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脊疗法与伤筋推拿

2011-05-10 23:54 楼主
台湾医学博士苟亚博教授所说的整脊医师的四句口诀:“整骨不整肌,根本不懂医;整肌不整椎,病痛一大堆。”整脊疗法与伤筋推拿密不可分!



整脊疗法 :是一门新兴的绿色医学——无药疗法整脊术,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迅速崛起,这是一门从脊柱力学角度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科学,它是与内、外、神经、内分泌、妇、儿、五官科等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这门学科是在祖国中医经络学,骨伤科学,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脊柱与疾病相关”理论,“软组织外科学”、“脊柱病因治疗学”以及整脊矫正手法治疗等理论上产生的。
整脊医学认为,脊柱骨矢状面上正常的生理弯曲以及水平面上正常的垂直状态,是提供植物神经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多数慢性病患者,都显示有脊柱骨解剖位置紊乱或脊柱排列的异常,从神经、解剖、运动、生理的种种现象显示,治疗运动障碍或慢性病,都应先从脊柱骨入手……。这些观点,在美、加、日、意、法、英等医疗先进的国家中是主流。
整脊医学是根据生物力学的角度,应用特殊的手法,并结合针刺、温灸、刮痧、刺血、拔罐、小针刀、点穴按摩以及理疗等手段,对颈、胸、腰椎和骨盆的骨关节,椎间盘以及脊柱相关软组织的劳损,紧张僵硬或退化性改变进行调整,以恢复脊柱内的生物力学平衡关系;解除脊柱周围软组织(肌肉、韧带、筋膜、神经、血管等)急慢性损伤的病理改变,来达到调节其外在生物力学平衡和气血、阴阳平衡。以此来治疗脊柱错位,脊柱周围软组织以及新继发的脊柱相关疾病的方法。达到“调节平衡脊柱,治疗病因根本”的目的。正如台湾医学爵士苟亚博教授所说:“整骨不整肌,根本不懂医;整肌不整椎,病痛一大堆。”“今日之医师应先着眼于疾病的肌肉异常和关节异常为消除疼痛的不二法门。”
整脊医术的着重点是打破原来运用单一施治的局限性,发挥了综合施术的直接性、特异性、整体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多样性的治疗方法。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整脊医术。
整脊医学的建立,为多种疾病的发病补充了新的病因学说,提供了新的诊断和治疗途径,在某些疾病长期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无效时,不妨换个角度从脊柱方面去思考分析并着手治疗,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整脊疗法的治疗特点


整脊疗法以脊椎解剖学、生物力学、X线影像学为基础,有一整套规范、科学的整复手法。它强调人体内部各器官、组织的相互关系,寻求一种维护和修复自然生理平衡的方法,达到消除人体疾患,恢复健康的目的。整脊疗法是一门传统的自然疗法与现代医学科学相结合的学科。整脊疗法具有的特点:
一,平衡观。人体健康是人体对内、外环境适应的复杂过程,体内各器官、系统之间保持着动态变化的相对平衡。整脊治疗对病变脊椎作出准确诊断,然后精确把脊椎移位,调整脊柱骨骼肌肉系统,使脊柱恢复相对稳定,重新构建脊柱的力学平衡。
二,整体观。任何脊椎的不正常移位所造成的消极作用将对骨骼肌肉系统、神经系统以及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带来整体上的连锁反应。整脊疗法治疗,不仅使患者消除或缓解了椎体位移及有关症状,而且对椎体位移而引起的其他系统疾病或症状也常常会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
三,是慎密的X线影像学检查。基于整脊疗法的独到理论体系,就诊的患者无论是颈椎、腰椎或胸椎的疾患都必须有椎体正、侧位X线片;整脊疗法在观察整个脊柱力学改变的同时,精确测量病变脊椎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并精确复位。
四,复位手法。整脊疗法立足于解剖学、X线学及生物动力学等现代科学,并结合传统中医推拿按摩理论。复位手法基于X线影像学等科学诊断,通过一个瞬间特定手法使脊椎移位,解除对神经的影响,使机体恢复健康的平衡状态。
五, 整脊疗法针对性强、无痛苦、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治疗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整脊疗法独到的诊疗特点及良好的治疗效果获得人们的青睐,其独特的诊疗特点显示出愈来愈强大的生命力。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5-10 23:56 2楼
伤筋推拿

凡是人体各部位的关节,筋肉受到外来暴力撞击,强力扭转,牵拉,压迫或不甚跌扑闪搓或体虚,劳累过度或持续活动,经久积劳等因素而引起的损伤,而无骨折或皮肤破损均称为伤筋.

