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处方的配伍

2011-05-26 13:03 楼主
一张中医处方,实际上是依据所取之中药的性味特点,即寒热温凉和酸甘辛咸苦。

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到作用,凡温热药物,即表示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 倘若应用不当即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凡辛味药物作用:能散、能行、能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过量能耗气伤阴。甘味药物作用:能补助、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品性等作用。多食腻膈碍胃,令人中满。酸味药物作用: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太多能收敛邪气。苦味药物作用:能泄、能燥、能坚、能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燥显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大剂量能伤津、伐胃。咸味药物作用: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肠作用。多食咸则脉凝冷而变色能伤脾胃。

概括起来,中医处方在原则上有:解表、清热、祛寒、泻下、和解、祛湿、治风、治燥、理气、理血、补益、固涩、安神、开窍、祛痰、消食、驱虫、涌吐等。

中医从辨证立法,“调草谴木”、“方以药成”、“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平为期”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所以,中医师的一张处方,决定了疾病的好恶。也就是说中医处方是检验中医能否治病的唯一标准。而药物偏性的复杂组合是检验中医师是否合格的唯一途径。

一、“走”与“守”的处方决策

中药的走与守,是从中医处方的整体观念出发,说明处方的性能特点。走是走动,是中药散、泻、利、活、吐等“动”的特性的一种组合。守是固守,是中药补、固、和、平等“静”的特性的一种组合。

“走”能化实,“守”不伤体,所以相对来说“走”能治病,“守”能安命。一旦走守不定,必会错失治病良机。

二、“加”与“减”的处方决策

中药的加与减,是在中医处方中走与守的基础上作进一步量和味上的改变,起加强或减轻药物走与守的性能的配伍作用。

加是增加药物组合疗效,减是去掉有碍整体作用的药物性能。加量是为了增加某一中药的独特性能作用,加味是为了增强处方的整体作用,达到整体观念的目的。

三、“正”与“反”的处方决策

中药的正与反,是在中医处方中加与减的基础上作药物正作用或反作用、副作用上的考虑和利用。

药物作用于疾病,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处方往往都是取其优点,但却无法避免其缺点。包括:

由于个体体质的差异和药物耐受力的不同,所以中药作用于人体的感受就不同,如附子。

入药部位不同。如当归头、尾、身,附子与乌头。

生用和炮制后的药性改变。如附子、半夏、生地。

反佐现象。即利用一种药物的副作用去改变或纠正另一种药物的偏性。如麻黄、熟地的组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5-26 13:27 2楼
反佐现象。即利用一种药物的副作用去改变或纠正另一种药物的偏性。如麻黄、熟地的组合,

这对药可说是走与守;补与散;肺与肾;辛与咸,表与里。腻是否可用麻黄佐不可知,熟地一般用砂仁制其腻膈。黄连与肉桂可说是反佐吧。吴茱萸与黄连可以说是反佐吧。
2011-05-26 13:33 3楼
麻仁石甘汤是反佐否?
⬅ 酒病三案 老茶馆 中医之“命门”考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