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须文理通 医理通 哲理通

2009-05-14 17:29 楼主
跟师河南李振华——中医须文理通医理通哲理通□ 徐江雁 罗艳玲
李振华师徒授受是中医学非常重要的传承方式,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和重要地位。跟师临证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医德的熏陶、人文素质的彰显、人格的升华等诸多效应。本期编发几篇学生跟师的心得体会,每一位老师都是一座宝库,学生从那里挖掘出受益终身的精神食粮,拿来与大家共享。——编 者

“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是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代表,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这个伟大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笔者有幸跟随首批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李振华教授侍诊学习两年,亲聆教诲,耳濡目染,深深地被李老高尚的医德及高超的医术所打动,现将点滴跟师体会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共飨。
熟谙中医经典 传承岐黄之术
李老在过去60余年的治学、临床实践中,特别重视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和掌握,提出要做到勤、恒、精、博、悟,这是学好中医的基本功。如跟诊时李老常考我们脉学,手把手教我们脉诊,并熟练引用《濒湖脉诀》中的句子,让我们掌握把脉要领;又如随诊时曾遇一位仅下肢浮肿的患者,他当即问我们:此症与《金匮要略》中的哪句话相对应?治则是什么?即所谓“腰以上肿者,当发其汗;腰以下肿者,当利其小便。”李老说,其实现在的很多病看似复杂,其实只要抓住本质,都能用《金匮要略》里的经方去解决。通过跟师随诊,我们都深感医海之浩瀚与自己之渺小,不努力是不行的。
重视人文修养 积淀传统文化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医药学的理论汲取了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医必大儒”的说法。李老常说,学习中医必须要做到“三通”,即:文理通、医理通、哲理通。在临证时他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用整体的恒动观点综合分析局部疾病与整体的关系,新病与痼疾的关系;用阴阳学说的观点去理解中医的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他也时常告诫我们,学好中医,要有深厚的古文功底。李老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看病之余,提弦能拉,挥豪能书,他不仅二胡拉得好,而且在书法上尚有很高的造诣,在全国书法界亦颇有成就。李老作为“大医”所具有的这些人文修养,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感悟的。
施以仁心仁术 救苦芸芸众生
李老常讲“医乃仁术,而欲得仁术,必先仁心,故凡医门具格之师,皆是大具仁心者。苟非仁心充满,而欲上上之术,比犹缘木而求鱼,了不可得也。”李老一生悬壶济世,慈悲众生,他对待病人如亲人,不分贵贱,普天一等。他反对盲目乱开贵药,尽量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他常和我们说,以前因学院政务繁忙,没时间到门诊为群众看病,现在年老退休每周坚持两天上门诊,就是还群众这笔账来了,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踏踏实实为群众多看好几个病。面对从乡下远程来郑州求诊的农民,李老对他们更是认真负责,极尽周详,晚下班也要看完病人,他说农民们看病实在太不易了。总之,跟师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提升人格的过程。
勤于中焦脾胃临床研究
治以健脾舒肝和胃为法
李老多年潜心于脾胃学说和脾胃病证的治疗,提出“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胃阴虚治疗用药宜轻灵甘凉”等学术观点。他用自拟的香砂温中汤和沙参养胃汤对30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经卫生部验收鉴定,其有效率达98.7%,治愈率32%,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经对近20余年千余例患者的治疗随访观察,凡坚持服药者,未发现一例转为胃癌,突破了国外资料认为该病是“癌前病变”、“胃黏膜不可逆转修复”的记载和观点。在治疗脾胃疾病时,并非只从脾胃着眼,而应根据脏腑相关理论,注意从肝调治。因肝的疏泄条达,可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化、腐熟功能。无论情志伤肝、木郁乘土,或饮食损伤脾胃,还是脾胃久病虚弱、土壅木郁,均可导致肝脾失调或肝胃不和,脾胃肝三者相互影响。临床中各种慢性脾胃病证,其病理不可能仅在脾胃,常涉及于肝,故治疗脾胃病时必须辅以疏肝理气之品,常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治疗肝病时,亦必注意健脾和胃,根据病机重在肝、脾、胃之病理不同而随证施治。李老在治疗脾胃病时提出了“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九字治法。在两年的跟师随诊中,我们见证了大批经李老亲手治愈的脾胃病患者,他不愧为脾胃病的一代宗师,“萎胃之克星”。
善治疑难杂症 赢得广泛赞誉
除脾胃学说外,李老对疑难杂症也有自己独特的一些学术见解和疗效,在处方用药方面,李老非常重视药物的性味归经、药物的产地、炮制方法等,他常说,药物是我们医生手里的“武器”,用药如用兵,如药材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纵使医生的医术再高明,也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他从小就随作为当地名医的父亲学习炮制中药,在中药炮制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对脾胃病尤其注重舌诊,如病人舌体胖大、舌质淡、舌苔薄腻,为脾虚湿盛,多有下肢困重与浮肿,头昏头沉等症;如舌边尖红,多有心急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等等。在诊脉上,若舌体胖大、苔腻,诊得脾胃脉弦,系逆脉,为木郁乘土脾胃病久久不愈之证;脉弦细、舌质淡、舌体肥大,则多属脾虚肝郁日久、化热伤阴,常见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等。再通过闻诊和问诊,综合分析,对症用药,使得很多疑难杂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如对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李老在益气健脾止血的原则用药下,注重米醋(4两)的运用,每每不出6剂,即可达到止血目的。这与在处方中使用了较大量的米醋有关,米醋标本兼顾,与健脾益气诸药配伍,实为治疗出血的良药,这是李老独到的用药经验和体会。又如在治疗痹证方面,李老也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他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此病的关键在于‘杂’、‘合’二字”。患者关节疼痛,说明有寒邪滞留体内;如窜疼,表明有风邪存在;如患处有肿大症状,说明体内有湿,即是“浊痹”;如患处疼痛并伴发凉,则是寒湿证的表现。他同时指出:临床一气为病者少见,常以二气、三气合而为病。他自拟祛风宣痹汤(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临证时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加减化裁,其效灵验。
老一辈中医学家们丰富的临床经验、广博的知识、严谨的作风、高尚的医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跟随名老中医临证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宽阔了思路,升华了人格,感到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他们的精神与业绩,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些后学者们前进!









=================中国中医药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营卫失和可致“神不使” 老茶馆 这个平时用的处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