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异同的中药

2011-07-06 23:58 楼主
乳香与没药功效异同



乳香为橄榄科小乔木卡氏乳香树及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树脂,主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生用或制用。没药为橄榄科灌木或乔木没药树或其他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主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印度等地,生用或制用。

共同点:二者味辛、苦,归心、肝、脾经。均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之功,还常相须为用。用于瘀血阻滞诸痛之证,如跌打损伤、痈疽疼痛、风湿痹痛、心腹瘀痛及痛经等;还可将二者研末外用,以生肌敛疮,如疮疡溃后久不收口之证。

二者气味均臭浊,对局部有较强的刺激性,未经炮制,可引起胸中烦闷、卧寐不安、呕吐、腹痛腹泻等,胃弱者慎用,孕妇忌用。生用其活血消肿止痛力大,内服多制后入丸散剂。

不同点:乳香性偏温,善于调气活血,兼能舒筋活络,在治疗气血瘀滞的痹证时多用。而没药其性平,偏于散血行瘀,无舒筋之功,在治疗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时多用。



肉桂与桂枝功效异同

肉桂为樟科乔木肉桂的树皮,主产于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桂通等,生用。桂枝为樟科乔木肉桂的嫩枝,生用。

相同点:二者均有辛、甘味,归心、脾、肝及肾经。均能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可治寒凝血瘀证及风寒湿痹证等里寒证。还能助心、肾、脾之阳气,常用于以上三脏的阳虚证。二者的辛温之性较强,易入营动血,故不宜多用或久服;实热内盛、阴虚阳亢、血热妄行者应忌用,孕妇应慎用;用时不宜久煎而宜后下。

不同点:肉桂辛甘大热,长于温里寒,常用治里寒证;还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原,又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腰膝软弱、夜尿频多、阳痿宫寒、滑精早泄及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相比肉桂,桂枝辛温之性较小,桂枝还入肺经,而开腠发汗,温阳于卫分,使营血畅旺于肌表,故长于散表寒,用于风寒表证和上肢肩臂疼痛证;还有助阳化气、利水退肿之效,可治肾与膀胱阳虚寒凝、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及痰饮证。

总之,肉桂与桂枝同出于桂树,一为其树皮,一为其嫩枝。都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作用。但肉桂善温里祛寒,入下焦而补肾阳;桂枝长于发表散寒,主上行而通经脉,临床使用注意区别。



附子与肉桂的功效异同

附子为毛茛科草本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湖南、湖北、四川等地,根据加工方法不同而分成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肉桂为樟科乔木肉桂的树皮,主产于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桂通等,生用。

相同点:二者味均辛、甘、热,归心、脾、肝及肾经。二者善补火助阳,上能助心阳、中可温脾阳、下会补肾阳,常相须为用而治疗多种阳虚证。又善散寒止痛,可治寒湿痹痛、风寒痹痛、寒凝腹痛、胸痹冷痛等证。二者均辛热燥烈,易耗气伤阴动火,故不宜多用或久服,对热证、阴虚阳亢者应忌用。对孕妇应忌用附子,慎用肉桂。

不同点:附子有毒,用时宜先煎,其辛甘大热,秉性纯阳,能助心阳以复脉,补命门之火以救散失之元阳,能散寒而却阴,以利阳气恢复,故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用于亡阳欲脱及元阳大亏之自汗、手足逆冷、脉微欲绝等。肉桂则无毒力缓,用时宜后下,虽不能回阳救逆,但长于引火归原,温里驱寒,益阳消阴,可治下元虚衰、虚阳上浮、里寒所致的诸证;又入血分,善温经通脉,而可促进血行和消除瘀滞,可治寒邪凝滞的瘀血证,如经寒血滞痛经、经闭,以及寒疝腹痛、阴疽流注等;其温运阳气的作用,还有助于鼓舞气血的生成。

莲子和芡实的异同

莲子是睡莲科多年生水生植物莲的成熟种子,主产于湖南、福建、江苏等地,以秋季采收的种子入药,生用。芡实为睡莲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的成熟种仁,主产于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以秋末冬初采收的种仁入药,生用或炒用。

