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疴:当代中医主要"发展观"流弊之批判6

2009-04-25 19:37 楼主
沉疴:当代中医主要"发展观"流弊之批判
八、宫廷养身秘方派与民间秘方派中医发展观:
宫廷养身秘方派与民间商业秘方派由来和客观存在
十五世纪中叶由于传统经方的局限性,明朝永乐帝朱棣爱妃先后夭折,皇帝迁怒于太医,滥杀无故(满门抄斩、诛连九族)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错杀三千”惨案,使太医这个职业由显贵而转入高风险,迫使太医们为了面对生存,不得已被迫进入医疗方法和技术的战略大转移,(据说是以囚犯为实验对象)出现了十六世纪至清末民初以宫廷太医为代表的养身加秘方派中医对传统经典流派中医的三大历史性变革:
1、由以治疗为主的传统经典中医方法向以养身调理预防为主的宫廷太医方法变革。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因为只有皇族少生病和不生病才能让太医少犯错、减少风险;只有强调养身的重要性,一旦皇族因不养而不治,那么太医自有推托之词。)
2、由“医者意也”“神明存乎其人”的专家艺术型方法向普及规范型的标准方案变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万一不效能够说得清、道得明。其通常是将纷繁复杂的临床症状按其病因、病机或五行简单归类成8至20种疾病类型,每型自有一对应成方、验方、秘方统治之,既可避免用毒、用错之嫌,又简单清楚规范便于操作,皇家也容易理解、少生误会。注:此法对于病因、病机明确的单一性疾病简单直接非常有效。当今还在美国流行的刘家宫廷十六秘方就是其典型代表。)
3、由霸道、凶狠的传统经方向平淡和顺的简单调理方过度,由中医传统经方、验方向皇家太医御制秘方成药过度。(一增加了用方、用药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减少了太医的用药风险;二巩固和保障了太医的重要地位。用现代话说,秘制成药保护了太医的知识产权,从而巩固了太医的显赫地位,否则以养为主的自疗行为和普及规范的标准治疗谁都可以胜任,还要你太医干什么?)
十六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的萌动,医药不分家、前店后工场的传统中医经营格局又为宫廷太医秘方流派向民间扩散铺平了道路,民间显赫的中医世家、中药字号纷纷效法,经过改良的各种中医秘方成药自在各大中药商号中涌现,久而久之自成一家的秘方成药潜移默化成了各大商号的金字招牌和经济支柱。因为历来中医就是“下工门庭若市,中工门可罗雀,上工抱头鼠窜。”“行医的不如卖药的。”虽然宫廷太医提倡的养身方法(上工方法)需要贵族经济和文化道德水准的支持,百姓中难以推行;但治疗的普及规范、用药的简单方便、秘方比较传统验方疗效的相对提高(下工方法),加上人为的秘方神秘效应和商业操作效应,却是百姓和商家都最愿意接受的、最能深入寻常百姓的、最赚钱的、最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行得通的家喻户晓方法。事实上近几百年来此法已实际上占领了中医半壁江山,足以影响和左右了近代乃至现代中医事业的发展,并直接影响和左右了广大老百姓心目中的中医形象,成为一个实际上存在的、不容轻视的学术大流派。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的中医正统教科书、中医各家学说对此甚少论及,似乎遗忘了中医发展长河中近在眼前的重要一环。此无疑将极大地影响当今中医事业发展决策体系的客观运作,故有必要在此分析探讨一番。
宫廷养身秘方派与民间商业秘方派得失评估

