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名老中医集萃五十三:杏林奇秀黄调钧

2011-05-13 11:07 楼主
黄调钧,1940年5月出生,历任抚州市中医院副院长、院长,主任中医师,江西中医学院兼职教授。从事中医工作40余年,精于内妇儿科,兼通各门。他曾数次获地、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名中医,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主编了《李元馨医案选》、《赣东名医李元馨专辑》,在医学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地市科技进步奖八项。
黄调钧的人生经历是比较坎坷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家庭生活困难。黄调钧在外祖父的支持和母亲的鼓励下,完成了高中学业,考取了江西交通学院机械与汽车专业,读了两年大学后,正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精简机构和编制,江西交通学院停办。1962年,抚州市委、市政府为了继承著名老中医李元馨的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决定招收一批中医高级学徒,黄调钧被选中,从此踏上了漫漫的从医路。1962年12月,黄调钧与其他4名学徒一道,跟随他的外公——赣东名医李元馨开始了5年学医生涯。1967年,他学徒结业出师,具备独立行医资格。外祖父李元馨70岁还在坐诊看病,黄调钧每天接他上下班,负责抄处方,他把这当成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时他调到市中医院,却碰上下放,到了卫东公社医院,离开了外祖父,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公社医院需要懂中西医、一专多能,黄调钧在艰苦环境下,自己买了些专业医学书籍来读,并一边学习针灸。1971年,黄调钧重回到市中医院工作,通过自学和外祖父带教,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运用,至1975年间,来找黄调钧看病的人渐渐增多起来。1977年后,中午看病就不能按时下班要拖班了,还经常出诊,给一些老干部及领导看病。

“人生经历的挫折与坎坷,反过来给了我强有力的动力。”黄调钧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国家对中医的重视、人生的坎坷、个人自我的努力以及外祖父的榜样作用。外祖父李元馨经常白天看病、晚上挑灯夜读通宵达旦,他刻苦奋斗、忘我工作的精神和良好的医德医风,都深深影响着黄调钧,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一想到外祖父就充满了精神力量。在学医的过程中,黄调钧坚信事在人为,只要个人刻苦钻研,就没有达不到的目的,虽然他从来没去过任何院校学习进修过。但他硬是从中医学概要开始,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研读了大量的中西医书籍,虽然古医书文字晦涩难懂,但他仍一遍遍苦读,凭借着对中医事业的热爱、个人的执著和坚定的信念,他坚持了下来。除了苦读,他还善于带着问题去思考,他常常晚上去查病历存档,查看患者的病情有没有疗效,问题出在哪里?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零碎时间来学习,文革时期常常开会,他都不会忘记带本专业书抽空看一看,晚上更是绝好的读书时间。中医学的基础及好的方剂和药效,他都是利用平日的小块时间日积月累起来的,直到现在,很多方剂他都烂熟于胸,不假思索就能随时调用。

“作为医生得到病人认可是最大的宽慰,也更加坚定我对中医的信心和热爱。”黄调钧如是说。熟悉黄调钧的人都能讲出几个小故事:一位青年妇女产后十多天高烧不退,经他治疗一剂药减热,一剂药热退。一小孩高烧7天7夜,吃西药打针都不见效,服用他开的一剂中药就汗出热退了。进贤县一退休女教师樊某颈部长一淋巴结肿块,经省市医院诊断为恶性肿瘤,病人很悲观,家人甚至准备后事了,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找黄调钧,服用他开的中药后,肿块一月后全消,恢复了健康。此类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每治愈一个患者,黄调钧心中都感到由衷的高兴。他恪守着一个医生的本职,多年来兢兢业业坚守在岗位上,以其精湛的医术,在为无数病患解除病症疾苦时,攻克了不少疑难杂症,不但赢得了同行的赞叹和钦佩,在广大群众中也声名远播。他的诊室总是挤得满满的,一天七八十号病人,甚至上百号病人。时间不够,只得推迟下班,别人来上下午班时他常常还在继续上午的工作,午饭都没空吃。“中医又叫仁术,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他们忍受着病痛排队等上半天,就是希望解决痛苦,同时也是对医生的依赖。作为医生就要认真负责尽力不让患者失望。”黄调钧常年都养成了拖班的习惯,即使是在担任院长的17年中,身负繁重的行政事务,他也尽量紧凑安排时间,上午为患者坐诊看病。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也影响到自己的身体,使得他在给病人看病时,出现过头晕眼花、恶心想吐等症状,尽管如此,他只是在输液床上躺上片刻,喝上一杯糖水又回到门诊室继续工作。尽管压力很大,但对中医的无比热爱和为病患解除疾苦的信念让他觉得苦中有乐。

如今,退休后的黄调钧,被市中医院返聘为坐诊专家,仍保持着每天拖班的习惯,继续奉献着光和热,并计划着手将一生的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编撰成书。他写的一首缀有中药名的小诗《百鸟欢歌》寄托着对中医事业发展的喜悦,正是他心情的写照:春风春雨润竹芽,老干新枝共迸发,雪莲苦参兼五味,兰膏明烛照欢花。当归熟地留行子,夏草冬花看绿麻。国老牵牛千岁健,杏林百鸟唱朝霞。
转自:http://www.zgfznews.com/fznews/gdzz/2009/11/4/397985.shtml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赵绍琴论“火热可清,火郁当发” 老茶馆 江西名老中医集萃五十四:见了江公铁,死了都抵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