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动)

肢体各部位伤筋后,其受损部位组织液渗出或毛细血管破裂流注于四肢关节或筋络肌腠,是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1:"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2:主动和被动活动,达到动则通.

(推拿疗法可活血化瘀,消除血管痉挛,增进血液循环,是淤血消散,肿胀减轻,疼痛缓解.)

二):舒筋活络,解除痉挛(松)

伤筋后局部经络受阻,气血不通而致疼痛,痉挛,麻木不仁.推拿即可解除疼痛病灶,有可是肌肉痉挛得以缓解,同时紧张肌肉得以松弛,疼痛也就明显减轻,两者互为因果.

三):理筋整复,松解粘连(顺)

损伤后出现筋出槽,骨缝错位,日久失治,产生关节和筋的粘连,肢体出现活动不利."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其筋纵而运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和缝者,不宜用正骨手法,而惟宜推拿以通筋络气血也".

推拿手法可是损伤之筋和关节理顺归位,筋络顺接,各守其位,关节粘连得意解除狭窄组织得意疏通,从而是筋络和关节恢复正常关系.
2011-05-10 23:59 3楼
长杠杆和短杠杆
长杠杆和短杠杆,是指引起脊柱病变节段产生整复运动所施加的手法力距长短。许多传统的脊柱手法往往需要通过一个较长的力距来产生整复动力,如整复颈椎时在头颅发力,在整复胸腰椎时在肩部和骨盆处发力,称之为长杠杆手法。如手法直接在病变节段的棘突、横突上发力,则力矩相对较短,称之为短杠杆手法。
什么叫脊柱调整?
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推拿者利用短杠杆(通常是棘突或横突),以一快速、强力的推扳手法,直接作用于关节的特殊推拿手法。
2011-05-11 00:00 4楼
微调与整复的区别


错位和整复理论是目前在脊柱推拿领域中的主导理论,以手法整复关节和筋膜软组织解剖位置异常是已被长期临床实践证实了的有效方式。故无论是我国的正骨推拿还是国外的按脊疗法、矫形内科,都把整复脊柱活动节段的错位作为治疗脊柱源性疾病的关键方法。随着整复理论被国内外从事非手术治疗脊柱源性疾病的医务工作者的广泛接受,隐藏在这一理论内部的非理性成分逐渐暴露出来,并在临床工作中造成了频频发生了医源性事故。沈国权教授从脊柱手法安全性的角度,对“整复”理论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达到了以下的认识。
①节段解剖位置异常或“错位”并非完全是一种病理现象,多数椎骨错位的本质是一种对脊柱运动和脊柱退行性变化的适应现象,仅少数“错位”才因压迫或牵拉周围软组织而成为病理现象。

②对于因脊柱退变、节段稳定性下降引起的“错位”,即使应用手法整复,其整复位置也是难以保持的,即“错位”的解剖整复在临床时间上是难以真正实现的。

③临床实践证实,只要手法操作得当,即使没用达到解剖整复,也会在瞬间出现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明显缓解,节段解剖复位并非治疗的必要。

④由于达到节段整复必须要使脊柱产生超生理范围的被动运动,就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性。

⑤以“调整”理论代替“整复”理论,即以最小的节段被动运动幅度来达到为神经、血管组织是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内环境作为手法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2011-05-11 00:00 5楼
从脊柱手法操作方法学层次上,考查脊柱手法的作用过程。当手法引起脊柱被动运动时,不仅使组成活动节段的椎间盘和后关节产生空间位移和内应力变化,同样可使脊髓、神经根及邻近的血管产生空间位移和内应力变化。因而,无论采用哪些被动运动方式,其运动幅度越大,就越可能因骨结构空间位移及应力增加过大而造成神经、血管及其它组织的损伤。考虑到脊柱手法往往是在具有椎间盘退变、椎间隙狭窄、椎骨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多种病理改变的患者身上进行操作,这些患者脊柱运动的安全空间要远小于健康者的正常值,即使在进行生理性的脊柱运动中,也有出现神经、血管受压的现象如脊柱体位性神经痛、头颈位置性眩晕的可能。要降低手法操作的风险性,必须减小脊柱的被动运动幅度,降低手法操作的力量。对同一个操作对象而言,手法所引起的被动运动幅度越小,手法力量越轻,则脊柱及其附属结构的空间位移量和内应力增高越小,则越不可能引起医疗性损伤,手法的安全性越高。

