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类高校不在规模而在特色

2011-06-22 15:12 楼主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坚持适应区域经济,就业导向
专科类高校不在规模而在特色
□ 潘言成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湖北省卫生厅、荆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学校。以三年制普通专科为主体,目前开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方向)等13个普通专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学生近万人。作为中医药类高专院校,既具有医药类院校的共性,又具有高职类院校的特点。在与兄弟学校比较后,我们认为,专科类高校办的好坏,不是规模大小,而是如何把握职业性、区域性,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特色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
首先,一所享有声誉的高校,实际是先进办学理念的物化状态。学校树立了 “特色弘校、文化塑校、人才强校、校院结合、产学合作”的办学理念,坚持现代医学教育意识,确立适应区域经济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走“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
其次,办学定位是特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将服务于经济社会作为形成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首先分析荆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服务荆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把学校工作重点放在培养面向荆州市基层卫生机构“用得上”的人才上面。
一是加大荆州市招生数量,培养以适宜农村为重点,兼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基层人才。二是充分发挥本校作为湖北省乡村医师培训基地的功能,大力开展继续教育,满足荆州卫生事业人才需求,为复兴大荆州提供智力支持。
再次,课程建设的特色体现在三大原则:一是就业导向原则,依照卫生职业岗位对能力、素质、知识的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二是能力本位原则,根据职业岗位关键能力需求来调整课程,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充实课程体系;例如,在临床医学类专业增设全科医学系列课程、中医治未病、中医适宜技术、社区预防卫生保健、精神卫生疾病防治等课程。三是坚持与职业标准相结合,必须够用的原则。
学校扎实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对已遴选出来的校级精品课程进行阶段性检查与指导,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各系部目前有省级、校级精品课程24门。
最后,是人才培养显特色。人才培养有目标:一是专科技能;二是素质要求:全面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服务的导向性,如适应医疗卫生行业要求,医德医术并重,在技能培养中凸显专业素质等。
人才培养重过程:熟读经典、反复临床、建立中医思维、提高中医思辨能力,是中医药临床人才成才的必由之路。但短学制专科应用型中医人才怎么培养?学校自2010年在中医学专业开办教学改革试验班,采用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结合模式,探索出中医应用型人才的合理培养模式。在此培养模式中,始终贯彻三个结合(即理论与临床教学相结合,实训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自学与跟师学习相结合)、三个强化(即强化中医经典理论教学,强化临床实训实践教学,强化中医思辨能力训练)、三个并重(即知、行并重,以行为主;文、理并重,以文为本;医、德并重,以德为先)。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发展的关键
“大师资”建设:学校全面实施“512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师资培训工作。在做好校内培训基础上,有计划选派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进修、学习。着力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加速推进“大师资”建设,充分挖掘市中心医院、附属医院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潜力,将附属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荆州市中心医院的人才培养纳入学校整体的师资培养计划。同时在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与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院校的深层次合作,实施“讲座教授”、“特聘教授”计划,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新办专业和特色、骨干专业引进适用人才。
“双师素质”团队建设: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一个特色专业,必须有一批优秀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作支撑。“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之必须,一批学术加技术型教师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学校采取自身培养与外聘相结合的方法,使“双师素质”教师数量大幅上升。
特色发展的形成机制
我们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就是立足湖北以及荆州市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以就业为导向,以高质量的教学为社会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分析学校特色发展的形成机制有三:
一是在继承传统与优势中凝炼特色:弘扬传统,升华学校的办学观念,深化广大师生对学校发展的高度认同感,凝聚人心,达成共识,从而为学校的特色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二是在坚持创新中谋求特色:办学优势既来源于历史的养成,也在于及时、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只有敢为天下先,不断进行教学创新,谋求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才能使一所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三是在社会服务中形成特色:应考虑特色专业对社会进步的贡献,特色人才培养对社会行业的贡献,毕业生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另外,教师应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在服务社会中彰显自己的优势。在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中发展特色,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特色。并重视与服务对象的结合,如学校与企业;重视过程的结合,如知识与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赴渭源县捐药义诊 老茶馆 最难认的十二个汉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