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利小便实大便”治法的病理生理基础探讨

2009-06-18 12:06 楼主
【摘要】 通过对现在医学关于肠道水液代谢谢与泄泻的病理生理与中医对泄泻的病理生理认识进行比较分析,并辅以方药反证分析,认为中医“利小便实大便”治法的病理生理基础可能是通过调节小肠内环境,抑制肠粘膜的分泌,促进肠腔内水液吸收,从而达到止泄作用,并非单纯作用于肾脏利尿来达到实大便作用。
【关键词】 利小便实大便 病理生理 泄泻 五苓散
水泄,即是排便次数增多,泻下如水状的一种病证。中医辨证认为多因为湿盛,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而致泄泻,故http://www.studa.net/Medicine/]治疗上多...减少,继而增加水的分泌,最终超过了结肠的吸收能力,而产生腹泻。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6-18 12:06 2楼
中医认为“水湿内停”,治当以分水利湿,使水从膀胱而走,则泄泻自止,此即“利小便实大便”。而此处之“利小便”与西医所说之利尿含义并不相同。西医之利尿主要指药物作用于肾脏的肾小管,抑制水的重吸收而达到利尿作用,如速尿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抑制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段对氯化钠的重吸收,噻嗪类利尿药的作用主要是抑制远曲小管前段对钠的重吸收,由于钠的重吸收被抑制了,水的重吸收也就受到抑制,于是尿量增加。而“利小便”的中药并非单纯作用于肾脏,中药的利尿作用可能与对体液的利尿激素样的调节机制及肾的生理密切相关。如茯苓素能激活细胞膜上Na?、K+?、ATP酶,该酶可能与利尿作用有关[1]。可以推论“利小便实大便”并非是作用于肾脏的单纯利尿,而可能是通过调节小肠的内环境,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系统,降低细胞内cAMP的浓度,使得隐窝细胞分泌减少,促进钠离子和氯离子吸收,从而使肠腔内水液减少,而达到止泄作用。

“凡泄泻水多者,仍用五苓散治之。”(《金匮钩玄·泄泻》),五苓散是“利小便实大便”的代表方剂,源于《伤寒论》,原为蓄水证而设,有渗水利湿,温阳化气的功效,用治内停水湿,外有风寒之证,后中医临床多用于治疗水样泄泻。本方主要组成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泽泻利水渗湿,直达膀胱,茯苓、猪苓淡渗利湿,桂枝外解太阳经之表邪,内助膀胱气化,白术健脾化湿。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2~3],五苓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药均有利尿作用,五苓散复方的利尿作用强于单味药,且维持时间长,能抑制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促进Na+与水的排出,增加尿中钠、钾、氯的排出,调节水、电解质的代谢谢。尿中Na+、K+排出增多而对全身水的分布、细胞内液及细胞外液基本无影响,提示本方有调节失水后机体水盐平衡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4]五苓散可使肾血流量增加,尿量增多,主要脏器含水量分布正常。五苓散[2,5]作用于渗透压感受器,上调渗透压的调节点并减少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另外,五苓散的调整水电解质作用机理与PGF1α在肾脏中的ADH作用有关[6]。可见五苓散与化学利尿剂不同之处在于作用于钠转运系统较少,而主要作用于水输送系统,还具有调节失水后机体水盐平衡的作用。

在临床上,五苓散应用的辨证要点是汗出、烦渴欲饮而小便不利,这些证候与机体在失水等病理情况下出现的既有脱水,又有体内水分电解质分布异常的综合征相似。在治疗小儿泄泻、假性霍乱、消化不良、吐泻时,常把脱水作为应用五苓散的主要指标,不用输液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五苓散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利尿,又能保水。且朱氏[7]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五苓散对脱水状态的机体呈现抗利尿作用,而对水肿状态的机体则显示利尿作用。

五苓散作为“利小便实大便”的代表方剂,现代临床应用于治疗急性肠炎的水样泄泻或小儿腹泻疗效较佳。有实验表明[8]五苓散能明显提高小鼠结肠组织AQP?4 mRNA的表达,可能通过增加结肠对水分的吸收而止泻。白术可抑制消化液分泌,并抑制肠胃运动[9]。茯苓浸剂还具有降低胃液分泌及游离酸含量的作用[10]。腹泻机体常处于脱水状态,失水可引起血液渗透压升高,使丘脑下部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渗透压调定点降低,同时促进ADH分泌,使尿量减少。五苓散可以作用于渗透压感受器,减少其对一定渗透压刺激的兴奋性,从而使降低了的渗透压的调定点恢复正常,并抑制ADH的分泌。还可能阻断肠腔中环磷酸腺苷的激活通道,从而减少肠液分泌,促进小肠及结肠对水的吸收,增加肾血流量,从而大便变实,小便量增加。

可见中医“利小便实大便”,与化学利尿剂的作用是不同的,并非是单纯通过利尿来达到实大便作用,而是可能通过调节渗透压调节点,并调节小肠的内环境,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系统,降低细胞内cAMP的浓度,使得隐窝细胞分泌减少,促进钠离子和氯离子吸收的,从而肠腔内水液减少,而达到止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2 骆和生,王建华.中药方剂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2991.

3 伊藤嘉纪.以五苓散为例论“证”的病理生理[J].汉方医学,1982,6(11):12.

4 周金黄,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板社. 1980.

5 伊藤嘉纪.五苓散の病志生理——浸透压のヤツトホイニト低下日本东洋医学会志,1978,28(3):1.

6 杜文译.利尿剂(猪苓汤,五苓散,柴苓汤)的作用机理[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1,(3):45.

7 朱海峰,朱同宣,朱冬霞.五苓散的双向调节作用[J].时珍国医 国药,1998,9(6):542.

8 刘 洋,苏凤哲,徐华洲,等.五苓散对腹泻模型小鼠结肠AQP?4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3): 197.

9 阴 健,郭力弓.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1)[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50.

10 方文贤,宋崇顺,周立孝主编.医用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 1998.
⬅ “药和方”有多大本质区别? 老茶馆 湿胜濡泄--利小便实大便谓之正法【病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