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二珠

2011-06-19 21:45 楼主
今日有幸,适逢一中医同道来访。师甚高兴,每病必讲。从脉象,舌象,到辩证,从取穴,每穴用意,到手法操作。听后不觉有如金箍敲脑,醍醐灌顶,拨云见日。不禁慨叹吾师医理之精微,心思之巧妙,惭愧己之浮浅与短见。

以前,总是无意中将古人的谆谆教导与经验,或置若罔闻,或视为教条、规矩,似乎离自己很远。“见是证用是方,见是病用是穴”,以病套方、套穴,未从医理上深究其意。中医书籍浩瀚如烟,不知何去何从,记忆也是支离破碎,不堪一击,故学起医来既觉枯燥、无味,又觉收效甚微。自从跟老师学习,明显感觉自己沉静了许多,踏实了许多,比以前思考的也多了,虽有些许进步,可仍深感不足。

今日经师一指点,观其整个诊治过程,一气呵成,活法圆通;听其讲解,经典信口拈来,医理形象生动又不乏深邃。余似入囊探物,既惊且喜,又充满憧憬,信心倍增。真有感于王世贞于《本草纲目》原序之言“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在老师的指引下,余慢慢深入针灸这一宝藏,惊奇之物,琳琅满目,俯首皆是,余应接不暇。可又不时提醒自己,宝物虽多,《内经》乃贵中之贵,应坚守之,万不可舍本逐末,弃源求流。宜溯源而上,愈挫愈勇,以观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

仅写感受,总觉空匮,亦不免有奉承之嫌,现已一病案为例,略谈己之理解。

张某,男,68岁,以右肩臂疼痛两年余来诊。疼痛以太阴、阳明经处为甚,屡经治疗,反复发作。活动受限,上举后伸受限。肩髃、云门、天府处有明显压痛,活动后疼痛明显,右侧膝盖及右髋处久坐后出现疼痛,活动后消失。畏寒,遇凉诸症加重。纳眠佳,二便调。

若不参脉诊,仅观上症,似乎大家都很容易想到肩周炎,又称“肩凝症”,“冻结肩”,“五十肩”,因“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阳气亦衰微,易受外来寒湿之侵。反观上证,仿佛正好相应。常规治疗,温阳散寒,通经活络。取穴以太阴、阳明经为主,如“肩三针”,曲池,尺泽,合谷,对侧条口透承山,经验丰富点的医生或许会加个阳陵泉等。因误受《内经》“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影响,如今的很多针灸医师,弃“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之祖训及孙思邈“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也”之谆诫于不顾。仅凭症状就揣测其病机、处方、治疗,实医之大忌也。

而刘老师诊得脉象及观得舌象如下:

脉:右 寸斜飞,浮紧 寸下寸浮滑数 关弦滑 关下关涩 尺浮大 尺下尺推而外之紧

左 寸细涩,推而内之稍滑 寸下寸滑数 关弦滑 关下关推而内之涩 尺滑数稍硬

舌:舌苔偏右侧黄腻 舌尖暗红 舌下络脉几无 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师曰:此乃肾阴被痰热煎熬,双肩停痰,是为指迷茯苓丸证

证由:胆郁痰扰,痰停肩臂,病在太阴,阳明,少阴

师言其平素饮酒多,由酒湿蕴搏所致,病家点头称是。脾胃为生痰之源,然化其痰湿,须胆气之升发。曰:此病易治,放心即可。

治疗过程如下:

先取右侧条口透承山,(以1.5寸针,针身仍露出0.5寸许)行烧山火手法,只见“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一股长波如虫爬行循阳明经上行,余等皆见。师曰:气已至右侧髋部,但仍未达病所。遂以“白虹贯日之势”催气。师强调道:催气勿丢气,催气之手法亦不应过重,否则易滞针。后又行通关过节之青龙摆尾,白虎摇头两手法,以引气至病所。这次,余等未能见到“动脉之状”之气流,然师已手下有感,曰:此乃无形之气上窜。故余等凡胎肉眼不可视之。乃知“通关过节”之气感不必强烈于烧山火此等温柔手法,全在于针者之一心也。手法毕,师观其舌象,苔立变,黄腻苔见退。师诊其右脉曰:紧脉已见外浮之象,尔后背处当有凉意,此乃寒气外出。患者称是。后又于右合谷处行烧山火手法,以鼓舞阳明之气,交通表里,驱寒外出。针甫毕,又诊其左脉曰:脉有水郁之象。左寸滑利,汝很高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胆经稍滑。遂取右侧阳陵泉以解少阳之郁,从上而下,贯通全经,行气化痰,又能助脾胃化痰湿。遂留针。半小时余后,患者言道,右肩臂疼痛甚,以前从未如此强烈过。师笑曰:勿惧,此乃气至病所,正气祛邪,正邪交争使然。遂于右条口处辨气,曰:针下沉紧,不宜出针。“邪气来也紧而疾”。吾等皆见针体紧贴肌肤,有恶出之象。“适虽言快,病未去也”。遂又行烧山火手法,半分许。又诊其右脉曰:汝当臂前侧痛,有肺气被郁之象,此乃退休之时,尔心中不快所致,虽已过去数年,而被郁之脉象犹存,脉不欺人。患者点头称是,此时已佩服万分。遂于右侧鱼际处行手法。又留针良久。后师又针下辨条口处之气,指下有粘腻之感,曰:此乃寒已去,而湿犹存,湿性粘腻重浊,非非常针法不能祛之。遂行祛痰针法,稍许,又行凤凰展翅,小幅度苍龟探穴手法,又留针许久。后师辨条口处针下之气已见和缓之象,“谷气来也徐而和”。“气至而去之”,遂起针。针后条口处出黑血如豆许,师曰:此乃恶血外排也,勿惊怪。嘱患者俯卧,其言右肩臂已无痛感。又于大椎,右侧肩中俞,魄户处(按师意应为天宗处,但穴取在肩胛内侧),行“穿胛热”手法。又取至阳,命门,以鼓舞督脉,通阳化痰除湿。师诊其有前列腺炎,故又取左侧秩边透水道。留针半小时余。起针后,师诊其脉曰:脉象和缓,舒服。观其舌象:黄腻苔仅见少许。令其抬臂,已无大碍。嘱其向后背手,两侧已无差距,右侧背起之高度同左侧。患者甚是高兴,言要继续留于此巩固治疗,一切治疗听从老师安排。

