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医论

2011-05-20 09:48 楼主
名医医论

施今墨

一、外感发热病。

内有蕴热方易招致外邪,若无内在因素,反有外因则多不能伤人。 表証不可只知發汗,應注意清裏。

感发热性病,擅用清解法,根据表里病情的不同,合理配用解表和清里药物比例。 常用银翘散加减,以宣散风热,清热解毒。

二、对内伤病的治疗,重视气血证治。 認為〝氣血〞當列於八綱之內,而成〝十綱〞。 且重视调理脾胃,以疏脾、运脾、醒 脾为法,培后天之本。

三、

香附--行气而疏肝解郁,长于止痛。

烏藥--行氣除滿,對胸腹痞滿皆宜。

木香--行氣而寬中止瀉,對腹瀉下痢較宜。

砂仁--行气而醒脾开胃,能芳香化湿。 ↑

祝湛予

一、糖尿病的基病理:气阴两伤,脾肾虚损。 糖尿病患者都具有不同程度有乏力、神疲、氣短,舌淡胖或淡黯等氣虛表現,

且三消症状往往同时存在。 在治疗上以选用增液汤合生脉散为主。

在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研究上,侧重于其微血管病变 等并发症的防治问题。

二、临床常把西医的诊断与病名,结合中医辨证施治之中,探用西医诊断与病名,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 ↑

瞿文楼

一、火之初起,最忌攻泄。 火郁当发,以导引为贵。

疮疡外症,每用调和气血,后期再以活瘀通络,不留后患,切不可早用

凉法,以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祛之。

二、温病的治疗强调宣畅气机,不可一派寒凉。

三、风火赤眼每用黄连苦寒之极,最遗后患,不知当须先治风热,养血熄风。

其慢性眼疾,则多从肾水考虑。 ↑

韩一斋

一、血证见大实大热者甚少,苟若属实,吐血日久,未有不伤及气血者,又何能言其为实证。

二、治血证以降逆为本,不可独持苦寒泄热,恐其邪热独不净,而阻为瘀,此乃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之理。 ↑

王渭川

对于痰饮,如见患者左眼上下灰黑如煤烟,当属寒痰;见患者眼胞暗黑,知属热痰;见患者四肢多痿痹,屈伸不自如,知 风痰。 ↑

赵绍琴

通过临床,看舌质背面更能确切实在,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

肖龙友

组方主张〝辨病立方,辨证施药〞。 辨清病以后,立法选方是针对其病。

主張組方首在立法,法者不定之方,方者一定之 法。 法。 同一法可从不同方剂中任选应用,或自组成方,但方既组成之后,必有一定之法方可。 ↑

袁鶴儕 袁鹤侪

治疗结石症,创立了开郁清肺、甘缓和中、养血清热、温通止痛等法。 欲祛 提出了欲降先升,欲利先清,欲排石先疏通,欲祛 邪先扶正等治疗原则。

开肺清肺法多用于肾结石。 甘缓和中法多用于胆结石。 ↑

王静斋

神者精聚之谓,不论脉之大小,只要指下聚而不散,清楚自如,而无颓靡不振懒散徘徊之象,即为有神,非但有力之谓 也。 ↑

徐小圃

一、小儿机体以〝肉脆、血少、气弱〞的生理特点出发,认为〝阴属稚阴,阳为稚阳〞而决非〝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

〝纯阳之体〞,所以在立论上特别强调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二、婴幼儿呼吸道疾病,凡属啼哭无涕而鼻翼扇动者,为肺气闭郁,应首先开宣肺气。 同時注意口唇舌苔之潤燥,並結合其 同时注意口唇舌苔之润燥,并结合其他各項症候,以辨別其寒熱之真假,然後決定治療決策。 三、应用附子的指征是:精神萎靡,面色淡白,四肢末端不温,脉息细而软弱,或大便见溏泻,小便清等,只需抓住其一、