当然,上述理想化的脊柱手法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或者只能是一种长期努力的目标。要使脊柱活动节段出现整复运动,必然要克服各种阻力,必须使其活动幅度超过生理限制位,需要一定强度的手法动力。临床上为何有些医生能以相对轻巧的力量完成脊柱整复,而多数医生却只能用蛮力来实现脊柱整复呢?沈国权教授认为其原因就在于能否降低手法操作过程中的阻力。樊老认为,手法是一种灵感,必须见机而作,因势利导。但如果此类灵感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其为广大临床医生所用,不能不说是暴胗天物。为了从理论上探讨整骨手法此类“灵感”的规律性,更重要地是为解决“以巧代力”实现的思路和方法学问题,沈国权教授在新编的《推拿手法学》中提出了关节运动手法的阻力理论。

关节复位阻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关节囊、韧带的弹性张力、关节面的摩擦阻力和肌肉的张力。关节被动运动阻力诸因素中

①关节面摩擦阻力是由关节软骨磨擦系数和关节面压力所决定的,即F= μN。由于同一个体的同一关节在特定时间内的磨擦系数却是一常数,故磨擦阻力主要由变量关节面载荷N的大小所决定。影响关节面载荷大小的因素有体位、跨关节胶元组织的弹性张力和跨关节肌肉的收缩力。

②关节囊和韧带的弹性张力是被动力,在手法复位过程中将手法动力从施力处传递至目标作用节段,从而带动关节面相互滑动,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是手法整复过程中的必要应力传递环节。并将牵拉应力传递至目标作用节段后关节面,拉开椎间隙和关节间隙,降低关节面负荷,减小关节摩擦阻力。

③ 肌张力是是其中最活跃的变化因素,肌肉紧张增加关节面载荷,甚至引起脊柱后关节面交锁,从而对关节复位造成困难,并直接对抗手法的操作,影响手法的顺利操作。

因而要降低脊柱手法复位阻力,可采用以下途径:

①降低肌肉紧张度

②适当分离关节面

③适当紧张韧带、关节囊等胶元组织

④正确的运动和施力方向
2011-05-11 00:01 6楼
脊柱长杠杆手法的方法学缺陷

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手法,可把正骨手法操作时将手法力从力点传递到目标关节的骨、韧带连接视作最简单的机械—杠杆。早在古希腊时,医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就以《以杠杆力整复关节》为书名,介绍了脊柱手法。因而在手法分类方面,可根据正骨手法施力点与目标作用关节的距离远近而划分为长杠杆手法和短杠杆手法两大类。根据这一分类标准,目前国内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脊柱手法如颈椎旋转扳法、腰椎斜扳法为长杠杆手法,而脊柱按压复位法则归属于短杠杆手法。




脊柱长杠杆手法由于施力位置与手法目标作用节段之间有着较长的力距,可通过杠杆的机械力放大作用,在较省力的条件下完成手法的操作。然而,有一利则有一弊,长杠杆手法操作时,手法力要通过多个链节的应力传递才能作用于目标节段,从而完成复位移动。如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来整复颈椎错位时,来自颅骨的旋转扭力,首先使寰枕关节克服摩擦阻力转动,引起寰枕韧带紧张;紧张的寰枕韧带进一步带动寰枢关节克服摩擦阻力而旋转,使得寰枢关节的关节囊、韧带依次紧张;带动颈2、3节段发生旋转……这样,扭力通过骨关节—韧带链节的逐次传递,到达下颈椎的目标作用节段。由于长杠杆脊柱手法需要多应力传递链节实现关节整复,这些应力传递链节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解剖和病理上的差异,对于传递链节的调整和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临床上常有难以准确定位于目标作用节段的事例发生。特别是在患者肌肉痉挛难以解除,错位节段处于保护性交锁状态下,更是如此。

其次,由于胶元组织的粘弹体特性和不可避免的关节被动运动存在,每一链节在应力传递过程中均有能量损耗,这样就形成了手法应力在各链节的不均匀分布。来自颅骨的旋转扭力要不断消耗于每一节段运动,在不需要出现超生理运动的上颈椎各节段出现了很高的扭转应力,而在需要产生超生理运动的下位颈椎只有很小的扭转应力,不足以满足关节复位的需要。其结果或是扭力过轻而达不到整复目的,或是上颈椎扭力过大而出现的意外损伤。

