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腰三横突综合征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产生机制的探讨

2011-06-29 19:59 楼主
腰三横突综合症(L3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以腰痛为主要症状,以第3腰椎横突处局限性压痛为特征,它是腰背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有报道认为本病病因是腰三横突过长,故又名为腰三横突过长综合症。另外又称第三腰椎横突尖综合症,腰1~3神经后外侧支卡压综合征,腰肌皮神经炎等。

腰三横突综合征的患者的典型的临床表现一侧或两侧腰痛,腰部活动受限,腰三横突尖部压痛明显,部分患者疼痛可扩散至臀部、股后部、内收肌部、腘窝平面以上或下腹部。


腰三横突最长的原因

第三腰椎横突最长,处于腰椎的中段,对腰部有很好的稳定和平衡作用。其活动幅度大,是腰椎各方面运动的枢纽。腰三横突比其他腰椎横突长的原因是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横向拉力比其他横突大——腰1、2横突的侧方有肋弓,腰4、5横突侧方有髂嵴。当腹压增大时,腹肌的张力通过腹横筋膜传递给腰椎。腰1、2和腰4、5的横突因为分别有肋弓和髂嵴的保护,缓冲了来自腹横筋膜的压力。而腰三横突侧方则没有像肋弓和髂嵴这样的缓冲带,直接承受那个手来自腹横筋膜的张力。长期承受较大的作用力,故腰三横突较其他腰椎横突为长,受损伤的机会也增多。如图1、2:







与腰三横突综合征有关的神经解剖

腰背部脊神经经椎椎间孔发出后在横突间韧带内侧缘分为前、后两支。腰背部脊神经的后支自椎间孔发出后经横突间韧带的后方即骨纤维孔,绕上关节突地外侧向后行自横突间肌的内侧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后内侧支在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的根部的外侧斜向后下,经骨纤维管至椎弓板的后面后面转向下行,分布至背伸肌和脊柱的关节突关节等。后外侧支在下位横突背面进入竖脊肌,然后在肌的不同部位穿出胸腰筋膜,斜向下外行。第1~3腰神经的后外支参与臀上皮神经的组成,根据其组成可以分为四段、六点、一管:骨表段为椎间孔发出后(出孔点),沿横突背行走并被纤维束固定(横突点);肌内段为进入竖脊肌(入肌点)向下、向外走行于肌内,走出竖脊肌(出肌点);筋膜下段为胸腰筋膜浅层的深面;皮下段为走出深筋膜(出筋膜点),与筋膜下段成一钝角的转折向下外走形,穿行于皮下浅筋膜,此段跨过髂嵴,经过由坚强的竖脊肌、胸腰筋膜在髂嵴上缘的附着处所形成的骨纤维性扁圆形管道(骨纤维管)进入臀筋膜(如臀点),入臀后一般可以分为前、中、后3支,在筋膜中下行,中支最粗大,最长者可至股后部的腘窝平面之上。

前支走行于横突间韧带的前面,其中由T12前支的一部分、L1~L3腰神经的前支、T4前支的一部分构成腰丛,走行于腰大肌的深面,从腰大肌间沟穿出。


腰丛的主要分支主要有(未显示生殖股神经):








脊神经前支/
组成腰丛
分支名称
走行
支配

髂腹下神经(T12~L1)
在髂嵴的上方入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进入腹前壁
肌支
主要支配腹肌

皮支
可以分配外侧皮支和前皮支,支配臀外侧区、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的皮肤

髂腹沟神经(L1)
在髂腹下神经下走形,进入腹股沟管或子宫圆韧带出浅环
肌支
支配腹肌

皮支
分布于阴茎根和阴囊的皮肤(女性支配阴阜和大阴唇的皮肤)

股外侧皮神经(L2~L4)
腰大肌的外侧面向外下,经腹股沟韧带的深面入股部
皮支
分布于大腿外侧的皮肤

股神经(L2~L4)
自腰大肌的外缘穿出,继而缘腰大肌和髂肌之间下行,经腹股沟韧带的深面入股三角内,位于股动脉的外侧
肌支
主要支配大腿前面的肌肉(股四头肌、缝匠肌)