相同点:二者味甘涩而性平,均归脾肾经,其甘可补脾,涩可固肾,能止泻、止带、固精。可治脾虚久泻、脾肾亏虚之带下病、肾虚尿频、滑精、遗精及小便不禁等证。二者还常配伍为用以增强疗效。二者均富含营养成分,可作食品服用。

不同点:莲子的补脾之力较芡实强,素有“脾果”之称。可兼入心经,能补益心气安神,可治心虚不寐之证,但其性平和。芡实的除湿之力强于莲子,敛而不燥不腻不留邪,治疗脾肾气虚,不能制水、泛滥横溢所致水肿者常用,但作用平和。生芡实以补肾涩精为主,而炒芡实以健脾开胃为主,亦有将芡实炒焦使用的,主要以补脾止泻为主。



莲子,又称莲实、莲米、莲肉。莲子甘涩,性平。入脾、肾、心经。可养心安神,益肾固涩,健脾止泻。中满痞胀及大便燥结者,忌服。《神农本草经》谓:“主补中、养神、益气力。”《本草纲目》谓:“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玉楸药解》谓:“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常用量9~15克。

芡实甘涩,性平。入脾、肾经。可益肾固精,健脾止泻,祛湿止带。主治肾虚精关不固,梦遗滑精,小便失禁,或脾肾两虚,腹泻不止,妇女白带等病症。《神农本草经》谓:“主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本草纲目》谓:“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常用量10~30克。

莲子入心脾肾,功专养心健脾,涩肠止泻。芡实入脾肾,功专补脾固肾,涩精止遗。二药为伍,涩中寓补,以补助涩,加强固涩。可用于治疗心肾不交之遗精早泄,脾肾两虚之泄泻、带下等病证。



香附与郁金功效异同

香附为莎草科草本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广东、河南、四川等地。郁金为姜科多年生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块根。温郁金主产于浙江,以温州产的白丝郁金最为有名,为道地药材;姜黄(黄丝郁金)及蓬莪术(绿丝郁金)主产于四川;广西莪术(桂郁金)主产于广西。二者均可生用或醋制用。

相同点:二者均味辛、苦,归肝经,具有疏肝解郁止痛之功,可治肝郁气滞证。醋制后,其疏肝止痛作用增强。

不同点:香附药性偏温,专入气分,功专疏肝行气,又能调经止痛,故称“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可治肝郁气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等证;香附还能入脾经,有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作用。郁金药性寒凉,还入心经,既能活血止痛,又可行气解郁,是“血分之气药”,尤宜于治疗血瘀气滞有郁热之证,对偏气滞者常与香附同用;又可清心凉血、清降痰火以开窍,可治血热妄行的各种出血证和湿浊、痰热蒙蔽心窍所致神志不清者及癫痫、癫狂之证;还能利胆退黄,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及胆石症。

茯苓与薏苡仁异同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云南、湖北、四川等地。薏苡仁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主产于贵州、山东。

相同点:两者均有甘、淡味,都归脾、肾经。甘能补脾,淡能渗湿,均能利水渗湿健脾。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带下等水湿所致诸证。它们既能补脾,又能扶正,有利而不伤、补而不滞的特点。若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食少泄泻、脚气浮肿等,两者还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茯苓其药性偏平,健脾之力虽缓但较薏苡仁稍强,凡水湿停滞及脾虚诸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用之;茯苓还能入心经以宁心安神,可治气血亏虚、心神失养或水气凌心之心悸、多梦、失眠、健忘等证。薏苡仁祛湿作用较茯苓稍强,其生品则偏凉,长于清利湿热,炒后其寒性减而长于健脾止泻;薏苡仁还能入肺经以清热排脓,治肺痈、肠痈,还有除湿、利关节、缓和筋脉挛急的作用,用于治风湿痹证。

天冬与麦冬的异同

天冬为百合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天冬的块根,主产于贵州、四川、广西等地。麦冬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麦冬的块根,主产于四川、浙江、江苏等地。均为生用。