再者,长杠杆脊柱手法操作中,整段脊柱的所有节段都处于被动运动中,而不能选择性地使脊柱的被动运动集中或限制于病变节段。如以颈椎旋转复位法来整复中、下颈段的错位,必须使颈椎整体旋转60°以上,才有实现整复的可能。而根据颈椎运动学和临床研究,如此大幅度的颈部旋转,已有在上颈椎造成一侧椎动脉扭曲、压迫的可能性。

而所谓短杠杆手法是指直接施力于病变节段的手法,通常以组成该节段上下两椎的棘突或横突为骨杠杆。与长杠杆手法相比,在手法的可控制性方面,较长杠杆手法更为准确。由于短杠杆手法直接在病变节段的棘突、横突或关节突上发力,只要操作者对人体骨性标志熟悉,就很容易准确地控制所要整复的节段位置。如施力于C5、C6对角位横突上的交叉按压微调手法只能使C5、6节段发生被动旋转,绝不会引起其它节段的旋转。其次,短杠杆手法避免了手法应力的多链接传递,应力最大的节段就是目标作用节段,使得非病变节段不需要承受额外的载荷,不会伤及无辜组织。再者,短杠杆手法的节段被动运动集中于或限制于目标作用节段及其邻近,因而脊柱的总体被动运动一般控制在5-15°之内,而这一运动幅度范围在患者日常自身的生理运动范围之内,基本可避免脊柱内外神经、血管组织的应力性损伤。即使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加手法调整,也可在保证手法安全性的基础上,取得理想的脊髓减压效果。
2011-05-11 00:01 7楼
预防措施

一、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在练拳前可先做几分钟慢跑及揉腰、压腿、踢腿等,然后再开始练拳,这样有助于机体各器官和系统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避免髌骨性损伤。
二、加强膝关节能力的锻炼,首要的是加强大腿股四头肌的锻炼,如登台阶法,准备活动后,进行登台阶练习,台阶高度30~40厘米,一上一下为一次,10次为一组,反复进行2~5组,每天练习1次。练习时身体正直,两臂自然下垂。
还有负重蹲起法,方法是身体负重杠铃进行蹲起练习,10次为一组,反复进行2~5次,每天练习1次。练习时躯干正直,充分发挥髋关节和膝关节协同克服重力的作用,不可直腿弯腰,否则影响练习效果,杠铃重量由轻至重,同时可以负重高位半蹲练习。也可做跑斜坡、蹦跳等。
三、训练应循序渐进,合理掌握运动量,对于初练太极拳者来讲,成套练习时膝部负荷过重,容易受损伤,最好应先练单式,然后再练组合,且不能一味地练难度较大的动作及把架式压得过低,否则会使局部负担过重而造成膝关节损伤。成套练习应在单式练习和组合练习之后,且有一定基础时再进行,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
四、遵循拳理、科学练习。练好太极拳首先要讲求拳理,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合乎规矩。练习太极拳讲究虚实的转换,这种虚与实对掌握身体的平衡、劲力的蓄发,特别是下盘腿部着力的松紧非常重要。如果练拳不明白腿部力量虚实的互换,那么两腿膝关节就得不到休息,打拳时两腿总处于紧绷状态,这样自然很累且有损膝关节。太极拳对膝部动作要求非常严格,如弓步、马步都不能超过同腿的脚尖,实脚的胫骨应相对垂直,不可使小腿倾斜过度,否则会发生膝关节疼痛。太极拳转身时不应转动实脚的脚尖,否则便是硬拧实脚,硬拧时间长了,会损害膝关节,应做到腰带手脚转。
五、选择适宜的锻炼场地,练习太极拳应选择在平整的草地或松软的黄土地及地毯上练习,避免在水泥地或石板地上练习,以免因发劲震脚时传递外力造成膝部损伤。
2011-05-11 00:02 8楼
什么是正常脊椎?首先,脊椎的正面应该是垂直无弯曲的、髋骨两侧对称、平衡,从侧面看,其顶部和腹部呈前弯状,胸部和骶骨呈后弯状,此为正常的生理弯曲。正常弯曲时的脊椎富有弹性。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伤害脊椎的情况。