皮支
前皮支主要支配大腿前面的皮肤

闭孔神经(L2~L4)
从腰大肌的内侧缘走出,伴闭孔动脉沿小骨盆腔的侧壁向前下走形,通过闭孔至大腿的内侧
肌支
支配大腿的内收肌群和闭孔外肌

皮支
支配大腿内侧面中部的皮肤和髋关节

如图3:

图一、三 3242028781754675596[1].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6-29 20:02 2楼
交感干神经节借交通支与脊神经前支相连,腰部的交感神经节与骶部交感神经节共同组成盆丛,分布于盆腔脏器。

硬脊膜的神经来自脊神经的脊膜支,也称窦椎神经,脊膜支自脊神经干发出后,与来自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在一起,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内,分布至硬脊膜、脊神经根的外膜、后纵韧带、动静脉血管的表面和椎骨骨膜等结构,脊膜支含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和交感神经纤维。


根据同根反射现象(即一子神经长期受到某种刺激后,可通过母神经响到另一子神经,出现相应的神经刺激现象),L2脊神经的后外侧支长期受到刺激之后,可以引起与之同根的L2脊神经的前支、后内侧支、脊膜支甚至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区域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同根现象表现在脊神经的前支,可以出现下腹部疼痛(髂腹下神经皮支配区域),股前区弥漫疼痛(股神经皮支支配区域),内收肌群紧张、“4”字试验阳性、大腿根部明显压痛(闭孔神经支配区域);表现在脊神经的后内侧支,可以出现腰部一侧或两侧弥漫性压痛(后内侧支主要分布至背伸肌和脊柱的关节突关节);目前同根反射现象在交感神经和窦椎神经的表现还不清楚。



腰椎横突与其周围肌肉、筋膜、神经的解剖关系

——腰三横突综合征的发病基础

腰椎横突是胸腰筋膜前层和中层的附着点,各横突间有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相连;又是腰方肌、横突棘肌的起点,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也通过腱膜起于此处。正常情况下,腰椎两侧横突所附丽的肌肉和筋膜在相互拮抗或协同的作用下,对腰部稳定性和运动性有重要作用,维持着人体重心相对的稳定,完成腰部一切活动。若有一侧胸腰筋膜或肌肉紧张收缩,在肌力牵引的作用与反作用下,使同侧或对侧止于横突尖部的肌筋膜撕裂而受损伤。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局部组织渗出、出血、出现无菌性炎症,引起横突周围肌肉筋膜粘连、增厚、肌腱挛缩等病理变化,使穿过肌筋膜的神经血管受到炎性刺激和机械性挤压而产生腰3横突综合症和一系列临床症状。



(注:1腰大肌 2腰方肌 3 L3横突 4胸腰筋膜前层 5胸腰筋膜中层 6胸腰筋膜后层)

而L1-3脊神经后支穿过横突的肌筋膜行于横突背侧。其中L2脊神经后外侧支正好紧贴L3横突下行,后外侧支经过横突时被纤维束固定于横突背面,周围无明显脂肪组织,这一段是相对固定段,当横突周围发生损伤产生无菌性炎症时神经受到刺激,故产生腰痛和腰三横突尖段明显压痛的表现。


故L3横突综合征的发生与其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有关,L3是腰椎前凸的顶点和腰椎活动的中心,成为腰部活动杠杆的支点,承受压力最大。而L3横突最长、最宽,尖端肥厚;附着在L3横突的胸腰筋膜前层、中层也最多,成束状。胸腰筋膜中层的纤维由外向内交叉聚集,逐渐成束附着于腰椎横突末端,每一横突间隙内有一神经血管束从胸腰筋膜中层穿出。如果长期腰部负荷过大或不正确的姿势,就可导致这里的筋膜增厚、软组织受损.从而使穿过的神经血管束受到挤压产生腰痛,以及引起各神经支配区的疼痛等临床症状。
如图(待上传)
因此,我们提出了“肌筋膜 — 神经 — 腰3横突”的特殊链接结构。



肌筋膜—神经—第3横突特殊结构

—— 腰三横突综合征发病的根本机制

在L3横突上附着众多肌肉,但产生症状主要还是于筋膜有关。与L2脊神经后外侧支以及与L2脊神经后外侧支同根的神经有关。肌筋膜——神经——第3横突,组成了特殊链接结构,任何一个结构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三者出现病变互相影响。

