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郝守玉关于脾医学模式的问题

2011-05-18 16:02 楼主
中医学的藏象生理模型、藏府的病理模型、辨证疾病模型、温热病危重病人抢救模型,都是一个全息系统,该系统不但包括了生理与病理,它的程序还概括了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病性、病变、传变,是一个极其完整的辨证系统。在黑箱理论中,控制复杂系统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对系统输入输出的研究,推导系统的内部结构,为有效控制的目的建立与对象系统具有等价结构的模型。很有意思的是,中医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广泛地应用了这个方法,以藏象学说为系统中心论,建立了一个为控制人体的生理、病理模型。藏象系统中心论,所谓系统中心论,就是把人放到系统背景中研究其发病机制的思路。所谓把人放到系统背景中,就是如是地把人理解为一个系统,一方面,把人作为母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放到母系统的等级秩序关系中,客观地认识人与其母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人的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把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化系统,全面地认识其内在的各个组成要素,认识其内部结构和层次,认识不同层次之间、同一层次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由这多种多样的相互关系形成的“网络化”在人地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把中医学的有机性原理坚持和贯彻到病因病机学的研究和发展中,必须形成系统中心论。需要深入研究中医学与西医学在病因病机学上的差异。中医的病因学注重的是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来伤寒等,其中只有疫疠、外伤等与西医学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交叉或接近的地方;病机学注重的是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这与西医差异甚大,中医的病机理论与西医的病理学几乎格格不入。正不胜邪为病,阴阳失调为病,气机失常为病,这些病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东西不正常?失去的是什么?目前的一些研究试图从西医病理的角度把它归结为生理、生化的具体改变,特别是找到表征这种失调的特异性理化指标,却遇到了困难和尴尬的局面。困难的根源不在于所提的理化指标不正确,而是研究的基本思路不对头,是从实体中心论的思路来研究关系中心论的问题。要克服这种困难,必须调整研究思路,回到中医藏象系统中心论的思路上来,并进一步发展跟高级的系统中心论。中医藏象系统中心论,对于象变量和藏变量,先明确几个基本概念。《内经》所说“藏象”二字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它不同于该书上所说的“藏腑”?在《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句中,唐朝人王冰作了一个绝妙的注释:“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也就是说,“象”,是人体外在的征象,是征迹、症状、证,是人们可以通过四诊了解到的输出于人体黑箱之外的一批变量,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症状变量系统。而“藏”,顾名思义,是一个隐藏着的东西,它们在人体黑箱内部,是用似真不能直接取得数据的一批变量。藏变量反映了症状变量系统的规律性变化,反映了这个系统的内在联系,是象变量之间约束的体现。藏变量是运用推导联系法由象变量推导出来的,是人们从大量的医疗实践中采用不打开黑箱的方法引进的变量系统。中医并据此来探求人体黑箱的内部结构,建立了人体模型。必须指出,采用这种方法建立的人体构件模型和西医采用打开黑箱的方法研究的人体实质性构件有着根本的区别,决不能混为一谈。中医藏象系统中心论,脏腑是个子系统,中医脾的模型是属于子系统的一个模块。脾藏功能子系统,脾藏的研究显示,其功能与解剖学的脾器官相去甚远,并不是一个实质器官,而是与自主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密切相关,并与免疫、蛋白质代谢谢、内分泌等有一定关系,是包括了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并涉及自主神经、内分泌、免疫、血液、代谢谢、肌肉等多方面功能的综合功能单位。