荆芥10g、薄荷10g、桔梗5g、莱菔子15g。当夜服药后,汗出烧退,晚上12点过后体温开始上升,凌晨1点过予乙酰氨基酚糖浆一次,次日解大量大便,白天体温在38°左右,晚上开始寒战,手脚冰凉,然后体温升至40.3°,上方加生姜适量继服用,凌晨1点过又予乙酰氨基酚糖浆一次。12月6日,体温一直维持在39度至39.8°之间,当晚寒战时,其脉关尺皆浮数而紧,寸脉沉数无力有紧象。舌红苔腻黄白相兼,予:麻黄8g、桂枝8g、杏仁8g、干姜5g、制附片10g、炒白术10g、生甘草5g。当夜睡前每半小时喂药一次,温覆取汗,当夜汗出热减,次日早晨体温在38°左右,双寸仍弱。舌如前。12月7日处方:麻黄5g、桂枝8g、北细辛3g、干姜5g、制附片15g、前胡5g、炒白术12g、生甘草5g。40分钟到1小时喂药一次,11点之前体温在38°左右,11点半左右小孩睡觉约1小时,汗出,体温正常。一直到下午5点过,体温均正常,后体温升高到37.5°,马上服药一次,小孩思睡,睡觉约1小时,汗出烧退,但手脚仍不暖和。12月7日晚处方:麻黄4g、桂枝8g、北细辛3g、杏仁10g、制附片15g、白术12g、干姜5g,加葱白寸许三根。12月7日一直未大便,上方当晚喂两三次,当夜全身有微汗,体温一直正常。12月8日晨上方喂一次后即停,舌淡苔薄腻,脉浮略数。处方:制附片15g、苍术10g、厚朴5g、干姜5g、炒白术12g、莱菔子15g。服药两次均呕吐,吐出大量稀痰涎,上药停服,舌淡苔退,同仁堂附子理中丸一丸,加少量参须同煎。每次两勺,半小时喂一次,到晚上患儿精神、胃口均转佳。
这次小孩发烧对我及全家而言,都印象极深刻。根本原因在于夏天治病攻伐有点过头,未固护脾胃。而初诊又误服清热解毒中药及西药大量发汗,已伤阳气,所以后来出现寒战寸脉弱等典型阳虚症状。最后不得已只能用麻辛附子汤、麻黄汤、附子理中汤等处方以温阳解表,这些都是不得已的变法,为救误而用的。十天来,全家人心力交瘁,每天都担心儿子出现啥新情况。记得12月5、6号的时候,父亲和母亲总是说,得想点办法哦。言下之意就是让我送医院,6号晚上我也忍受不了了,妥协下来说,明天一早送儿子到中医附院儿科病房去。7号早上已起床,母亲就告诉我说,这下可能真退烧了,脚心都出汗了。我去一摸果然如此,当然是大喜过望。即使如此,当天还是反复了两次。大致与《伤寒论》里描述的伤寒解后烦而用桂枝汤那个条文类似。
现在来回首08、09两年,感觉真是不容易。主要是儿子频繁地发作疾病,我穷于应付;其次那时候对于儿科疾病的治疗还不熟练,但是现在确实有对儿科疾病的处理越来越熟练的感觉了。对于发烧,尤其是发高烧的儿科病人,现在基本都送医院输液去了,除了自己的小孩可以治疗一下,就是亲戚、朋友的小孩了,还有就是经常在我这看病的儿科病人,家长对医生信任度高的那种。
儿子自从09年冬天这次发烧后,就时不时地给吃点健脾除湿化痰的方药,到10年春夏都没啥疾病,我心里甚感欣慰。但是到6月初,还是发了一次烧。一烧起来就到了39.9°,咽痛,前额晕,手心烫,喜凉恶热,烦躁,两脚不温。无汗,渴不多饮。大便先干后溏,臭秽,小便尚可。查咽部有疱疹数个,舌红苔白腻,脉浮滑数。这些提示上焦有郁热,同时存在胃气不能顺降的问题,以栀子豉汤合升降散加消食之品:栀子、淡豉、蝉衣、僵蚕、杏仁、姜黄、苍术、焦楂、神曲、莱菔子。服药半小时后汗出,体温降为39.1°,又过半小时体温38.1°,再过半小时体温正常。当晚双脚已温。次日体温37.1°,咽痛,疱疹依然。用芳化疏透和消食导滞之法:藿香、桔梗、杏仁、大力、瓜蒌仁、栀子、淡豉、白芷、焦楂、神曲、莱菔子。一剂后,体温在37°以下,当日大便偏软,色黑。咽痛消失,查疱疹已微,咽部仅余微红。后以藿香、厚朴、陈皮、茯苓、杏仁、泡参、扁豆、苡仁、谷芽等调理。
2011-07-19 11:00 6楼
结束语
儿子长到六岁了,我的中医儿科诊疗水平也是成长的六年。虽然以前也有用药轻重掌握不好的时候,但积累的经验确实越来越多了,辨证、用药也越来越靠谱了。临床上经常听家长讲,只要小孩一生病,家长很多都是整夜整夜不能入眠。但是小孩能找到合适的医生,疾病能逐渐向愈,则又是莫大的欣慰。我很能理解这些家长的甘苦,因为我也是一位家长,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但同时我也是一位普通的中医医生,只是兼有父亲和治疗者的双重身份而已。我在忧虑儿子疾病的时候,还需要保持冷静的思维,客观地看待儿子的病情。同时儿子能健康成长,我会收获双倍的喜悦,这也是我的幸福。
2011-07-19 12:40 7楼
作为一名父亲,悬壶先生 是我的学习榜样。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每个人学点中医都有必要。
2011-07-19 13:15 8楼
父子都在成长
2011-07-19 13:23 9楼
学医很辛苦,学成一个好中医更辛苦

不过想一想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足矣
2011-07-19 15:30 10楼
老婆经常说我不称职,看来比起刘医生来说,我这个父亲当得来确实不称职。带陔子这样看上医院的情形还没有过,只听老婆说过她被护士气哭过
2011-07-19 18:28 11楼
向刘师学习,做一个合格的父亲,做一个合格的大夫
⬅ 难经--3难,求解 老茶馆 用药传奇-------32. 平定情绪枣建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