筋膜与神经

筋膜增厚挛缩使神经压迫产生症状。

神经与肌肉筋膜

L2脊神经后外侧支以及与L2脊神经后外侧支同根的神经受到刺激或牵拉产生症状导致相应的支配区域的肌肉筋膜紧张痉挛。

横突与筋膜

特殊的生理结构导致L3横突附近的筋膜最容易产生损伤。

这种筋膜——神经——第3横突特殊结构有如环形的链状关系。如:1、肌肉的撕裂出血、瘢痕粘连,筋膜增厚挛缩使神经刺激和压迫而产生症状。因为腰3横突的生理结构再次加重了腰3横突周围筋膜损伤,出血、增厚、水肿更加严重。导致更加严重的神经症状的产生。

2、腰3横突特殊生理结构导致这里的筋膜最容易受到刺激,出血、瘢痕粘连使神经刺激和压迫而产生症状。当疼痛等症状产生后肌肉筋膜的紧张挛缩,这又打破了肌群的平衡,这又会加重神经的症状。

3、L2脊神经后外侧支受到牵拉产生症状导致肌肉筋膜的紧张痉挛,腰3横突对紧张的筋膜刺激后更容易出血、瘢痕粘连。这样恶性循环的链条关系又产生了。

因此我们认为“筋膜——神经——第3横突特殊结构”是导致腰3横突综合症的根本原因。


遇到的困难



我们组在刚接触到腰三横突综合征这个论题是,初步思路是想利用生物力学原理来解释腰三横突综合征的机理。在腰部运动时与L3横突关系最为密切的肌肉、筋膜主要是腰大肌、髂肋肌、多裂肌、胸腰筋膜等,这些软组织在运动时产生的作用力主要有三个方向:1.向前外下方的力:来自腰大肌的拉力;2.向后内上方的力:来自多裂肌和回旋肌拉力;3.向外的力:来自腹横肌和腹内斜肌拉力。

我们想进一步对这些力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脊柱在不同体位(前屈,后伸,侧屈,旋转)下L3横突的受力情况,并通过生物力学方法来计算出其受力的大小,讨论进行到这里就遇到了困难。

生物力学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很高的物理分析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在活人身上进行实验研究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只能通过建立一个简化的模拟腰椎运动的模型,再在模型上模拟出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运动。问题出现了:如何造模?建立了模型之后又如何确定我们要的参数?怎样控制那么多的变量?模型在模拟腰椎运动比如前屈时,如何测量力的大小?这些问题我们提出来,却没有办法解决。后来我们在网上查阅到一个人体三维运动模拟的软件,也许对我们的研究会有所帮助。但是这款软件需要购买,而我们没有资金来源,只好放弃这一途径。

后来组长在《实用骨科学》上看到“肌肉-神经支-骨骼的附丽交集处”的理论,他提出了“肌肉筋膜-神经支-骨骼”铰链结构的观点,我们的讨论又继续下去。 我们从L3横突周围的肌肉(主要是腰大肌、腰方肌)、神经支(主要是L2脊神经后支)、骨骼(L3横突)的关系着手,在叶老师的指点下,提出“神经卡压”是导致L3横突综合征中横突尖部位明显压痛的机制,并绘制了图谱以表达神经卡压的部位。



随后,我们开始讨论腰三横突综合征的各种临床表现产生的机制。我们在“维普资讯”找到了一篇题为《腰三横突综合征的同根反射现象》的文章。文章中作者观察了大量的腰三综合症的病例,提出了“同根反射现象”,即一子神经长期受到某种刺激后,可通过母神经影响到另一子神经,出现相应的神经刺激现象。这一说法类似于我们在《针灸神经定位诊断学》中学到的扩散性疼痛。如果“同根反射现象”确实存在,那么腰三综合症除了腰部症状之外的其他各种表现产生的原理就都迎刃而解。于是,我们试图去寻找更多的关于同根反射现象或者扩散性疼痛的资料。但是结果不尽人意,我们都没有找到更多的资料来支持这一说法。而且腰三横突综合征在交感神经方面的表现我们也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通过这次论坛,我们对腰三横突综合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这次解决不了,就在以后我们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继续探索与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将这个疾病彻底弄明白。
2011-06-29 20:03 3楼
交感干神经节借交通支与脊神经前支相连,腰部的交感神经节与骶部交感神经节共同组成盆丛,分布于盆腔脏器。