大量事实说明,脾与胃肠道内分泌功能、迷走神经功能有密切关系,“有人提出胃、肠、胰内分泌系统(简称G-E-P系统)加上迷走神经,来代表中医的脾的功能,病认为G-E-P系统是APUD系统外周分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下丘脑-垂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是APUD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G-E-P系统与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的关系,可能是中医脾肾关系的物质基础,两者共同参与调节和控制机体的动态平衡。有的学者已明确指出:“中医脾是人体内将食物潜在能量转化为人体可利用能量并将其提供给人体各部分的一个包括多器官系统的综合功能单位,像现代药代动力学中的“房室”一样,是一个现代系统论中的‘概念单元’,又不能从系统整体中分割开来研究,而只能在研究者的概念中把它当作一个‘单元’或‘统一体’来研究。现代医学的临床上的技术进步,在某些程度上,把脾脏功能已经变成半黑半白,其中黑的部分,用西医的机械论和还原论是无法打开的,从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着手,进入微观分析与分子生物学的领域,未来中医可能把人体的黑箱系统打开,使黑箱变成白箱,不是不可能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5-18 16:03 2楼
关于中医的脾模型是以功能为基础的模型,联系到两千年前,古人把尸体解剖中取得的一些关于内脏的知识,人们认为这五个灶就是心、脾、肺、肾、肝这五个器官。除了五藏外,从人体症状变量系统的其他约束中,中医还建立了六府、奇恒之府等模型。得出五藏六府等构件模型的同时,人们又发现,有许多事实是用单独地、孤立地存在着的五藏六府不能解释的。例如肺结核、虚劳病,久咳肺虚,有时会出现食少便溏等皮云不振的症状。在临床上,用健脾益气的药物来培土生金,采用归脾汤治疗,食欲增进了,不仅便溏字自止,而且久咳等肺藏系统和肺藏系统之间存在着某种信息通道,它们能相互影响,为反馈耦合。例如缺铁性的贫血,心脾两虚,中医认为,心主血,脾生血、统血,脾气充足则血有生机之源,心血充盈。脾胃气虚,运化失职,血的化源不足,会导致心血虚。如临床常见食欲不振的病人,会见到心悸、健忘、面色不华、脉微弱等心血不足的象变量变化。反之,若因思虑过度,心血损耗,血虚无以滋养于脾,会造成脾气不足。脾气不足不能生化血液,又会进一步加重心血不足,形成正反馈式的恶性循环,出现一系列心脾两虚的象变量证候。从控制的角度讲,如何中止这种正反馈,使两藏恢复健康平衡,如采用调一藏或调两藏的方法,中医也利用这些主制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为了进一步反映脾脏的生理病理变化,中医对每一藏每一府都引进了一批藏变量,从各种角度反映各藏府的状态,我们称之谓各藏系统的藏变量(藏象系统中心论来说,各藏府为子系统,脾藏是藏府子系统的一个模块)。如反映脾系统的病理变化的藏变量有脾气虚、脾胃虚寒、脾阳不振、中气不足、脾不统血、心脾两虚、脾肾阳虚、肺脾气虚、寒湿阻脾、脾胃湿热等等。每一藏系统内藏变量是互有影响的(各藏系统的自耦合),如脾气虚导致脾阳虚。各藏系统至今啊藏变量也是互有影响的,如上述脾气虚导致心血不足。藏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有规律的,五藏间的每一种主制关系都包含了一系列藏变量得相互作用。如下中医非解剖结构的生理、病理模型以图表示之:一、由六经辨证与五藏六府空间关系形成的空间结构模型由于藏和府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与内容非常多样,因此所形成的结构的性质和形式也是多样化的。藏府辨证是根据“藏象”学说的理论进行辨证。六经辨证程序与藏府辨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下图一:图(1)膀胱、小肠 胆、三焦 胃 大肠心包、 肝 心、肾太 阳——→少 阳—热化—→阳 明—火化—→厥 明——燥化—→少 阴肺↑ ↑ ↑ ↑ ↑ ↑(热化) │ │ └┄┄┄┄┄┆┈┈┈┈┈┈┄┘ ┊│ │ ┆ 脾肺┆ │ │湿化 ↓ ┆│ └——————→ 太阴 ┆│ │ ┆└┄┄┄┄┄┄┄┄┄┄┄┄┄│┄┄┄┄┄┄┄┄┄┄┄┄┄ ┄┘ │水化 ↓ └————————————→少阴 (寒化) 从横的层面来看:太阳病多与膀胱、小肠、肺有关,少阳病多与胆、三焦有关;阳明病多与胃、大肠有关;厥阴病多与肝、心包有关;少阴病多与心肾有关;从纵的层面来看:肺气不宜属太阳病;脾虚湿生属太阴病,肾虚水泛属少阴病。从纵横两方面来看,其交叉点在少阳“三焦”。“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五脏六腑的体液平衡系统,从横变化时阳化、热化、燥化而致津液不足;从竖变化时阴化、湿化、寒化、水化导致水湿有余。这一涨一落就体现出六经辨证程序和脏腑辨证之间的统一性。从以上模型的结构来看,其特点是由特定的空间特征,物质和能量稳定地聚集在特定的空间形式中,别的事物不能再来占据这一空间。这种结构的典型代表:自动态机器的自动化工艺流程。按这种观点,很自然地把人的结构理解为解剖形态,一提人的结构或组织结构,就是指人的解剖形态。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解剖形态这种实体性结构是真实的,但是,却不是唯一的,除了这种结构形式之外,还有多种非实体的、更为复杂的结构形式。
2011-05-18 16:05 3楼
