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谈怪论”之三:“因医求义”的研究方法

2011-07-17 18:17 楼主
刘养元

九十年代,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医古文》这门课程,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中等中医教材《医古文》已被取消,代之以《语文》;而高等中医院校也提出:《医古文》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由是:做为一门学科,不但要有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且要有自己的独特研究方法。而《医古文》呢,不但没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且也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用的都是古汉语的理论和方法,与普通古文没有什么不同。说明《医古文》不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意见是对的。很显然,要保住《医古文》这门学科不被打倒,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快地将医学古文的研究方法和其语言特点研究出来,这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因此,我们根据“文以载道”,医文载医道的道理,认准了医古文中的字义、词义和句义,必须服务于医理。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医古文中的语言文字,古代医家无一不是根据论述医理的需要,有所选择而书写成文的。这样,就赋予了医古文中的字、词以某种与阐明某个医理息息相关的特殊含义,而这种特殊含义是在一般字典、词书中查不出来的。所以,医古文者,论述古医理之文也。因此,我们研究医古文,就不能只讲文理而不讲医理。相反,为了讲清医古文的文理,就必须讲医理。撇开医理是讲不清文理的。因此,我们就提出了“因医求义”这个研究方法,这个研究方法可与古汉语的研究方法(“因形求义”、“因音求义”)相并列。
“因医求义”这种研究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先从医理分析入手,提出从字面上看来不符合医理的字词,并从医理判断出这个字词的词义范围,然后再利用古汉语的理论和方法来考证。
根据前人训释词义的方法,并结合我们研究所得,归纳为“因医求义”七法如下:
⑴、直接因医求义而无须他助;
⑵、因医求义而借助于文字;
⑶、因医求义而借助于训诂;
⑷、因医求义而借助于音韵;
⑸、因医求义而借助于修辞;
⑹、因医求义而借助于语法;
⑺、因医求义而借助于《周易》。


举例说明如下:
《伤寒论·第185条》:“本太阳初得病,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一般将“汗先出不彻”解释为“汗出没有透彻。”粗一看,是将“先”字丢了。其实,“先”字已寓意其中,即“汗先没有出透彻,后才转属阳明”之意。应该说,文理是讲清楚了。但从医理来讲,却是讲错了。如果“汗没有出透彻”,津液没有损伤,就不会转入阳明,还可再汗。其所以转属阳明,必为发汗太过,津液大量损耗,以致胃中干也。说明句中“先”字当有“洗”之意。“先”字有没有“洗”之意呢?当借助于训诂。先、洗,心纽双声,文部叠韵。古音相同。《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先,或作‘洗’也。”《易·系辞》:“圣人以此先心”。今本《系辞》“先”作“洗”。说明“先”字是“洗”字的通假字。“彻”字也当讲清楚。彻,不可能是“透彻”之意,当有“除”意。《集韵》:“去,彻也。”《中华大字典》:“去,除也。”方有执说:“彻,除也。”《伤寒论·第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苓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苓汤,复除其热,腹中应泠,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句中“黄苓汤彻其热”,与下文“与黄苓汤复除其热”是一个意思。是知“彻”即“除”也。可见,“汗先出不彻”,当讲为:“汗如洗出而病不除也。”这才算真正讲清了文理。


又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呜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原注云:“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句中“痈”字,《说文》:“肿也。”所以文中“肺痈”二字,注家们如赵良、尤怡、吴谦、魏念庭、陈念祖等,皆释为“风热壅遏,蓄结而痈脓未成”的“肺痈”病。从文理来讲,有谁能说对“肺痈”二字没有讲精楚呢?可是从医理来讲,对“肺痈”二字却讲错了。既然是“肺痈病”,其病因病机是风热之邪,始伤皮毛而后入于肺之血脉,遂壅塞于血脉之中蓄结不解。虽痈脓未成,为何不用“活血行气散结”之方呢?既是风热壅遏未完全入里而表证尚在,当先治以辛凉解表之剂,为何要“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以辛温解表呢?且葶苈大枣泻肺汤中之主药“葶苈”,为通利水道,下膀胱水,疗肺水壅滞之品,未见论其有主管治痈脓之效。难道用以治“肺痈病”而不带来危害吗?再从症状分析:病在肺,气机壅滞,故胸部胀满,咳逆上气,喘呜迫塞;肺病则肃降不利,水气逆行,泛溢周身,故一身面目浮肿;肺气失宣,清窍不利,故鼻塞流清涕,不闻香臭。一派肺气壅滞之象。很显然,此“痈”字当是“壅”的通假字。痈、壅,影纽双声,东部叠韵,古音相同。《释名·释疾病》:“痈,壅也。”《难经·五十六难》;“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脉经》卷六引此文,”发肺壅“作“发肺痈”。是知“痈”、“壅”古通用。故此中“肺痈”当为“肺壅”,为“肺气壅滞”之证。此乃饮邪逆于肺部所致,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中之饮。又因本证兼有“鼻塞、清涕出”的风寒表证,故当“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这才算把“肺痈”二字的文理讲清楚了。“因医求义”完全可以杜绝“望文生义”的不良习气。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奇谈怪论”之一:别人聪明,我糊涂 老茶馆 “奇谈怪论”之五:医理源于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