相同点:两者均味甘、苦,性寒,归肺、胃经。既能滋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又可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对于热邪伤津之肠燥便秘,还可增液润肠以通便。在治疗肺胃燥热伤津时,还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但有脾胃虚寒泄泻及外感风寒致嗽者,应忌用此二者。



不同点:天冬苦寒之性较甚,补肺、胃之阴强于麦冬,对咳嗽咯痰不利者,兼能止咳祛痰,还能入肾经以补肾阴、降肾火,可治肾阴亏虚、阴虚火旺之症,近又常以其治疗乳房肿瘤,对乳腺小叶增生疗效较好,唯滋腻性较大,用当注意。麦冬微苦寒,养胃阴与清胃热之力虽弱,但滋腻性较小是其所长,还能入心经以补心阴、清心除烦、安神,可治心阴不足及心火亢盛之症。

龟甲与鳖甲的异同

龟甲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背甲及腹甲;鳖甲为鳖科动物鳖的背甲。两者均以砂炒后醋淬用,入煎剂应先煎或久煎。

相同点:两者均归肝、肾经,都具有滋阴潜阳的功效,在治阴虚风动、热病伤阴、水不涵木之抽搐、脉细数之证时,常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脾胃虚寒者禁用。

不同点:龟甲的滋阴作用比鳖甲强,能健骨,兼入心经,具有养血安神、止血的作用,可治筋骨痿弱、小儿囟门不合、心悸健忘、心神失养、崩中漏下、阴虚血热而月经过多等证;鳖甲以退虚热之功见长,又能软坚散结,擅治癥瘕积聚之证。

生炒莱菔子功用各不同

莱菔子,又称为萝卜子、萝白子、菜头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始载于《日华子本草》。其性平,味辛、甘。归肺、脾、胃经。

《本草纲目》曰:“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盖凡理气之药,单服久服,未有不伤气者,而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也。若用以除满开郁,而以参、芪、术诸药佐之,虽多服久服,亦何至伤气分乎。”《医林纂要》曰:“生用,吐风痰,宽胸膈,托疮疹;熟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

笔者临床生用莱菔子涌吐风痰,用治风痰上壅的痰厥,以15~30克生莱菔子研末冲服。莱菔子炒用则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用治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等病症。如治咳嗽气逆痰痞,可用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9~15克,日1剂,微炒,水煎服用。治食积,可用山楂15克,茯苓20克,炒莱菔子、神曲各9克,日1剂,水煎服用。治气胀气臌,可用炒莱菔子、车前子、大腹皮、炒枳壳各9~15克,日1剂,水煎服用。治痢疾后重不通,可用炒莱菔子15克,白芍9克,大黄、木香各3克,日1剂,水煎服用。治便秘,可用炒莱菔子、当归、郁李仁、槟榔各9~15克,日1剂,水煎服用。

三棱与莪术的异同

三棱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干燥块茎;莪术为姜科植物莪术、郁金或广西莪术的根茎。

相同点:都具有破血祛瘀和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相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既善治血瘀气结所致的癥瘕积聚、经闭、痛经及产后瘀阻腹痛,又可治食积气滞、胸腹胀痛、癌症等。月经过多者及孕妇忌用。

不同点:莪术性温而偏于入肝脾气分,温散,其行气消积之功较猛,主气滞腹痛和食积瘕聚;三棱性平,降泄,偏于入肝脾血分,导瘀下行,其破血功效较强,主血滞经闭和血瘀瘕积鼓胀。



生龙骨与煅龙骨的异同

龙骨是临床常用的矿物类中药,根据炮制的不同有生龙骨、煅龙骨之分,其功效和主治虽相似,但在具体应用中却各有所长。

相同点:味甘涩,性平,归心肝肾经。均有镇惊安神、平抑肝阳、收敛固涩的功能,、可治疗心神不宁、惊痫、癫狂之证,肝阳上亢证和正气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止带、止汗、衄便血、崩漏等滑脱不禁证。