特别出现小便清长者,常重用附子;如小便少者,则改用肉桂。

四、对麻疹之出透,以鼻准为界。 ↑

蒲辅周

一、外感疾病,重点表里寒热。 慢性内伤疾病,重点虚实寒热。

二、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

三、妇科以调理气血为本,并以舒肝和脾为主要环节。 ↑

吴少怀

一、春夏养阳,常以香砂、六君、八珍、十全,以养脾胃之阳为主;

秋冬养阴,常用魏氏一贯煎、叶氏养胃汤,以养脾胃之 阴。

二、通过临床调理脾胃的实践,在晚年提出了〝达胆和胃〞的学说。 根據陰陽之氣同性相斥、異性相引的道理,認為緩肝可 根据阴阳之气同性相斥、异性相引的道理,认为缓肝可

以運脾,達膽可以和胃。 以运脾,达胆可以和胃。 因為膽屬少陽,少陽為樞,樞司開合,十一臟的功能活動都從樞機開始,而出入開合,關鍵在 因为胆属少阳,少阳为枢,枢司开合,枢,脾升胃降,取决于胆。 膽在陰陽升降,氣血循行活動中,起到少火作用。 胆在阴阳升降,气血循行活动中,起到少火作用。

三、一般胃气不和,常责之于肝。 其实胆胃不和,尤为多见,达胆和胃,胜于舒肝。 主张达胆和胃说,就是因为人无胃气, 则化源断绝;人无胆气,则生机停废。 二者根本,一是開端。 所以临床最为赏用:温胆、六君等方,目的是达胆和胃,以暢氣血。 以畅气血。

四、治不寐,常用苏叶、百合,一散一敛;沉香、薄荷叶,一降一升,阴阳并举。

五、治胃痛,常用乌药、百合,一行一止,或香附、荔枝核,一舒一涩,调其升降。

六、淫羊藿补命门益肾阳,众所周知,而用治肝肾虚衰的尿路疼痛,更有卓效。

陈慎吾

一、伤寒论398条,脉证千变,治法万殊,一言以蔽之曰:正气自疗、正气生于胃气,经云〝有胃气则生〞,阴阳寒热虚实损

益,無非保其胃氣,使之自療。 益,无非保其胃气,使之自疗。

二、桂枝汤-滋阴和阳来达到调理脾胃,以协理全身的阴阳气血。 桂枝汤外可治六淫致病的表证,内可治各科杂病的阴阳气血不和。 。 其辨证要点:表证时,必见桂枝汤的主证主脉;里证时,必无阴阳之里热实证。

炙甘草汤是桂枝汤的变方。

三、小柴胡汤-是宣上、通下、和中之方。 通過此法可以調理氣血陰陽。 通过此法可以调理气血阴阳。 口 辨证要点:少阳内寄相火,受邪后易郁而化热,见口 苦、咽干、目眩之证;若有阴证机转,不可单用此方。



四、桂枝汤、小柴胡汤两方均能调和气血阴阳,但有虚实寒热之分。

桂枝汤理脾,临床多见虚证、寒证,以温通为主。 小柴胡湯是通過疏膽利三焦之氣機,以達和胃。

膽、三焦與胃,皆屬六腑。 胆、三焦与胃,皆属六腑。 臨床多見實証、熱証,應以清利和解為主。 理脾 與和胃是桂枝湯與小柴胡湯所起的不同作用,而最終都能達到調和氣血之目的。

五、 用細辛時要防止損傷心氣,更應驗之於脈,若左手脈弱者,必須慎用,以心氣虛故也。 五、用细辛时要防止损伤心气,更应验之于脉,若左手脉弱者,必须慎用,以心气虚故也。 在麻黃附子細辛湯中,細辛附子 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附子

同用,散中同補。 同用,散中同补。 當歸四逆湯中,細辛與當歸、大棗同用,皆為防止細辛耗散陽氣而設。 当归四逆汤中,细辛与当归、大枣同用,皆为防止细辛耗散阳气而设。 ↑

