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疑惑

2009-07-01 11:41 12楼
另:桂枝去芍药汤的见证,除了桂枝汤的见证外,同时当兼见是“脉促、胸满”。证之以与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相似的苓桂术甘汤也有“胸满、气冲”等证,就更可以说明问题。而且不论是“苓桂术甘汤”,还是“桂枝去芍药汤”,都没有“心下疼痛”这个症状,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2009-07-01 11:41 13楼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前提是1.——服桂枝汤汗过(用桂枝汤,说明有表证)
2.——或者用过下法(医生看服了桂枝汤没好转,就用了攻下的方法)
这样可以造成的后果是——表证不解,津液和里都虚了,太阳表邪未解,还内陷了,有了太阴的饮证,所以去掉泄里的芍药,加上治饮的苓术。
2009-07-01 11:48 14楼
这个前提应该是您自己设定的,毕竟是或下之,也就是说可能用了桂枝汤,也可能没有用桂枝汤。且,桂枝汤不属于发汗剂,这从伤寒论里已经可以看的很清楚。桂枝汤是扶正驱邪,关键在于扶助营气之不足,以驱除内范之外邪,故其脉当缓而不当紧。
2009-07-01 12:04 15楼
桂枝汤是发汗剂,伤寒论原文就有
2009-07-01 12:12 16楼
《伤寒论》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伤寒论》57条曰:“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法多汗,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240条:“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 ,发汗宜桂枝汤”
2009-07-01 12:45 17楼
关于桂枝汤为扶正驱邪这个说法,古往今来并没有多少争议,微微发汗只是驱邪的方式,并不是目的。其发汗的程度,也不能造成津液亏虚,至少在伤寒里看不出来。即如您举的这些例子,您分析一下,是否真的有正气不虚的情况。就拿57条而言,本为伤寒,为什么不能拿麻黄汤类方反复发汗?
2009-07-01 13:11 18楼
在经方体系中,桂枝汤是汗剂并无悬念,我们最好还是尊重伤寒论的本意吧。
虽然桂枝汤和麻黄汤虽同属汗剂,但是主治是有严格的方证区别的,

在经方中,不同的汗剂有不同的用法,所谓经方之法度森严者也,
这也是太阳病为什么分为中风和伤寒的缘故。
其实仲景早垂古训——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太阳伤寒麻黄汤证),不可与之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至于57条,太阳伤寒发过汗后,就不是伤寒了,因为津液已经耗失,伤寒论是很讲究传变的转化的,由伤寒转为中风型的不鲜见。
2009-07-01 13:47 19楼
您这说了57条为津液耗失在前,所以不能用麻黄汤,您也说桂枝汤是为了发汗的。这首先可以证明桂枝汤,即便发汗也不会伤到津液。此为其一。
其次,具体到桂枝汤中,起到发汗作用的应该是桂枝和生姜。那么,以您的理解,在津液亏失的前提下,用桂枝汤去掉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发汗渗泄,会不会是实实虚虚呢?
2009-07-01 15:10 20楼
1.桂枝汤是汗剂。
2.不但是桂枝汤照顾胃气津液,整部伤寒论都贯穿了“保胃气,存津液”的整体思维。
3.不知道红昌兄为什么在14#说“桂枝汤不属于发汗剂”?
4.28条的“服桂枝汤,或下之”是伤寒论的原文,不知红昌兄为什么说“这个前提应该是您自己设定的,毕竟是或下之,也就是说可能用了桂枝汤,也可能没有用桂枝汤。”难道不是仲景定的?
5.红昌兄说桂枝汤“发汗只是驱邪的方式,并不是目的”,难道说麻黄汤的发汗是目的?
6.28条不但津液亏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里虚了,有了太阴的饮证,去掉芍药一是为了把桂枝法调整的更偏阳一些,二是因为芍药有泻里实的作用,280条就说过太阴病设当行大黄、芍药,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 合方治疗胃溃疡、胆囊炎、胆息肉 老茶馆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诊治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