不同点:生龙骨为原药材洗净晒干,粉碎入药者,偏于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能收敛浮越之元气,凡心神耗散皆能敛之,癫痫癫狂、烦躁心悸、失眠多梦等症均宜用之。《本经逢原》说:“涩可以去脱,龙骨入肝敛魂。”功长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失眠、多梦。《药性论》曰:“生龙骨安心神,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伤寒论》中用生龙骨治疗神志失常,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用于治疗惊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用于治疗惊悸不安。

煅龙骨为净龙骨放无烟火上煅烧红透,取下待凉,粉碎入药者,功能偏于收涩,善于敛汗止血涩肠,收敛固涩的效果大于生龙骨;外用还有收湿敛疮、生肌之效。内服常用于治疗衄血吐血、崩漏、白带过多、休息痢、久痢脱肛、遗尿等,外用常用于湿疹、疮疡久溃不愈等。常与煅牡蛎配伍使用。张锡纯用龙骨的经验:“约皆生用,惟治女子血崩,或将漏产,至极危时,恒用煅者,取其涩力稍胜。”煅龙骨还能生肌敛疮,《本草纲目》记载煅龙骨研末外敷有“收湿气,生肌敛疮”的功效,可治皮肤湿疮。

桑螵蛸与海螵蛸功效异同

海螵蛸为乌鲗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内壳,产于辽宁、江苏、浙江等省沿海地区,生用。桑螵蛸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卵鞘,全国各地均产,采后沸水浸杀其卵,或蒸透,晾干用。



共同点:二者均有涩味,可归肝经。均有固精缩尿之功,可用于肾虚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等证。



不同点:桑螵蛸性平还有甘味,兼有温和的补肾助阳作用,特点在于补而能涩,固摄方面以缩尿见长,可辅助治疗肾虚阳痿。海螵蛸性偏温,兼能入肝经,其固涩之力较强,有止带、止血、制酸止痛、外用收湿敛疮之功效,可用于带下、崩漏下血、吐血、衄血、便血及外伤出血、胃痛泛酸、外用于湿疮、湿疹,溃疡经久不敛等证。

赤石脂与禹余粮功效的异同

赤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主要含含水硅酸铝,主产于福建、山东、河南等地,研末水飞或火煅水飞用。禹余粮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含碱式氧化铁,主产于浙江、广东等地,火煅醋淬用。

共同点:二者均有涩味,可归大肠、脾经。均有止泻、止血、止带的作用,都可治久泻久痢、便血、崩漏、带下等证。两者还常相须为用,如赤石脂禹余粮汤,但孕妇均应慎用。

不同点:赤石脂性偏温,对寒性久泻久痢及滑脱不禁的效果好,且煅后外用有收湿敛疮生肌之功,可用于疮疡久溃、烧烫伤、黄水疮及外伤出血等证。但湿热积滞泻痢者应忌服,赤石脂还畏官桂,不能与之同用。禹余粮性平,质重趋降,其固肠止泻力稍弱于赤石脂,其功专固涩下焦。

巴戟天、仙茅及淫羊藿功效异同

巴戟天为茜草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巴戟天的根,生用或盐水炒用;淫羊藿为小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柔毛淫羊藿、巫山淫羊藿和朝鲜淫羊藿的地上部分,生用或羊油炒用;仙茅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仙茅的根茎,生用。

共同点:三者味均辛、甘、温,归肝、肾经。皆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及降压之功效。可用于肾阳虚之阳痿、不孕、尿频等证,以及风湿诸痹证。因它们均偏温燥,故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不同点:巴戟天质较柔润,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尚有益精作用,其强壮筋骨功效较佳,一般风湿痹痛少用;而淫羊藿温燥之性较强,其补命火、温散风湿而通痹作用较为突出,还有祛痰止咳的作用,可治疗咳嗽有痰之证;仙茅最为燥烈,是补肾阳之峻剂,其补命火、壮肾阳、暖腰膝、除寒湿功效尤为明显。但仙茅是小毒之品,只可暂用,不可久服。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7-07 14:45 2楼
很好的中药材资料
⬅ 临床医生床旁诊断警句 老茶馆 北京名医开的幼儿发烧效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