硬脊膜的神经来自脊神经的脊膜支,也称窦椎神经,脊膜支自脊神经干发出后,与来自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在一起,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内,分布至硬脊膜、脊神经根的外膜、后纵韧带、动静脉血管的表面和椎骨骨膜等结构,脊膜支含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和交感神经纤维。


根据同根反射现象(即一子神经长期受到某种刺激后,可通过母神经响到另一子神经,出现相应的神经刺激现象),L2脊神经的后外侧支长期受到刺激之后,可以引起与之同根的L2脊神经的前支、后内侧支、脊膜支甚至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区域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同根现象表现在脊神经的前支,可以出现下腹部疼痛(髂腹下神经皮支配区域),股前区弥漫疼痛(股神经皮支支配区域),内收肌群紧张、“4”字试验阳性、大腿根部明显压痛(闭孔神经支配区域);表现在脊神经的后内侧支,可以出现腰部一侧或两侧弥漫性压痛(后内侧支主要分布至背伸肌和脊柱的关节突关节);目前同根反射现象在交感神经和窦椎神经的表现还不清楚。



腰椎横突与其周围肌肉、筋膜、神经的解剖关系

——腰三横突综合征的发病基础

腰椎横突是胸腰筋膜前层和中层的附着点,各横突间有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相连;又是腰方肌、横突棘肌的起点,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也通过腱膜起于此处。正常情况下,腰椎两侧横突所附丽的肌肉和筋膜在相互拮抗或协同的作用下,对腰部稳定性和运动性有重要作用,维持着人体重心相对的稳定,完成腰部一切活动。若有一侧胸腰筋膜或肌肉紧张收缩,在肌力牵引的作用与反作用下,使同侧或对侧止于横突尖部的肌筋膜撕裂而受损伤。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局部组织渗出、出血、出现无菌性炎症,引起横突周围肌肉筋膜粘连、增厚、肌腱挛缩等病理变化,使穿过肌筋膜的神经血管受到炎性刺激和机械性挤压而产生腰3横突综合症和一系列临床症状。



(注:1腰大肌 2腰方肌 3 L3横突 4胸腰筋膜前层 5胸腰筋膜中层 6胸腰筋膜后层)

而L1-3脊神经后支穿过横突的肌筋膜行于横突背侧。其中L2脊神经后外侧支正好紧贴L3横突下行,后外侧支经过横突时被纤维束固定于横突背面,周围无明显脂肪组织,这一段是相对固定段,当横突周围发生损伤产生无菌性炎症时神经受到刺激,故产生腰痛和腰三横突尖段明显压痛的表现。


故L3横突综合征的发生与其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有关,L3是腰椎前凸的顶点和腰椎活动的中心,成为腰部活动杠杆的支点,承受压力最大。而L3横突最长、最宽,尖端肥厚;附着在L3横突的胸腰筋膜前层、中层也最多,成束状。胸腰筋膜中层的纤维由外向内交叉聚集,逐渐成束附着于腰椎横突末端,每一横突间隙内有一神经血管束从胸腰筋膜中层穿出。如果长期腰部负荷过大或不正确的姿势,就可导致这里的筋膜增厚、软组织受损.从而使穿过的神经血管束受到挤压产生腰痛,以及引起各神经支配区的疼痛等临床症状。
如图(待上传)
因此,我们提出了“肌筋膜 — 神经 — 腰3横突”的特殊链接结构。



肌筋膜—神经—第3横突特殊结构

—— 腰三横突综合征发病的根本机制

在L3横突上附着众多肌肉,但产生症状主要还是于筋膜有关。与L2脊神经后外侧支以及与L2脊神经后外侧支同根的神经有关。肌筋膜——神经——第3横突,组成了特殊链接结构,任何一个结构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三者出现病变互相影响。

筋膜与神经

筋膜增厚挛缩使神经压迫产生症状。

神经与肌肉筋膜

L2脊神经后外侧支以及与L2脊神经后外侧支同根的神经受到刺激或牵拉产生症状导致相应的支配区域的肌肉筋膜紧张痉挛。

横突与筋膜

特殊的生理结构导致L3横突附近的筋膜最容易产生损伤。

这种筋膜——神经——第3横突特殊结构有如环形的链状关系。如:1、肌肉的撕裂出血、瘢痕粘连,筋膜增厚挛缩使神经刺激和压迫而产生症状。因为腰3横突的生理结构再次加重了腰3横突周围筋膜损伤,出血、增厚、水肿更加严重。导致更加严重的神经症状的产生。