刘赤选

一、对温病,主张只分四类:温热、燥热、风温、湿温。

另有四夾:氣鬱、血瘀、食滯、痰水。

二、研究温病学,必先研通伤寒,将其治热病的理法与治伤寒对照,同中识异,异中识同,临床中才不致茫无头绪,顾此失 彼。

三、对温病专家著作做了综合研究,认为吴鞠通《温病条辨》一书,研究湿温得其精要,运用临证指南方药,切中病情。 王 孟英辑着医书五种,阐述伏气与阴虚,风温与痰火,立论正确,有真知灼见,切合实际需要。 ↑

黄文东

在学术思想上,突出人以胃气为本。 强调调整脏腑之间升清降浊的功能,以及把握阴阳五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临床时非常重视调理脾胃。 ↑

章次公

一、赏用《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以其温阳而无升浮之弊,育阳而有化气之功。

二、紫花地丁-长于清热解毒,又擅解疔毒,移用温热病,殆为排泄毒素。

三、蚤休-所以能定惊,无非通便而已。 又除清熱解毒、抗風濕以外,還可熄風定惊。

四、葛根-生用既长于解热,又能生津养胃,呕家不忌,殆取其镇静、解痉之功。

五、柴胡、黄芩能通大便,为其独到。

程门雪

一、鹿角入督脉,白薇入任脉。

?理阴阳,治无名热。

二、湿热证:上焦青蒿、北杏;中焦青蒿、蔻仁;下焦青蒿、滑石。 ↑

关幼波

重用白芍可〝强五脏补肾〞。 酸甘化陰,達到機體陰液自生,而治消渴。 化阴柔养解痉,治习惯性便秘。 ↑

陶君仁

强调养肝阴,首推白芍、甘草、麦芽三药同用。 ↑

赵金铎

论脉之道虽繁,然有一定的规律性。

诊脉应以胃神根为纲;体(脉体形象)、势(脉气往来出入之势)、数(搏动至数) 为目;举、按、寻为法。

更参五脏六腑在气口所属的部位,运用五行生?规律对各部显示的脉象,结合性别男女、身体素质 、年齡老幼、病証、病時等具體因素,四诊合参,进行有机地联系和归纳分析,疾病的性质及各个脏腑在病机中的地位及其 相互关系,自可了如指掌了。 ↑

周凤悟

论脉:浮、沉、迟、数、虚、实、滑、濇,再加芤、促、结、代,一共12种为主。

這些脈可以配出好多樣子來,比如〝 ↑ 浮〞上加〝实〞,就是〝洪〞脉;〝沉〞上加〝实〞,就是〝牢〞脉。学辨脉的方法,只有多诊脉,单看书是没有用的。 ↑

贺本绪

診脈以浮、沉、遲、數四脈為主,兼弦、細、滑、濇,八脈盡矣。 于脉有力无力以分阴阳虚实。 ↑

姜春华

掌握仲景配伍的规律,最为重要,以此规律配方,即是仲景方。 ↑

孔伯华

强调阴阳为两纲,表里虚实寒热为六要,不同意把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并列为〝八纲〞。 ↑

王鹏飞

一、望上颚的方法,可从患儿上颚各部位颜色的变化,或是否有出血点、小凹点的出现来判断疾患之寒热虚实,在临床中用 以指导辨证论治和用药。

二、婴幼儿腹泻之病无不以脾胃虚弱为主,病邪居次,而作泻后致脾胃更虚,治疗上应以扶正治本为主,在临床上主要将其 分为虚寒与实热两型,其病虚寒者占十之八九。 ↑

吴考槃

一、不寐病候,有所谓心肾不交的,一般伴有烦躁不安感。 但烦不躁的,是心不下交于肾;但躁不烦的,是肾不上交于心。

无烦躁感的,不属心肾不交。

二、黄疸病候,大都是目黄、肤黄、尿黄、爪甲黄,同时或先后出现。 單獨目黃或膚黃及尿黃,不一定是黃疸;爪甲黃,是 单独目黄或肤黄及尿黄,不一定是黄疸;爪甲黄 黄疸的独特症状。