二、八纲功能关系形成的功能与结构模型
由功能结构关系形成的功能性结构,例如我们下棋博弈对阵等。这类问题都集中于器质性病变与功能性病变、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上。结构性病变与功能性病变的关系问题,八纲辨证的功能与结构,以功能性病变为轴心的辨证论治体系,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注意中心放在人的功能性疾病上,各种“证”是对人的功能性的全面反映。由于人地功能异常可发生在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可发生在多个方面,每个方面的异常又可有多种不同的性质,每种性质的异常又可有不同的程度,因此,临床诊治必须具体分析,进行不同的辨证治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实及虚,由阳证转阴,由阴证转阳。如下以图示之:
(图-2)
表证———→半表半里———→里实热—→里热半虚——→里热阴虚
┆ │↑ ↑↑↑
┆ │└┄┄┄┄┄│┄┄┄┈┘┆
┆ │↓ ┆
┆ └————→主里寒虚 ┆
└┄┄┄┄┄┄┄┄┄┄┄┄┄┄┄┄┄┄┄┄┄┄┄┄┘
│ ↓
└——————————→里寒阳虚
上图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区分并不是单纯的、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归纳起来,八纲之间存在着“相兼”、“夹杂”、“转化”的关系。
“相兼”即指两个纲以上的症状同时出现,如外感热病初期,见有表证,还须进一步辨其兼寒或兼热,故可分为表寒证和表热证;久病多虚证,当进一步辨其属虚寒证或虚热证。相兼证的出现,不能平均看待,而是有主次和从属关系,如表寒、表热证都是以表证为主,寒或热从属于表证,治疗当以解表为主,分别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虚寒、虚热证都是以虚证为主,寒或热也从属于虚证,治疗时当以补虚为主,分别用补阳或滋阴的方法。至于表里相兼时,以何证为主,须看具体病情而定。
“夹杂”即指患者同时出现性质互相对立的两纲症状,如寒热夹杂、虚实夹杂、表里夹杂(习惯上叫表里同病)病。另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假象,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所以,在辨证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全面分析,去伪存真,抓住本质,以免造成误诊、误治,延误病情。
“转化”即指某一纲的症状向其对立的一方转化。表里之间、寒热之间、虚实之间、阴阳之间既是相互对立的,又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外感风寒见恶寒发热、头痛等表寒证,若因病情发展或治疗不当,则病邪可由表入里,病变性质可由寒转热,最后由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实证可因误治、失治等原因,致病程迁延,虽邪气渐去,而正气亦伤,逐渐转化为虚证,虚证可由于正气不足,不能布化,以致产生痰饮或水湿、气滞或血瘀等实邪,而出现种种实证。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辨证时必须随时审察病机的转变,及时诊断治疗,避免疾病向恶化方向发展,促进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八纲辨证运用时,首先辨别表里,确定病变的部位;然后辨别寒热、虚实、分清病变性质,了解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最后可以用阴阳加以总的概括。八纲辨证如同棋盘,阴阳两方好比黑方和红方,表里好比兵和卒,寒热好比车、马、炮,虚实好比士、相,亡阴、亡阳好比将、帅。如果把八纲变成一盘象棋,人与浪潮天梭计算机对垒,该计算机的运算为91.29 teraflops╱秒,象棋大师柳大华等人以9∶11告负,可见,中医的八纲辨证功能信息的容量有大。但是中医八纲辨证以八个模型中的板块,板块中的证与证之间,证与症之间,证与病之间等的关系,进行分工结构,组成了方剂的组方配伍的巨大信息库。因此,建立中医以脾为功能基础的生理、病理模型,中医必须先建立中医全息辨证中的核心模型,建立中医非解剖性藏府生理、病理模型,建立中医的八纲的生理、病理模型,中医的六气病因模型,十二经络子午流注时间结构模型,建立张仲景的伤寒六经辨证专家系统与李东垣的脾胃论的专家系统,建立中医与控制论的自繁殖系统和自组织系统,进行智力放大和观察放大,进入生物学领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对于人体黑箱中,脾的生理功能基础之谜,有百分之八九十可以解破。
今天有点累了,有空再与你讨论有关以脾的功能为基础的有关问题,讨论的焦点,是脾的功能-时间-空间-结构及生理基础与病理反应,制定治疗的攻防对阵方案。
2011-05-18 16:05 4楼
图由于格式方面的原因,一直弄不起来,见谅
⬅ 黄黛片配合化疗治白血病复发率低 老茶馆 掀起“西学中”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