2、腰3横突特殊生理结构导致这里的筋膜最容易受到刺激,出血、瘢痕粘连使神经刺激和压迫而产生症状。当疼痛等症状产生后肌肉筋膜的紧张挛缩,这又打破了肌群的平衡,这又会加重神经的症状。

3、L2脊神经后外侧支受到牵拉产生症状导致肌肉筋膜的紧张痉挛,腰3横突对紧张的筋膜刺激后更容易出血、瘢痕粘连。这样恶性循环的链条关系又产生了。

因此我们认为“筋膜——神经——第3横突特殊结构”是导致腰3横突综合症的根本原因。


遇到的困难



我们组在刚接触到腰三横突综合征这个论题是,初步思路是想利用生物力学原理来解释腰三横突综合征的机理。在腰部运动时与L3横突关系最为密切的肌肉、筋膜主要是腰大肌、髂肋肌、多裂肌、胸腰筋膜等,这些软组织在运动时产生的作用力主要有三个方向:1.向前外下方的力:来自腰大肌的拉力;2.向后内上方的力:来自多裂肌和回旋肌拉力;3.向外的力:来自腹横肌和腹内斜肌拉力。

我们想进一步对这些力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脊柱在不同体位(前屈,后伸,侧屈,旋转)下L3横突的受力情况,并通过生物力学方法来计算出其受力的大小,讨论进行到这里就遇到了困难。

生物力学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很高的物理分析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在活人身上进行实验研究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只能通过建立一个简化的模拟腰椎运动的模型,再在模型上模拟出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运动。问题出现了:如何造模?建立了模型之后又如何确定我们要的参数?怎样控制那么多的变量?模型在模拟腰椎运动比如前屈时,如何测量力的大小?这些问题我们提出来,却没有办法解决。后来我们在网上查阅到一个人体三维运动模拟的软件,也许对我们的研究会有所帮助。但是这款软件需要购买,而我们没有资金来源,只好放弃这一途径。

后来组长在《实用骨科学》上看到“肌肉-神经支-骨骼的附丽交集处”的理论,他提出了“肌肉筋膜-神经支-骨骼”铰链结构的观点,我们的讨论又继续下去。 我们从L3横突周围的肌肉(主要是腰大肌、腰方肌)、神经支(主要是L2脊神经后支)、骨骼(L3横突)的关系着手,在叶老师的指点下,提出“神经卡压”是导致L3横突综合征中横突尖部位明显压痛的机制,并绘制了图谱以表达神经卡压的部位。



随后,我们开始讨论腰三横突综合征的各种临床表现产生的机制。我们在“维普资讯”找到了一篇题为《腰三横突综合征的同根反射现象》的文章。文章中作者观察了大量的腰三综合症的病例,提出了“同根反射现象”,即一子神经长期受到某种刺激后,可通过母神经影响到另一子神经,出现相应的神经刺激现象。这一说法类似于我们在《针灸神经定位诊断学》中学到的扩散性疼痛。如果“同根反射现象”确实存在,那么腰三综合症除了腰部症状之外的其他各种表现产生的原理就都迎刃而解。于是,我们试图去寻找更多的关于同根反射现象或者扩散性疼痛的资料。但是结果不尽人意,我们都没有找到更多的资料来支持这一说法。而且腰三横突综合征在交感神经方面的表现我们也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通过这次论坛,我们对腰三横突综合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这次解决不了,就在以后我们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继续探索与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将这个疾病彻底弄明白。
2011-06-29 20:04 4楼
交感干神经节借交通支与脊神经前支相连,腰部的交感神经节与骶部交感神经节共同组成盆丛,分布于盆腔脏器。

硬脊膜的神经来自脊神经的脊膜支,也称窦椎神经,脊膜支自脊神经干发出后,与来自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在一起,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内,分布至硬脊膜、脊神经根的外膜、后纵韧带、动静脉血管的表面和椎骨骨膜等结构,脊膜支含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和交感神经纤维。