此乃寒热错杂之证,患者先有肩臂痰湿停饮与风寒相挟之象,又有心阳不振,痰湿郁而化热之象,亦有胆郁痰扰之证。人皆知温阳散寒,却不晓痰湿乃是本病的关键所在,故屡治罔效。

《内经》云:“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老师治疾,效若桴鼓者比比皆是,此仅是冰山一角而已。对此病案,自己的理解仍显浮浅,记录于此,待日后完善。

今日一得是:总结了一下针灸用穴的三个境界:

一,了穴性,明穴用:熟知各穴定位,归经,穴性特点,属性(如五行属性,何特定穴,交会穴),功用主治,常用配伍等。这是最基本的,而且应不时复习巩固。

二,穴出必有依据:或出于《内经》、《难经》,或出于历代针灸歌赋,并应弄清各穴用意,为何有效,理论基础等。“守俞据治,勿失气机”。

三,深究医理,融会贯通:是在熟读历代名家著作之后,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总结,形成的自己的用穴特点及理论体系。“泥丸百处皆有节”。如何使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如何才能最有效,最快速的治愈疾病。

学识有限,体会不深,臆说之处,乞师斧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6-19 21:48 2楼
近两周每持针欲刺即觉心软手迟甚颤,力不从心,不进状态,以致每针必犹豫良久,每刺必痛,心颇惶恐,又偶觉烦躁,心不清净,自省近确多食凉且不节,除此无它。

语师,师诊之曰:胃寒,中气不足,心胆气虚。

问治,师曰:阳陵足矣。

犹疑,请解。

师遂为取右阳陵,取则曰:正竖膝与之齐。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揣穴,无痛入针,即有轻微胀感沿胆经线状下至丘墟,随有强烈热感由上而下沿小腿外侧片状弥漫至全脚背,汇入涌泉,右昆仑,右太溪,后跟跳动,热感由踹内上过膝内达右髋。

余述自针左合谷,觉寒湿尤重,师闻,亦取,穴与余所取者差之二三分。针入始为一种极为强烈的抽动酸胀感,几透内劳,状若霹雳。余不自持,其时汗出,微有湿衣,后项稍重。师笑曰:再令其柔。遂持针进退,幅大且确无针感,但觉浑若天成,后项冷风忽忽外散,双风池尤显,片刻即觉柔而不烈的微温感沿左臂外片状蔓延至后项,肩背变为异常的温热,舒适非常。同时左前臂内至指掌有直线样气流感,左五指指缝及指间,双肩胛下及腰以上风寒外散,左下肢微微发热,右阳池,右天井散寒。

师诊脉曰:既往有否痛经?然,唯近半年未发。师曰:此次或有痛经。惊问何故。曰:脉大本为经欲来之象,唯寒束胞宫则不足为凭。今脉有大有紧,故然。余恐,师慰:不妨。

为取右血海,针入味强烈而尖细的紧缩感,与上又不同,热感与阳陵感从下肢内侧相合,但不明上下,右隐白跳动,针出觉子宫松动轻跳。

针后已是周身微热相合。

是夜十时失气多,十一时,咽忽痒,作咳数声。(10.12.26)

次晨觉小腹内微热舒适,下午三点整,子宫颈部波动如鱼游,持续约三分钟。(10.12.27)

第三日夜九时,得闲,自针左合谷,右阳陵,持针,心下安然,意颇果断。针入微痛,即觉已是恢复大半,唯形气稍欠相和。仿师意,行手法,恍谓:余与师相差之答,虽百分不及其一,实难望其项背。余何其幸也,遇明师若此。

思及此,更拜服不已。
⬅ 中医名词解释 老茶馆 给当前中医人的一点忠告(大千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