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规律及辅助切诊

2011-05-28 15:33 楼主
梅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钟思潮

一、耐烦脉诊

我过去诊脉很不耐烦,对于症状进行了解后,一按脉觉得脉和症比对,相差不多,便算了。张仲景大师早就批判过这种粗率的诊法,他说:“观今之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所谓管窥而已。”这充分教育了我们,要认真的诊脉,反对粗枝大叶的作风。我奉行了仲师的垂训,批判了自己以往从事脉诊的过于草率;提出切脉必须按至五十以上,才能在脉象上发现“个中情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5-28 15:34 2楼
二、诊脉知症

打诊触诊,可以知胁肋和胃部的痛楚。中医的切脉,对于头痛、胁痛、胃痛的测诊,却很准确。三部九侯的诊法,应该很好地体会。同时,脉学必须贯穿五行的理论。五行反映在脉学上,应该不是玄谈;事实上,脏腑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如不联系起来,不贯穿五行,脉法就搞不通。而左右三部的脏腑配属也是有事实做根据的。比如说:弦为什么出在关上?并且左关脉弦,则为头痛口苦。这里面的理由就不简单。还有弦脉出现在右关,便有胃痛的征候,这不是木克土吗?讲脉学,必须运用五行的理论,这是一个证明。同时辨证论治的辩,也不能离开这个道理。
2011-05-28 15:34 3楼
三、脉学的规律

在脉诊上既要严格地掌握它的普遍规律,也要注意到脉学中的矛盾形式的特殊性的一面。那就是像:风热而脉静,泄泻而脉大,以及失血忌见洪数,阳病忌见微脉等的脉证不符的相反规律等。在某种情况下,脉与证的矛盾,往往出现着特殊的形式。如乙型脑炎及夏秋季伏邪的症侯,呈现发热烦躁痉厥等阳性症状,但一面却表现沉伏的阴脉。又如热深厥深的手足厥冷,神昏痉厥而是属于阴性症状的,又出现数而有力的阳脉。还有新病呈现阳症,反见伏脉。这些脉学上的特殊性矛盾,就需要用辩证的方法灵活地去运用它,认真地作出分析,以求得统一(脉与症提高到理论上的两者之间的统一)。方书说:“大实有赢状,大虚有实侯,”这是一种物理的变化。乙型脑炎的伏脉,多有用清营的犀角地黄汤而脉象转为洪数的;又热邪内伏,多有用四逆散加凉肝镇痉的羚羊钩藤等药,获得厥回而脉症相应的。这些规律有正面的和反面的,应该全面地了解它和分别的对待它。
2011-05-28 15:34 4楼
四、治病必求其本---脉

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本是阴阳,而脉的表现,也不出阴阳的变化。脉法上的诊断死生的可靠,老先生们已谈过:浅学如我,也略有体会。曾见有患者气急神扬,头摇目窜,汗出,神昏,症极危重,但细按其脉,中侯有神,尺部有根,呈些微和缓柔润之态,当时诊断他:“脉有生机,其病必生”。其他像重症肺结核或虚极之慢性病,推断何季何节何日而死,根据和中医老先生们的接触和临床摸索,发现有许多“历试不爽”的事实。这都是按所胜所不胜类推出来的。五行的推演是他的复杂化的一面,阴阳的归属则是简化的一面。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脉象上也必须存在着两者有一定程度的互相维系,否则阴阳离绝,那就是亡失了“本”!
2011-05-28 15:34 5楼
五、一根桡骨动脉的花样

一根桡骨动脉,分配不同的脏腑,从临床事实来看,它的科学性是很强的,问题是在于如何的发扬它,认识它。情况是这样的摆明:不论任何一个病者,寸关尺所见之脉,是不一致的。尺和寸相较,关于尺相较,各不相同。而且左右手的寸关尺,彼此也截然不一样。左寸和右寸,左关和右关,很少雷同。在一根脉管上的“方寸之地”(实际上还没有这么大),分配着那么多的脏腑,你说是胡闹吗?请试想一下经络学说,经络的距离不很大,为什么穴位就不相仝,而所主的症候及发病部亦复各异?经络的穴位,相隔一点,就是其他的穴位,足三里下一寸,其所主又便是另一些症状。任应秋的脉学研究十讲,坚决反对中医的脉学,就是根本错误。当我们研究针灸学,在解剖上找不到这些神经反射的传导途径时,是不能够否认针灸学兪的存在的。
2011-05-28 15:35 6楼
六、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

有人提出舍脉从症的例子,贬低脉学的价值,这个问题怎样看法?当脉证不相符而以症为突出(作为疗治的最后依据)时,表面上好像不合乎脉与症两者之间的矛盾规律。但是从矛盾的特殊性来看,这和脉学的原理还是并不违背的。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这种矛盾是会统一起来的。在这里,我想在座的老先生们会比我说的更具体些,因为各位有着比我更多的经验。如果有舍脉从症的现象,而脉症始终不能统一时,那是属于生机已绝的症候范畴。我们决不能因为有了舍症从脉和舍脉从症的论点,而限制了对脉学的深入研究,或以为脉诊有其很大的局限性而甘于浅尝即止。
2011-05-28 15:35 7楼
七、尺肤诊、虚里诊、腹诊

尺肤的触诊应该重新注意,灵枢论疾诊尺篇:“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这是古代非常重视的一种触诊,应该和切脉相辅而行,尺肤诊的文献根据不止这一点,我在此只是提一个头绪。

古人还从虚里的转动来测诊胃气的有无,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绝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虚里诊可以观察宗气的盛衰,预后的良恶。虽然脉诊对心脏的强弱,和间歇或不整脉作为诊断心瓣膜闭锁不全等的依据,但直接行虚里诊,可以更多地了解心脏的变化。现在特提出作为参考,请大家研究关于这方面的诊法和方式。

腹诊也值得提一提,内经和仲景书都有论及,希望大力继承和发扬它。

以上尺肤诊,虚里诊和腹诊,都是辅助脉诊的切诊。
⬅ 中医治疗血精验方 老茶馆 脉性和疾脉及脉诊的预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