根据同根反射现象(即一子神经长期受到某种刺激后,可通过母神经响到另一子神经,出现相应的神经刺激现象),L2脊神经的后外侧支长期受到刺激之后,可以引起与之同根的L2脊神经的前支、后内侧支、脊膜支甚至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区域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同根现象表现在脊神经的前支,可以出现下腹部疼痛(髂腹下神经皮支配区域),股前区弥漫疼痛(股神经皮支支配区域),内收肌群紧张、“4”字试验阳性、大腿根部明显压痛(闭孔神经支配区域);表现在脊神经的后内侧支,可以出现腰部一侧或两侧弥漫性压痛(后内侧支主要分布至背伸肌和脊柱的关节突关节);目前同根反射现象在交感神经和窦椎神经的表现还不清楚。



腰椎横突与其周围肌肉、筋膜、神经的解剖关系

——腰三横突综合征的发病基础

腰椎横突是胸腰筋膜前层和中层的附着点,各横突间有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相连;又是腰方肌、横突棘肌的起点,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也通过腱膜起于此处。正常情况下,腰椎两侧横突所附丽的肌肉和筋膜在相互拮抗或协同的作用下,对腰部稳定性和运动性有重要作用,维持着人体重心相对的稳定,完成腰部一切活动。若有一侧胸腰筋膜或肌肉紧张收缩,在肌力牵引的作用与反作用下,使同侧或对侧止于横突尖部的肌筋膜撕裂而受损伤。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局部组织渗出、出血、出现无菌性炎症,引起横突周围肌肉筋膜粘连、增厚、肌腱挛缩等病理变化,使穿过肌筋膜的神经血管受到炎性刺激和机械性挤压而产生腰3横突综合症和一系列临床症状。



(注:1腰大肌 2腰方肌 3 L3横突 4胸腰筋膜前层 5胸腰筋膜中层 6胸腰筋膜后层)

而L1-3脊神经后支穿过横突的肌筋膜行于横突背侧。其中L2脊神经后外侧支正好紧贴L3横突下行,后外侧支经过横突时被纤维束固定于横突背面,周围无明显脂肪组织,这一段是相对固定段,当横突周围发生损伤产生无菌性炎症时神经受到刺激,故产生腰痛和腰三横突尖段明显压痛的表现。


故L3横突综合征的发生与其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有关,L3是腰椎前凸的顶点和腰椎活动的中心,成为腰部活动杠杆的支点,承受压力最大。而L3横突最长、最宽,尖端肥厚;附着在L3横突的胸腰筋膜前层、中层也最多,成束状。胸腰筋膜中层的纤维由外向内交叉聚集,逐渐成束附着于腰椎横突末端,每一横突间隙内有一神经血管束从胸腰筋膜中层穿出。如果长期腰部负荷过大或不正确的姿势,就可导致这里的筋膜增厚、软组织受损.从而使穿过的神经血管束受到挤压产生腰痛,以及引起各神经支配区的疼痛等临床症状。
如图(待上传)
因此,我们提出了“肌筋膜 — 神经 — 腰3横突”的特殊链接结构。



肌筋膜—神经—第3横突特殊结构

—— 腰三横突综合征发病的根本机制

在L3横突上附着众多肌肉,但产生症状主要还是于筋膜有关。与L2脊神经后外侧支以及与L2脊神经后外侧支同根的神经有关。肌筋膜——神经——第3横突,组成了特殊链接结构,任何一个结构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三者出现病变互相影响。

筋膜与神经

筋膜增厚挛缩使神经压迫产生症状。

神经与肌肉筋膜

L2脊神经后外侧支以及与L2脊神经后外侧支同根的神经受到刺激或牵拉产生症状导致相应的支配区域的肌肉筋膜紧张痉挛。

横突与筋膜

特殊的生理结构导致L3横突附近的筋膜最容易产生损伤。

这种筋膜——神经——第3横突特殊结构有如环形的链状关系。如:1、肌肉的撕裂出血、瘢痕粘连,筋膜增厚挛缩使神经刺激和压迫而产生症状。因为腰3横突的生理结构再次加重了腰3横突周围筋膜损伤,出血、增厚、水肿更加严重。导致更加严重的神经症状的产生。

2、腰3横突特殊生理结构导致这里的筋膜最容易受到刺激,出血、瘢痕粘连使神经刺激和压迫而产生症状。当疼痛等症状产生后肌肉筋膜的紧张挛缩,这又打破了肌群的平衡,这又会加重神经的症状。