脊椎错位与病症的关系图

颈椎1眩晕、偏头痛、失眠、嗜睡、头昏沉、颈性高血压、脑供血不足、摇头

颈椎2眩晕、头痛、失眠、嗜睡、眼干涩、斜视、耳鸣、心动过速、腮腺炎、过敏性鼻炎

颈椎3眩晕、头昏沉、偏头痛、颈肩综合征、神经痛、粉刺、痘疹、湿疹、牙痛、张口不能

颈椎4头昏、恶心、呃逆、双手麻木、肩周炎、落枕、鼻塞、牙痛

颈椎5胸痛、心跳过缓、恶心、呃逆、颈、肩、手掌胀痛、口臭、火气大

颈椎6血压波动、肩部疼痛、肩、拇食二指麻、扁桃体肿大、肩膀痛、上肢外侧麻痛

颈椎7气短胸闷、第四、五指麻痛、颈根、肩胛痛、咽喉痛、肩膀硬化、伤风上肢后侧内侧麻痛

胸椎1气短、气急、肘手痛、凉、早博、手软无力、上臂后侧麻痛

胸椎2气短胸痛、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肩膀硬化、上臂后侧麻痛

胸椎3 肺部、支气管症状、易患感冒

胸椎4胸背痛、胸闷、冠心病(心绞痛)、长叹气、

胸椎5 口苦、低血压、胃痉挛、癫痫

胸椎6 胃痛、消化不良、胃痉挛

胸椎7 胃溃疡症状、消化不良、胃下垂、口臭

胸椎8 免疫功能低下、肝胆病、糖尿病

胸椎9肾功能障碍、小便白浊、尿不畅、过敏证、身体手脚冰冷、癫痫

胸椎10肾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

胸椎11肾功能障碍、尿道病、皮肤病

胸椎12下腹疼凉、疲劳综合症、不孕症、风湿症、生殖器官表面痛痒

腰椎1 结肠功能失调、便秘、腹泻、腰痛、下腹痛

腰椎2 下腹痛、腰酸痛、性机能减退

腰椎3 膀胱、尿少、腰、膝内侧痛无力

腰椎4腰痛、坐骨神经痛、排尿困难、尿频或尿少、腿痛放射至腿肚外侧、痔疮

腰椎5腿血液循环不良、下肢无力怕寒冷、腰腿痛麻至腿肚后\外侧月经不调、

骶椎腰骶关节病变、足根痛麻凉感、膀胱病、前列腺炎

尾椎尾骨痛
2011-05-11 00:03 9楼
脊椎的快速定位方法
1、颈椎:

(1)方法:采坐姿实施,并令患者正坐。

(2)颈椎椎体位置判定:颈椎椎体判定以C2及C7较易判定,其余各颈椎椎体则以此两椎体来推定。

a.C2:由头骨以下,首先摸到的棘突:

b.C7:靠近双肩,较突出的棘突为C7及T1,但当头部摇动时,会跟着活动的是C7。

c.C1:此椎体由棘突无法摸到,但其横突位于枕骨下方、耳朵正后方位置。



2、胸椎:

(1)方法:采俯卧姿势实施,并令患者双手掌心朝上平放于身体两侧。

(2)胸椎椎体位置判定:胸椎椎体判定以T4、T7及T1较易判定,其余各胸椎体则以此三椎体来推定。

a.T1:如上所述,靠近双肩,较突出且不会随著头部转动的椎动即是T1

b.T4:在肩胛骨靠人体内侧较突出的正中点联机之椎体即是T4。

c.T7:在肩胛骨最下端的平行联机之椎体即是T7。

d.T10:以T4-T7之等倍距离,由T7向下延伸点的椎体即是T10。

e.T2,T3:由T1往下一、二椎体是(或由T4往上一、二椎体即为T3,T2)。

f.T5,T6:由T4往下一、二椎体(或由T7往上一、二椎体即为T6,T5)。

g.T8,T9:由T7往下一、二椎体即是。

h.T11,T12:由T10往下一、二椎体即是。



3、腰椎:

