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言名句选录

2009-06-25 18:30 楼主
中医名言名句选录


1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2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3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4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5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6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至真要大论"


7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9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10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11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12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13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

14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15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16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17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18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19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20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21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清〕宝辉《医医小草》

22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


23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24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25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


26“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27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6-25 21:53 2楼
此贴真好!土虚木必摇--脾土虚肝藏血不足
2009-06-25 23:04 3楼
学习了.
2009-06-26 18:28 4楼
学习
2009-06-27 16:08 5楼
好贴
2014-11-27 14:00 6楼
谢谢分享
⬅ 中暑条辨十一条 老茶馆 温经汤治验一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