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源性咳嗽

2011-05-14 15:02 楼主
7病案举例[

例1]何女,52岁.患者于2个月前以感冒发轫,继之干咳,每咳必由喉头干涩作痒而来,痰甚少.曾在感冒期服过很多止咳糖浆.检查:见咽峡潮红,小血管扩张.舌苔薄白,脉细.加茯苓汤主之."据此,翟氏诊该病例属水饮所致,饮停于胃,胃气失于和降,故卒呕趾痰沫清水.水饮内停,清阳不升,浊阴不辟,故头眩心悸,甚则昏厥.《内经》云:"胃为气逆为哕","病深者其声哕".病者连哕不断,乃胃气衰弱,病情深重之象也.翟氏治以小半夏加茯苓汤温中涤饮,和霜降逆.方中半夏,干姜化饮降逆,茯苓淡渗利水,饮祛则诸症自愈.而前医不识,迭进重镇降逆之品,是徒伤胃气也.方中半夏,茯苓量大力专,重在祛饮.然药剂峻烈,攻邪固速,亦易伤正,所以翟氏同时亦十分注意顾护胃气,药物中病即减量,并佐人参大补元气,更予粥浆自养,俾邪祛而正安.足见翟氏运用经方有胆有识,有攻有守,堪称后学之楷模.(总102)江苏中医中医药治疗慢性风心心衰126例临床体会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210029)壅予堕冀虎.[提要]风心心衰治用温阳益气,活血利水法,临床观察126例,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5.24%.其中①心脏本身原因造成的难治性心衰;②用西药发生毒副反应者,③合并肝,肾功能损害者,④心室率缓慢或具有传导阻滞者;⑤老年患者;以本法治疗,疗效占优势.慢性风湿性瓣膜病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风心心衰)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中老年风心心衰患者比例上升,单纯西药,尤其是洋地黄制剂以及利尿剂的应用,已不能完全适应,且易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故中医药治疗风心心衰渐渐受到重视,并具有一定的优势.现结合126例临床总结谈谈我们的体会.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该组患者126例中,男57例,女69例.年龄分布:35岁以内28例,36---,44岁29例,45---,59岁55例,60岁以上14例.最小2岁,最大73岁.45岁以上共有69例,占54.76%.确诊风心瓣膜病史年限:&;5年4例,5~9年5例,1~14年23例,15---'19年15例,20---,24年39例,25---,29年13例,30年以上13例,不详14例.瓣膜病变情况:单纯二狭35例,二狭并二闭32例,二狭二闭伴主闭及/或主狭37例,其他组合共22例,涉及到二狭的共11例.明确有心衰的病史年限:5年以内43例,≥5&;10年28例,≥1&;15年16例,≥15&;20年8例,2年以上共11例,最短半年,最长达3年,不详2例.入院时心功能状况:心功能二级4例,三级49例,四级37例.均具有全心衰临床表现,但以右心衰为主的占多数.伴有房颤的88例,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各1例,房性早搏5例,室性早搏2例,ⅱ.~2例,予激症候群1例.入院时或治疗过程中出现洋地黄中毒7例.合并呼吸道感染16例,各种栓塞8例,风湿性大动脉炎1例,2例,其他13例,有风湿活动者6例.1.2舌苔脉象及辨证情况舌苔:薄少22例,薄白苔56例,白腻苔33例,黄苔13例.干老诊后认为:浮邪外感,不宣而遏,加之补敛之剂乱投,致伏邪重重困束手太阴肺经,只有网开一面,疏而散之.处方:麻黄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桔梗,天竺黄各6克,象贝母,苏叶子各1克,薄荷5克.7剂.药后咽喉作痒干咳已止,咽干燥亦已减轻.检查:咽峡怙膜正常.续予养阴润燥之剂善后而愈
.[例2]成,男,63岁.咽喉作痒干咳2年,一痒即咳,痰少色白能咯.近半年晨起第一口痰必夹血丝,每值喉痒之际,喝开水或冷饮可以控制,疲劳后其喉痒作咳增剧.检查:咽峡充血,后壁污红.舌苔薄白,舌尖红,脉细弦.干老说:"顽咳2年,俱由喉头奇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喉源性咳嗽 老茶馆 1968年蒲辅周先生访谈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