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冬伤于寒,即冬不藏精之变文也

2011-06-17 09:12 楼主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温病伏气学说的理论基础。自张叔和起,大多数医家认为此句的解释是,冬天伤及寒邪,隐匿不发至春乃作,是温病发生的基础。因为其中疑窦纷杂,所以也成为了后世寒温之辩的争论焦点,各持一说,可谓纷纷扰扰..近读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发现另有说辞。黄氏观点以为:冬伤于寒,即冬不藏精之变文也。意思是说,冬主收藏人当应之,如果在这个时令人体反而疏泄太过,就会损伤肾精,成为春发温病的基础。换一句话说,黄氏的观点是主张温病有内伤基础的,而伤寒没有内伤的基础。‘冬伤于寒’的意思是人在冬天这个时令,因违反天地规律而受伤,即是说不是在冬天感受了寒邪,而是违反了冬寒当收藏的规律(伤于寒冬)此说从文意上说虽有些牵强,但其理却非常可取,值得学习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6-17 09:18 2楼
伤寒温病,各不同气。《素问•生气通天沦》: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令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金匮真言论: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清者,春不病温。冬伤于寒,即冬不藏精之变文也。阳生于春而长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冬时地下之温暖者,阳气之密藏也,人于此际.宜顺天时,以藏阳气。蛰藏者,肾精之职,精密则阳藏矣。冬不藏精,阳气疏泄,天当极寒之际,人行盛署之令,相火炎蒸,精液消亡,是谓冬伤于寒。此缘冬时肾精不秘,阳飞火腾,伤其寒水蛰藏之令气,非感冒寒邪,冬时不病也。一交春夏,木火司气,内热愈增,偶因风露侵伤,郁其内热,则为温病,春为温病,夏为热病,时令不同。名目虽殊,实一证也。病因外感而根原内伤,感在经络而伤在脏腑,故病传三阳即内连三阳之腑,病传三阴即内连三阴之脏。在脏在腑,但热无寒,以其原有内热,因表郁而里发也。六日经尽,则脏腑经络表里皆热,故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也。《素问•热论》语

伤寒中风,本无内热,但因风寒外感而发,病在经络,不在脏腑。阳盛而后传阳明之腑,阴盛而后传太阴之脏,其视温病之热自内发者不同。而病传阳腑则为热,病入阴脏则为寒,名曰病入,实里气之自病也。其视温病之表里皆热者亦不同也


叔和混热病于伤寒,叔和叙例,引热病之文以释伤寒,寒热始混。遂启后来传经为热之讹,注伤寒者数十百家,无不背仲景而遵叔和。一论之存,遗祸千古,此虽叔和之谬,而实后人之愚。仲景《伤寒》,昭如日星,后人一字不解,无怪其狐惑于邪说也。仲景而后,医法失传,非第伤寒,杂病亦尔。祖派已讹,孙支愈谬。庸妄接踵,不可胜数也。
2011-06-17 11:11 3楼
冬伤于寒,即冬天不注意饮食起居而被寒伤了形体,比如变为阳虚体质,形体发生质与量变化,如现代人所讲抵抗力降低,到春天变为易感人群,发病也易变重而难愈。黄元御时代衣着饮食起居条件见证,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黄元御对疾病的发生预后的预见性。冬伤于寒与伤寒论的伤寒多了一个于字。
2011-06-17 11:54 4楼
以前看伏气学说,总是搞不懂邪气伏于何处
今见黄元御观点,知道,就是本于内伤,没有什么伏匿于内逾时而发那么复杂
2011-06-17 12:47 5楼
所谓伏者,潜伏之意。伏气温病者,原有旧疾,新感热病相加即为伏气温病。以为浅解才是。


如旧有气管炎,新感相加病情就重。
2011-06-17 14:39 6楼
我有一例伏气温病的病案,可对此解释,大家可以直观了解!
某男,23岁,5月15日初诊

主诉:头晕。

患者为工人,下午睡觉起床后自觉感冒,头晕,恶心,呕吐一次,口苦,口干不明显;食欲欠佳;大便可,小便黄。脉弦数,舌淡红边尖红点。

辩证:患者另患有鱼鳞病,近一年来由我诊治,经常以养阴凉血,清气疏卫治疗;我知其素体阴亏;此乃伏邪内发,属于春温范围;但患者头晕,口苦,恶心,脉弦数少阳症具备,投小柴胡汤无可非议;仲景云:但见一证不必系具;此患者可谓典型。考温病条辨另载治疗温邪在少阳用黄连黄芩汤治疗;先显用伤寒论黄芩汤治疗。此三方用何方必须斟酌;患者阴亏是本,内热是表;柴胡虽然具有清热和解之功,但是人参大枣生姜辛温甘温之品不宜阴亏之体;温病有存的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机的明训;岂敢不从。故选黄连黄芩汤合黄芩汤加减:

黄连6克,黄芩6克,郁金10克,豆豉10克,白芍12克,甘草6克,玄参9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芦根15克,茅根15克。2剂

效果:5月17日患者来诊,曰感冒愈!
2011-06-17 15:03 7楼
旧疾加新感 等于伏邪吗?
2011-06-17 16:17 8楼
这不是旧疾,这是体制问题!患者素来阴亏,虽然不是冬伤于寒,春病必温;但我认为病机則一!
2011-06-17 16:25 9楼
另外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篇出现的桂枝证,麻黄汤证,明白了为何出现这两个不同病机的病症?还是体质问题,不是真的感受了风邪,寒邪;只是每个人体质不同,感邪后人体抗邪所表现的症状不同。临床观察,体质壮实的彪形大汉,估计不会出现桂枝证,多数是麻黄汤证。关于体质可以看看黄煌教授的体质学说。
2011-06-17 17:05 10楼
旧疾也好,体质也好都是原来固有的问题。如不从此解释伏气为何?


古人质朴,说法不一而已。从伏字本意解我认为是最恰当也是最直接的。


再如白血病现在有些医家认为是伏气温病,可从。本骨髓热邪深伏,受外感诱发即发病。
2011-06-17 17:38 11楼
樊正阳 说:
旧疾也好,体质也好都是原来固有的问题。如不从此解释伏气为何?



旧疾、体质都属于素体因素,我很赞同

伏气的另一种认识是:冬月感寒,伏藏于经,至春当发-也就是说邪气是可以隐匿到人体内寻机而作的

这里只是我个人不太赞同这个观点而已
⬅ 针灸治疗不寐 老茶馆 无名小虫叮咬后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