三、鼓胀非但与腹胀有别,即与其他胀病,也不一样。 既脹且滿, 故如但胀不满,或但满不胀,即是胀病满病,不是鼓胀;既胀且满,亦是脹滿病,不是鼓脹;脹滿且腹筋起的,乃是鼓脹病。 亦是胀满病,不是鼓胀;

一、 ?活--具宣通气机促进生化之力,用补益之法时,均可佐入。

二、在应用活血化瘀法时,常将伤科常用之刘寄奴、鬼箭羽、苏木、泽兰等用于内科。

三、在应用扶正固本法时,常用胡桃肉、黑芝麻、补骨脂、龙眼肉等平和温润之品补肾益脑而收功。 ↑

王仲奇

将有些病的病理变化同经络学说联系起来,是临证治案的特点之一。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人体的气血周流,无不由经络 来联系沟通。 脏腑有了病变,体表便会有相应的表现,而经络学说便体现了这样的整体观点。 運用經絡學說以追本窮源,對 於指導湯液治療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朱南山

妇女诸疾,病因虽多,病理机制总不外乎各脏气机功能的失调。 治療原則,不論採用祛邪或是扶正的方法,其目的無非是 治疗原则,不论采用祛邪或是扶正的方法,其目的无非是

恢復人體氣機的正常功能。 恢复人体气机的正常功能。 因此認為治婦人病,應以調節各臟腑氣機功能著手, 因此认为治妇人病,应以调节各脏腑气机功能着手,其大纲有四:(一)调气血。 (二)疏肝 气。 ( (三)健脾气。 (四)补肾气。 ↑

陈筱宝

一、诊察妇女病首先注重望色,视人形之肥瘦,色之荣枯,而察知其人之所苦。

面色熏黃無光澤者,知其腹中冷痛;

瘠甚而面黑者,知其月事淋漓;

眼眶灰黑者,知其崩中帶下;

如目珠露突者,其肝氣必盛。

而唇黯者,知其经行失调;



二、妇女一生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三个不同阶段:青春期,主重在肾;中年时期,主重在肝;暮年时期,主重在脾。 ↑

范文虎

一、对瘀血的诊断着重望诊。 凡病人舌邊現青筋,或舌面隱隱有青紋,唇色微呈青紫,兩目黯黑,即斷為瘀血。

二、桂枝汤在外感风寒初起用之,内伤气血不和亦用之。 妊娠用之,產後亦用之。 妊娠用之,产后亦用之。 並認為太陽初期,惟桂、麻二方為主,桂 并认为太阳初期,惟桂、麻二方为主,桂

枝湯可以無麻黃,麻黃湯不能無桂枝,因其能解肌和營衛也。 枝汤可以无麻黄,麻黄汤不能无桂枝,因其能解肌和营卫也。 故凡太陽病頭痛發熱惡風,不論有汗無汗,皆以桂枝湯為 故凡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不论有汗无汗,皆以桂枝汤为

主。 主。 如無汗脈緊者加麻黃;咳而微喘者加杏仁,或與厚樸同用。 如无汗脉紧者加麻黄;咳而微喘者加杏仁,或与厚朴同用。 桂枝証而見舌質微紅口乾者加花粉,或合梔子豉湯;邪 桂枝证而见舌质微红口干者加花粉,或合栀子豉汤;邪

欲傳少陽者加柴胡;嘔者加半夏;大便實腹滿者加大黃;惡寒有汗苔白者加附子;偏虛寒者加黨參、白朮。 欲传少阳者加柴胡;呕者加半夏;大便实腹满者加大黄;恶寒有汗苔白者加附子;偏虚寒者加党参、白术。 如上述的桂 如上述的桂

枝証,不論何病,均可用以加減施治。 枝证,不论何病,均可用以加减施治。 ↑

恽铁樵

一、 《内经》是纯粹的科学理论,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界气化关系,从整体观点解释病理的一种工具。 《內經》