3、L2脊神经后外侧支受到牵拉产生症状导致肌肉筋膜的紧张痉挛,腰3横突对紧张的筋膜刺激后更容易出血、瘢痕粘连。这样恶性循环的链条关系又产生了。

因此我们认为“筋膜——神经——第3横突特殊结构”是导致腰3横突综合症的根本原因。


遇到的困难



我们组在刚接触到腰三横突综合征这个论题是,初步思路是想利用生物力学原理来解释腰三横突综合征的机理。在腰部运动时与L3横突关系最为密切的肌肉、筋膜主要是腰大肌、髂肋肌、多裂肌、胸腰筋膜等,这些软组织在运动时产生的作用力主要有三个方向:1.向前外下方的力:来自腰大肌的拉力;2.向后内上方的力:来自多裂肌和回旋肌拉力;3.向外的力:来自腹横肌和腹内斜肌拉力。

我们想进一步对这些力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脊柱在不同体位(前屈,后伸,侧屈,旋转)下L3横突的受力情况,并通过生物力学方法来计算出其受力的大小,讨论进行到这里就遇到了困难。

生物力学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很高的物理分析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在活人身上进行实验研究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只能通过建立一个简化的模拟腰椎运动的模型,再在模型上模拟出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运动。问题出现了:如何造模?建立了模型之后又如何确定我们要的参数?怎样控制那么多的变量?模型在模拟腰椎运动比如前屈时,如何测量力的大小?这些问题我们提出来,却没有办法解决。后来我们在网上查阅到一个人体三维运动模拟的软件,也许对我们的研究会有所帮助。但是这款软件需要购买,而我们没有资金来源,只好放弃这一途径。

后来组长在《实用骨科学》上看到“肌肉-神经支-骨骼的附丽交集处”的理论,他提出了“肌肉筋膜-神经支-骨骼”铰链结构的观点,我们的讨论又继续下去。 我们从L3横突周围的肌肉(主要是腰大肌、腰方肌)、神经支(主要是L2脊神经后支)、骨骼(L3横突)的关系着手,在叶老师的指点下,提出“神经卡压”是导致L3横突综合征中横突尖部位明显压痛的机制,并绘制了图谱以表达神经卡压的部位。



随后,我们开始讨论腰三横突综合征的各种临床表现产生的机制。我们在“维普资讯”找到了一篇题为《腰三横突综合征的同根反射现象》的文章。文章中作者观察了大量的腰三综合症的病例,提出了“同根反射现象”,即一子神经长期受到某种刺激后,可通过母神经影响到另一子神经,出现相应的神经刺激现象。这一说法类似于我们在《针灸神经定位诊断学》中学到的扩散性疼痛。如果“同根反射现象”确实存在,那么腰三综合症除了腰部症状之外的其他各种表现产生的原理就都迎刃而解。于是,我们试图去寻找更多的关于同根反射现象或者扩散性疼痛的资料。但是结果不尽人意,我们都没有找到更多的资料来支持这一说法。而且腰三横突综合征在交感神经方面的表现我们也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通过这次论坛,我们对腰三横突综合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这次解决不了,就在以后我们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继续探索与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将这个疾病彻底弄明白。
2011-06-29 20:06 5楼
故L3横突综合征的发生与其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有关,L3是腰椎前凸的顶点和腰椎活动的中心,成为腰部活动杠杆的支点,承受压力最大。而L3横突最长、最宽,尖端肥厚;附着在L3横突的胸腰筋膜前层、中层也最多,成束状。胸腰筋膜中层的纤维由外向内交叉聚集,逐渐成束附着于腰椎横突末端,每一横突间隙内有一神经血管束从胸腰筋膜中层穿出。如果长期腰部负荷过大或不正确的姿势,就可导致这里的筋膜增厚、软组织受损.从而使穿过的神经血管束受到挤压产生腰痛,以及引起各神经支配区的疼痛等临床症状。











因此,我们提出了“肌筋膜 — 神经 — 腰3横突”的特殊链接结构。



肌筋膜—神经—第3横突特殊结构

—— 腰三横突综合征发病的根本机制

在L3横突上附着众多肌肉,但产生症状主要还是于筋膜有关。与L2脊神经后外侧支以及与L2脊神经后外侧支同根的神经有关。肌筋膜——神经——第3横突,组成了特殊链接结构,任何一个结构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三者出现病变互相影响。