(1)方法如胸椎。

(2)腰椎椎体位,置判定:腰椎椎体判定发L4较易判定,其余各腰椎椎体则以此推定。

a.L4:与骨盆顶点的联机即为L4。

b.L3,L5:由L4往上及往下各一椎体,即为L3及L5。

C.L1,L2:由L3往上一、二椎体即是(或由T12往下一,二椎体即是)。
2011-05-11 00:03 10楼
颈椎微调手法


枕寰枢复合关节应用解剖
从解剖上看,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是分属于不同节段的两个运动单元,而从运动生理的角度分析,这两节段更象是同一生理性关节的不同组成。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同,共同参与头颈的功能活动。
1,关节连接
(1)寰枢关节。寰枢关节包括三个解剖性关节:其中中央部分是寰齿关节,两侧为寰枢后关节。
(2)寰枕关节。寰枕关节由寰椎侧块的上关节面和枕骨髁所组成,为一球窝关节。
2,韧带连接
(1)连接枢椎齿突和椎体的韧带 维持枕寰枢复合关节稳定性的最重要韧带结构都与枢椎齿突有关。
(2)连接寰椎前弓和枢椎椎体前面的韧带。
(3)连接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后关节突的韧带
3,血管于神经
寰椎横韧带的后面容纳脊髓,
寰椎后弓上面上关节突后下方有一沟,容纳椎动脉通过称椎动脉沟。
部分人群自上关节突后缘至后弓,有一骨桥斜架在椎动脉沟上方,呈环状,即为椎动脉沟环。
4,枕下肌,枕下三角枕下肌群为头上,下斜肌和头大,小直肌,为头部后伸和旋转的主要肌群;枕下三角由头上下斜肌,头大直肌和寰椎后弓围成。
二,运动生理和临床意义
1,枕寰枢复合关节的屈伸运动
(1)寰枕关节的屈伸运动
寰枢关节的屈伸运动
寰枢关节屈伸运动时,受到寰椎横韧带对齿突的约束作用影响。
临床意义
颈椎的后伸,引起寰枕后间隙的减小。由于寰枕后膜在结构上的特殊性,寰枕关节后伸可造成寰枕后膜对椎动脉产生切割挤压,引起椎动脉枕段压迫。
颈椎前屈时,寰椎相对枢椎齿突前移,对寰椎十字韧带产生强烈的推挤牵拉。若手法中用力不当或幅度过大,可能使寰椎十字韧带撕裂。
2,侧屈运动
侧屈运动只发生在寰枕关节,寰枕关节的侧屈运动幅度仅3度,其限制因素是对侧的寰枕关节侧副韧带及齿突顶韧带及翼状韧带。这些韧带迅速增高的张力使枕骨髁在远离齿突时即停止了向内滑动,并牵拉同侧枕骨髁向前滑动2-3毫米,出现向对侧的共轭运动。
临床意义 过度的侧屈移动可引起齿突顶韧带和翼状韧带的损伤,出现颅颈连接段的失稳。

