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谈怪论”之二十三:以讹传讹,笑掉大牙

2011-07-17 19:17 楼主
刘养元

这是个笑话,是由“肝不弦肾不石”一语引起的。“肝不弦肾不石”之说,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篇,原文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此中“肝不弦肾不石”句,不但后世医家没有读懂,就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也没有读懂。李氏虽医学精深,经验丰富,却只偏于医理与临床,完全忽视了对古代语言的进一步研究,致使他没能揭示出“肝不弦肾不石”的真实含义。在经文面前,他只凭自己的医学水平与经验,在“肝”字前加一“非”字,即将“肝不弦肾不石”改为“非肝不弦肾不石。”


谁知李氏这一改,反而改出笑话来了。否定加否定等于肯定。非肝不弦即谓肝弦,非肾不石即谓肾石。肝弦与肾石乃一般适应四时春与冬的脉象,非真脏脉,真脏脉是不得胃气之脉,这是很普通的知识。一个金元大医家意糊涂起来,岂不是笑话!


其实,“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常有的事。所以,真正的笑话还不在李东垣,而在“湖南中医研究所”。“湖南中医研究所”虽然读了《内经》,但他们根本就没有读懂《内经》,更没有认真研究《内经》原文。只认为李东垣医学高超,是对后人影响很大的医学大家,准没有错,就大加赞扬。在《<脾胃论>注释》“评述”中说:“本论却反其意,所谓‘无胃气者,非肝不弦肾不石’也,特意下一个‘非’字,纠正了千载疑误,反映了脉学真理。春、肝脉弦,夏、心脉钩(洪),秋、肺脉毛(浮),冬、肾脉石(沉),这是一般适应四时的脉象,真脏脉并不表现为肝不弦、肾不石,而是缺乏从容缓和的征象。如果‘弦而劲急,洪而鼓躁,浮而短促,沉而搏激’,全无胃气冲和的反映,这才是真脏脉见。所谓真脏脉,即是脏气败露。东垣具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发现《平人气象论》中关于脉理的讹误,敢于一反‘经旨’,是有独特见解的。”他们不知如此赞扬错误,未免失之太远,贻笑大方了吧!


我们认为,“肝不弦肾不石”句,经文不错。句中两个“不”字,不是否定副词,而是程度副词。古字“不”通“丕”,如《诗》中“不显”、“不承”,《书》中作“丕显”、“丕承”。《说文》:“丕,大也。”古时“大”用作副词时,常与“太”通用。故“肝不弦肾不石”即“肝太弦肾太石”也。肝太弦与经文“但弦无胃曰死”同义,肾太石与经文“但石无胃曰死”同义。说明太弦、太石的脉象毫无从容和缓,故谓之无胃气之真脏脉。可见李氏加一“非”字反而错了,说明李东垣对于训诂还是生疏的。


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对于文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句,于鬯注云:“按‘而’字疑隶书‘面’之坏文。‘咳不止’为句,‘面白’为句,‘出血者死’为句”。1987年第4期《医古文知识》中,《校勘论证方法初探》一文赞扬了于氏校之合理:“以句读证明论题。读‘面白’为句,则显出原文‘而’字不可解,证明‘而’为‘面’之合理。旧以‘白血’连读,则血未见有白者矣。以常识证‘白血’连读之非,‘面白’连读为是。”其实,于氏之校勘是错误的。可借助于语法分析。句读原文不错,“而”字也并非“面”之坏文。这里“白”字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白,通“魄”。魄者,迫也。《白虎通·情性》:“魄者迫然著人,主於性也。”“魄者,白也。”“血”为兼语,充当“白”之宾语、“出”之主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谓“咳嗽不止而迫使血出”也。说明此作者也没有真正读懂《内经》,而以讹传讹也。岂不令人笑掉大牙!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7-18 12:41 2楼
不出奇

膏粱之味,足生大丁之类笑谈不也广为流传嘛
2011-07-20 10:50 3楼
呵呵,谁笑谁还不知道呢
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咳不止、面白、血出者死
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咳不止而迫血出者
不会治病,胡解内经。 到底谁更可笑?
2011-07-21 07:43 4楼
咳不止而迫血出者不死


为何?
⬅ “奇谈怪论”之二十一:“心包络”不是心外之包膜 老茶馆 “奇谈怪论”之二十四:“胆气春升”之说,必须“清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