筋膜与神经

筋膜增厚挛缩使神经压迫产生症状。

神经与肌肉筋膜

L2脊神经后外侧支以及与L2脊神经后外侧支同根的神经受到刺激或牵拉产生症状导致相应的支配区域的肌肉筋膜紧张痉挛。

横突与筋膜

特殊的生理结构导致L3横突附近的筋膜最容易产生损伤。

这种筋膜——神经——第3横突特殊结构有如环形的链状关系。如:1、肌肉的撕裂出血、瘢痕粘连,筋膜增厚挛缩使神经刺激和压迫而产生症状。因为腰3横突的生理结构再次加重了腰3横突周围筋膜损伤,出血、增厚、水肿更加严重。导致更加严重的神经症状的产生。

2、腰3横突特殊生理结构导致这里的筋膜最容易受到刺激,出血、瘢痕粘连使神经刺激和压迫而产生症状。当疼痛等症状产生后肌肉筋膜的紧张挛缩,这又打破了肌群的平衡,这又会加重神经的症状。

3、L2脊神经后外侧支受到牵拉产生症状导致肌肉筋膜的紧张痉挛,腰3横突对紧张的筋膜刺激后更容易出血、瘢痕粘连。这样恶性循环的链条关系又产生了。

因此我们认为“筋膜——神经——第3横突特殊结构”是导致腰3横突综合症的根本原因。


遇到的困难



我们组在刚接触到腰三横突综合征这个论题是,初步思路是想利用生物力学原理来解释腰三横突综合征的机理。在腰部运动时与L3横突关系最为密切的肌肉、筋膜主要是腰大肌、髂肋肌、多裂肌、胸腰筋膜等,这些软组织在运动时产生的作用力主要有三个方向:1.向前外下方的力:来自腰大肌的拉力;2.向后内上方的力:来自多裂肌和回旋肌拉力;3.向外的力:来自腹横肌和腹内斜肌拉力。

我们想进一步对这些力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脊柱在不同体位(前屈,后伸,侧屈,旋转)下L3横突的受力情况,并通过生物力学方法来计算出其受力的大小,讨论进行到这里就遇到了困难。

生物力学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很高的物理分析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在活人身上进行实验研究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只能通过建立一个简化的模拟腰椎运动的模型,再在模型上模拟出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运动。问题出现了:如何造模?建立了模型之后又如何确定我们要的参数?怎样控制那么多的变量?模型在模拟腰椎运动比如前屈时,如何测量力的大小?这些问题我们提出来,却没有办法解决。后来我们在网上查阅到一个人体三维运动模拟的软件,也许对我们的研究会有所帮助。但是这款软件需要购买,而我们没有资金来源,只好放弃这一途径。

后来组长在《实用骨科学》上看到“肌肉-神经支-骨骼的附丽交集处”的理论,他提出了“肌肉筋膜-神经支-骨骼”铰链结构的观点,我们的讨论又继续下去。 我们从L3横突周围的肌肉(主要是腰大肌、腰方肌)、神经支(主要是L2脊神经后支)、骨骼(L3横突)的关系着手,在叶老师的指点下,提出“神经卡压”是导致L3横突综合征中横突尖部位明显压痛的机制,并绘制了图谱以表达神经卡压的部位。

随后,我们开始讨论腰三横突综合征的各种临床表现产生的机制。我们在“维普资讯”找到了一篇题为《腰三横突综合征的同根反射现象》的文章。文章中作者观察了大量的腰三综合症的病例,提出了“同根反射现象”,即一子神经长期受到某种刺激后,可通过母神经影响到另一子神经,出现相应的神经刺激现象。这一说法类似于我们在《针灸神经定位诊断学》中学到的扩散性疼痛。如果“同根反射现象”确实存在,那么腰三综合症除了腰部症状之外的其他各种表现产生的原理就都迎刃而解。于是,我们试图去寻找更多的关于同根反射现象或者扩散性疼痛的资料。但是结果不尽人意,我们都没有找到更多的资料来支持这一说法。而且腰三横突综合征在交感神经方面的表现我们也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通过这次论坛,我们对腰三横突综合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这次解决不了,就在以后我们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继续探索与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将这个疾病彻底弄明白。
⬅ 腰三横突综合征的同根反射现象 老茶馆 禅诗100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