3,枕寰枢复合关节的旋转运动
枕寰枢复合关节的旋转运动
枕寰枢复合关节的旋转运动主要发生在寰枢关节
枕寰枢复合关节的旋转运动可看作是寰枢节段旋转运动的延续
临床意义
寰枢关节旋转时,影响最大的重要结构是椎动脉。
第三到第七颈椎称下颈椎,具有颈椎骨的典型结构:椎体上面的中央凹陷而两侧及后方有嵴状突起称钩突;椎体下面的中央凹隆而两侧及后方凹陷成斜坡状,与下一椎体的钩突组成钩椎关节,具有限制节段侧向运动,保护臂丛神经免受过度牵拉和防止椎间盘组织突入椎间孔的作用。横突的根部有横突孔,容纳椎动脉;横突的末端分裂为前后两个结节,有时第七颈椎横突前结节和前支可变异肥大而成为颈肋。
关节和韧带
脊柱的后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两对关节突组成,起着控制节段运动的方向及幅度的作用,椎间关节还有一定的承载功能。关节突和椎体间的载荷分配因人的你年龄,生理状态,姿势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范围。颈椎后关节节关节面的排列有其特殊性,自前上方斜向后下方,且其与水平线的角度呈自上而下逐段增加的规律。
连接和稳定颈椎的韧带有三长三短,前后纵韧带分别附着于椎体的前后方,项韧带连接颈椎棘突和枕骨下缘,为三长;后关节囊及其韧带连接上下关节突,黄韧带连接上下椎板,棘间韧带连接上下棘突,是为三短。
【运动生理和临床意义】
前屈运动
颈椎椎体的上下面均呈弧形,其后关节面又自前上方向后下方倾斜,故颈椎活动节段进行屈伸运动,其上椎骨在下椎骨上面成前后滑移。颈椎前屈运动的限制因素是后纵韧带,后关节囊,棘间韧带,黄韧带及项韧带因拉伸而出现的张力增高。
颈椎前屈时,活动节段上一椎的下关节突在下一椎上关节突上向前上方滑移,后关节间隙有增大的趋势,有利于减少关节面活动的摩擦阻力。前屈对神经根的影响要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前屈时椎间孔上下径扩大,有利于神经根减压;其二,前屈时脊髓及神经根向头端移动,过度前屈又能使已受压迫的神经根张力增高。
前屈运动使髓核在椎间盘内向后滚动,盘内压增高,前屈过度易诱发颈椎间盘突出;前屈也有使黄韧带拉长变薄,有利于膜性椎管管径的增加有利变化。但对已存在颈椎向前滑脱的患者进行大幅度的前屈操作,有使颈椎滑脱增大的可能;对已存在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巨大骨赘的病人进行操作,则有造成或加重脊髓损伤的可能。
后伸运动
颈椎活动节段后伸的限制因素是前纵韧带迅速提高的张力和下一椎骨上关节突与上一椎骨横突的骨质碰撞。曾有报道:由于颈椎复位手法过于粗暴,造成第七颈椎上关节突骨折。据分析,可能是颈椎后伸运动过度所致。
颈椎的后伸运动使活动节段上椎骨的下关节突向后下方滑移,后关节间隙更加狭窄,增加了关节面相互运动的摩擦阻力,后伸运动使椎间孔的上下径减小,同时因后关节囊及黄韧带皱缩的关系,椎间孔前后径也相应减小后伸运动对髓核的影响与前屈运动相反,但椎间盘压力也呈增高趋势由于后纵韧带及黄韧带的皱缩,膜性椎管的前后径则趋向减小。
颈椎后伸时,其生理前凸加大,穿行于横突骨通道中的椎动脉行程也相应延伸,可能对椎动脉产生强烈的牵拉而塌陷;或虽不致直接造成椎动脉的机械压迫,但对椎动脉外周交感神经丛的强烈刺激可导致椎动脉分支的平滑肌痉挛而同样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对已存在颈椎向后滑脱的患者进行大幅度的后伸操作,有使颈椎滑脱增大的可能;对已存在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巨大骨赘的病人进行后伸操作,同样有造成或加重脊髓损伤的可能。
旋转运动
颈椎旋转运动主要发生在寰枢关节,其次是中颈段,越往低位,活动节段的旋转幅度越小。旋转运动的主要限制因素主要是诸韧带及关节囊的弹性张力,骨性障碍在旋转运动中的作用不明显。
活动节段的旋转可使棘突凸向对侧,并使旋转侧的横突向后凸起,而对侧的横突向颈前方凸起。以上棘突和横突的变化既可作为临床体检的依据,也可作为手法整复时候着力位置的选择。旋转运动时,活动节段上椎骨的下关节突向后向内移动,因而旋转侧椎间孔孔径扩大;但由于对侧下关节突向前向外移动,故对侧的椎间孔孔径相应减小。颈椎旋转性手法常用以调整椎间孔孔径,减少或消除神经根的压迫或刺激,即此机理。