所說的『天』是科學家研究的『天』,一部《內經》以四時為總骨幹。 所说的『天』是科学家研究的『天』,一部《内经》以四时为总骨干。

二、 《内经》的『形能』理论,认为察外形以知内变,从现象以求本质,是《内经》精微的理论。 內部的病理活動是『病 内部的病理活动是『病

能』;外面的臨床表現是『病形』。 能』;外面的临床表现是『病形』。 所以在診斷疾病時,不是依靠証候群的羅列,而是理解証候群的『形能』去認識 所以在诊断疾病时,不是依靠证候群的罗列,而是理解证候群的『形能』去认识

的,認為疾病時的一系列證候都是機體反應抗病的表現;因此,在治療上常常強調增進機體抗病的本能,主張『因勢利 的,认为疾病时的一系列证候都是机体反应抗病的表现;因此,在治疗上常常强调增进机体抗病的本能,主张『因势利

導』、『撥亂反正』等治則,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而提出的。 导』、『拨乱反正』等治则,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而提出的。

三、 對於疾病的認識,以為既有外因,必先有內因,兩者為緣,才能致病。 三、对于疾病的认识,以为既有外因,必先有内因,两者为缘,才能致病。

四、治温病的经验。 凡發熱,無論有汗無汗,不惡寒或惡寒時間甚短,見唇舌乾絳的,即為傷寒系之溫病;凡《傷寒論》中 凡发热,无论有汗无汗,不恶寒或恶寒时间甚短,见唇舌干绛的,即为伤寒系之温病;凡《伤寒论》中

用辛涼不參熱藥的方劑,都是治此種溫病。 用辛凉不参热药的方剂,都是治此种温病。 ↑

夏应堂

一、四物汤及逍遥散,均为妇科常用之方。 但婦科疾患肝陽旺者頗多,四物中之芎、歸,辛溫香竄,有助陽動火之弊,陰虛 阴虚木旺者宜慎用之。 木旺者宜慎用之。 以四物湯為理血之劑,非滋陰之法也。

二、对王孟英『五氣之感,皆從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之說,深為服膺,而尝为之续

一语曰:『百病之胃气为本。 』

因此治外感溫熱等病,以肺胃為主,解表每用前胡、桑葉、杏仁等,化濕每用藿香、三 仁之類,即養陰亦用沙蔘、石斛居多。



內傷雜病,以平肝理氣為常用之法,但養陰不過於滋膩,恐礙胃氣;

理气不过于香燥,恐伤胃液。 所以不論外感內傷,立方用藥,無不時時顧其胃氣。

三、在临床辨证方面,主要是分在气在血,不但外感热病如此,即内伤杂病,亦应如此。 认为四诊八纲的基础上来辨别气分 血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如气为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质,因此把肝气、肝阳等归入气分;阴津、汗液等列入血

分。

治法在温病方面每用宣肺开气,清热保津;在杂病方面则常用平肝理气,和营通络。 ↑



哈荔田

认为气在人体内沿着经络血脉运行不息,循环往复,若有一毫壅塞,则气机不畅,脏腑失和,气血不调,百病丛生,此即 《内经》〝百病生于气〞之意。 並認為氣實則多鬱,氣虛必兼滯,氣寒則多凝,氣熱則流急不順,因此針對証情之寒熱虛 因此针对证情之寒热虚實,在大法確立之前題下,每喜佐用适当之气分药,以调畅气机,运行气血,调和脏腑,如阴虚之用香椽、绿萼梅、合欢花 等,取其理氣而不傷陰;

血虚之用少量柴胡、荆芥等清芳流动之品,以舒发肝气;气虚之用陈皮、佛手、砂仁理脾和胃,取 其補而不滯。

它如降气之朴、枳、苏梗等,疏气之青皮、橘叶等,行气之乌药、木香、陈皮等,升气之柴胡、升麻、川芎等,以及香附醋炒以入肝,鹽炒以入腎,炒黑以止血等等,皆為臨床之所習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1-27 14:36 2楼
谢谢分享
⬅ 明空医话:漫谈初夏防病与治病 老茶馆 忍冬藤-金银花-忍冬藤——中医人生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