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医首先应当熟知药性

2011-06-03 18:44 楼主
张显臣



一个中医大夫要想做到药到病除,就必须熟知一定数量的中药之药性.中国在没有中医药学校之前,中医的传承,主要是家传或师授,不管是哪一种形式,首先是背诵"诸药性赋,此类最寒.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之药性赋或"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之四百味歌诀.这两种药性之歌赋,是古代的中医大家把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中药之功效进行了最高度的概括而成,以后的老师或家传之长者无不要求其跟学少年后辈熟记背诵!或一边背诵药性,一边采药认药学习中药的加工炮制.在熟知药性的基础上,再背诵汤头歌诀.而后由浅入深地学习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学习者再去读"本草",读<<内经>>,读<<伤寒>>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家乡和不少的被称为名中医人士的相处之中,发现有的人在给病人处方时竟然是掰着书本子去依方套病,对药性的掌握仍然停留在"诸药性赋"和或"四百味"!不可否认他们会读过一些本草类的书籍,"本草书"为医者不可不读,不然怎么能知道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毒性禁忌及加工炮制?但本草书多洋洋大观,而且博渊,要想牢牢记住其每味药的主治范围实在是很难的!后来发现不少的中医院校毕业的而且有的是当了多年的医生的人,最基本的"药性赋"也不会背诵,不用说四百味了!

近年来在坐诊时发现一些中医同仁,开一个中药处方少则20几味多则有达三四十味者,根据病情七八味药已胜病!之所以如此,应当说是药性不熟的原因吧;如不是,可能是为了卖药。俗话说用药如用兵,孙子曾说:“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治病更不同于打仗,打仗可以“十则围之”,治病就要辨证用药。医圣张仲景治伤寒或疑难杂病的处方,有的仅用一味药,多数处方在五七味之间‘十味药以上者则很少很少。若不是对所用药的性味功能达到洞见洞彻,了如指掌,至毫至微的高深境界,怎能会成为万世不朽之经典!


兹将几味中药的歌诀附列于下,以祈同仁指正为幸!

人参:人参性温味苦甘,益土生金世称贤,开心明目兼益智,通利血脉除心烦,
劳倦内伤纷纭梦,呕哕虚咳滑精痰,惊悸怔忡久泻痢,阳痿尿频与失眠,
食少困怠症瘕块,反胃吐食噎咽难,淋沥胀满失血症,气血暴脱可回元。

当归:当归润燥且滑肠,补血活血养血良,月经不调崩漏带,痈疽疮疡跌扑伤,
痿痹症瘕冲脉病,心腹诸痛痉柔刚,血压升高鼻炎病,带脉为病急须尝,
血虚发热兼头痛,发背肿毒三痹强,诸种风血症可医,妇人百病用之祥。

鹿角: 鹿角行血更消肿, 恶疮肿毒去无影, 筋骨疼痛乳腺炎, 虚劳内伤医须省,
妊娠下血腰脊痛, 胎死腹中下之猛, 骨虚劳极产后晕, 重舌流涎与骨鲠.

[摘自《中药精华〉》

如果能把这样的药性歌背诵得滚瓜烂熟,就可以从歌词中去推求药物的性味归经,在辨证处方时自会胸中有数了!学医者不仅要勤奋好学,更须要有较高的悟性才行.孙子说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把智放在可以为将的第一位;要当一个比较合格的中医应该是智、德、仁、义、善;也应当把智放在首位吧!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医家误 老茶馆 请问“山药扁豆砂仁糕”的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