颈椎旋转时,影响最大的重要结构是椎动脉除了寰枢椎骨质对椎动脉,颈内动脉的直接压迫外,还有三条病理环节可能在颈椎旋转造成急性脑缺血发作中起着作用。椎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周有丰富的交感神经丛分布,旋转运动引起的血管壁牵拉及受压,必然刺激交感神经纤维,导致动脉分支平滑肌的痉挛,同样可造成脑组织缺血,血管阻力的增大,又引起血流缓慢,容易在脑血管内部引发血栓形成,导致缺血性中风的发生。颈椎的急剧旋转及寰枢椎骨质对颈内动脉的挤压作用还可造成动脉内附壁血栓的脱落,经血流栓塞于脑内血管,是颈椎手法诱发缺血性中风的另一途径。
侧屈运动
除寰枢关节外,颈椎其他活动节段的侧屈运动与旋转运动紧密地连带在一起,没有单纯的侧屈运动,也不存在单纯的旋转运动。
侧屈运动可使对侧钩椎关节面互相分离,扩大对侧椎间孔,并使椎骨向对侧旋转(指棘突的旋转方向),而对同侧钩椎关节面,椎间孔的作用正好相反。侧屈运动同时使对侧颈神经根,椎动脉处于紧张,受牵拉的状态,过度侧屈容易对此两种组织产生伤害。
(二)颈椎旋转微调手法
1,坐位上颈椎旋转微调手法
〔姿势〕患者坐于凳上,颈部肌肉放松。医者站于其背后,以一侧拇指顶住患者错位颈椎骨对侧后凸的关节突内下侧(棘突偏歪侧的对侧),另一侧手掌托住患者下颌支及颞枕骨下缘。
〔动作〕医者托患者头颈部之手先将其向上提托,在对患者头颈施加纵向拔伸力量下引导患者头颈向患侧旋转10度左右,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再突然加大头颈旋转运动幅度3-5度,拇指同时向上,向外推冲关节突,即可整复。
〔临床应用〕适用于整复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旋转型错位及颈2.3节段旋转型错位。
2,侧卧位上颈椎十字交叉旋转微调手法
〔姿势〕患者侧卧于治疗床上,棘突偏凸侧朝上,颈部肌肉放松。医者站于其背后,以一侧拇指自上而下顶住患者错位颈椎偏凸之棘突,另一手拇指自后向前抵住上一椎之同侧下关节突,两拇指成十字形垂直交叉关节。
〔动作〕医者两拇指分别按压棘突向下,关节突向前移动,使错位节段被动旋转5度左右;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在突然加大拇指顶推力量,扩大节段旋转运动幅度3-5度,即可整复。
3,坐位下颈椎侧屈微调手法
【姿势】患者坐于凳上,颈部肌肉放松。医者站于其背后,同侧手拇指伸直,抵住错位椎骨偏凸之棘突;对侧手掌缘抵住患者颈部根部。
【动作】医者抵颈根部之手逐渐将患者颈部向对侧推挤并尽量向上提托片刻,使其侧屈至5-10度左右,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突然加大颈部侧屈幅度3-5度,同时拇指向中线推冲棘突,即可复位。
【临床应用】适用于整复颈5-6以下节段旋转错位。
2011-05-11 00:04 11楼
胸椎微调手法
一、应用解剖
与其它区域的椎骨相比,胸椎骨具有如下特点:关节突的关节面排列接近额状面,呈同心圆状排列,其旋转运动中心位于椎体的中央;横突向外后方倾斜,横突轴向与节段旋转中心恰好成垂直关系;
棘突细长,向后下方倾斜,相邻棘突相互成叠瓦状排列;椎体后外侧上下角各有四个卵圆形凹陷,为肋椎关节面,与肋骨小头组成肋椎关节;横突外端亦有一卵圆形凹陷,与肋骨结节组成肋横突关节。
1、屈伸运动
当胸椎活动节段前屈时,上位胸椎骨的下关节突在下位椎骨上关节突关节面上向下滑移,前屈的限制因素是棘间韧带、后纵韧带及后关节囊的弹性张力;
胸椎活动节段后伸时,上位胸椎的下关节突向下滑移,其限制因素是棘突的骨性碰撞和前纵韧带的弹性张力。
2、侧屈运动
胸椎活动节段进行侧屈运动时,上位胸椎的同侧下关节突向下滑移而对侧下关节突上移,同侧关节突间的骨性碰撞和对侧横突间韧带的张力是侧屈运动的限制因素。
3、旋转运动
胸椎两侧后关节面呈向心性同心弧排列,弧面的圆心位于椎体中心,旋转运动既是胸椎两侧后关节面之间的相对滑移。
胸椎旋转运动不仅受到短韧带张力的限制,还受到相应肋骨环弹性的影响,当中老年以后,肋骨有机成分减少,弹性降低,则胸椎活动节段的旋转运动的范围也要明显减少。
三、胸椎按压微调手法
俯卧位胸椎掌跟交叉按压棘突整复法
【姿势】患者俯卧,胸前垫以软枕,两上肢自然地分垂于治疗床之两侧,呼吸自然,医者立其侧,掌根豌豆骨按在错位胸椎健侧后凸之横突上(其定位在偏凸棘突上一椎棘突的对侧)。
【动作】医者先以成为沉稳的力将患者胸壁向下按压,压力随患者呼吸运动周期而增减,待其呼吸匀和后,在某以呼气末适时将后凸之横突向外下方冲压。
【适应对象】第10胸椎以上节段胸椎及肋椎关节错位。
⬅ 揭开中医整脊术的神秘面纱 老茶馆 一种颈椎滑脱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