客观公正地评估宫廷养身秘方派中医对中医事业发展的好处有三:
1、将中医的一级概念融入传统养身之中,强调养重于治,“七分养、三分治”养是治的根本大前提,淡化中医,发展和深化了《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的治病思想和方法。
2、以中医二级概念为基本框架,直接构建中医三级概念的基本操作系统,并具有相应中药秘制成药配合使用,使常规中医治疗变得规范简易、清楚明白,(犹如使用计算机直接进入操作程序)省去了相当复杂的中医理论推延环节,让初涉或不懂中医理论者皆可按此操作,使中医的普及推广极大地上了一个台阶,并深入人心。
3、相对有效的秘制验方为传统中医世家、中医财团聚敛了巨大的财富,为中医、中药的后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专业秘制中药的炮制技术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一整套与之相配套的中药炮制技法代代相传。后世著名的胡庆余堂、同仁堂、雷允上、蔡同得……等老字号中药房皆是此辈产物。
4、因为巨大的商业利益,一个秘方成药虽然出处可能同样来自民间、来自经方、时方、验方,但却往往凝结着一个医生一辈子或一个中医世家几代人的心血,所以其常常较同类经方、时方、验方疗效更显著,而且变化适应面更广。顺便举个例子:年轻时跟过一个颇有名望的老中医抄方,60年代中期每天早上天刚亮就有人排队挂号,一个半天四五十号病人大部分用其一张验方,两个星期下来自然知其处方来源,温胆汤、五正气散加减。后我每逢适用者必频频用之,颇有疗效。但奇怪的是,有意按照正统温胆汤、五加减正气散用之却大都疗效不理想,用中成药霍香正气散代替同样效差,偶见广州王老吉的秘制中成药保济丸组方与此有些相似,代替之果然效胜霍香正气散多多。几次试验其它药物也皆有如此倾向,不得不承认传统秘方中成药常常较同类中成药具有更好的疗效和适应宽度。(只是相比较提高疗效,千万不要神化了!)后制定大辩证治疗方案,凡处方用药必向有成功概率报道的验方秘方靠拢,哪怕是重新创意也必须找到相关类似验案。‘不敢为天下先’已成不成文的规据准则。

如果不明宫廷养身秘方派中医本质是以一级概念融入传统养身,以某二级概念为潜在基本框架,直接用秘方成药进入三级概念的权宜方便法门,再加上利益的驱使,导致此法走样、变质就成为最常见的事情了:
1、不懂或根本不知中医的一级概念,自然就会忽视和轻视养身的重要性,不明二级概念对于三级概念的潜在规定学,就会片面神化夸大秘方成药的作用和疗效,从而将此“上工治未病”方法蜕变为天花乱坠、黄婆卖瓜的卖药方法。于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就成了社会现象,当今那些推销秘方中成药、保健品业绩超人的活跃角色大多此辈之徒,正是由于不明真正的中医原理反而心无挂碍、神化秘方振振有词。相反倘若真正懂得一点中医原理,明白中医一级二级概念对于三级方法的规定性,明白中药要取得疗效的前提条件尤胜于西药,那么就算想故意骗人还得先过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关。
有趣的是一出国门情况正好相反,西方国家强调告知、强调消费者的知情权,倘若你夸大疗效、不告知不良预后和副反应,那么你将随时有可能被人告上法庭吃不了兜着走;反之凡国家批准药物、方法必先告知众多的毒副作用、不良预后,其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倘若你不管不顾、不懂不知,那么后果自负,斩你没商量。因此当今许多西方患者宁愿选择非西医的另类疗法,用他们的话说:“至少还保留了上诉权。”
2、①简单归类的逻辑规定性‘分类必须统一标准’决定了秘方流派只能使用一个潜在的二级概念,不能按照正统中医要求同时兼顾多种辩证方法;
②各家各派仅凭自家有限的几个秘方成药对付一切,虽各有特色,但盲区、误区甚多;
③保密主要成分的秘方不利于医家的正确使用,常常会在用量、用药方向、用药配合等方面与医生本意发生歧义,甚至可能误陷用药配合禁区,故大多数有自己主张的医生往往不愿使用别家流派的秘方;
④除了祖师爷或正宗嫡传,大多数使用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本不会随机变化,何以贯彻中医‘临症察机,使药以和’‘有责求之,无责求之’原则,失去中医灵魂使用中药,就算秘方再好,疗效也必定大打折扣。
故秘方流派虽在某些病因病机明确的单一病征方面颇有疗效,但一旦遇上较为复杂错综的病征需要变化配合时,就往往捉襟见肘。(好比只会几招电脑操作的朋友,碰上真正的硬软件毛病自然无计可施。)俗话说:“病家怕病多,医家怕术少。”一个好的医生对于有效秘方的使用,必知其利弊、知其所以然,方能挪转腾移、变化求本以应对临床症状的千变万化。仅靠一家几个不甚了解的秘方孤军奋战,就算能取效于一时也终难以挽回全局。此几百年来大部分医家之共识,不可不知。
出路何在?本人提出“保留秘方,建立公共平台,以系统和谐为宗旨,交叉使用非处方中成药、秘方中成药”新途径。【另文详见】
3、容易迅速上手的简约中医方法普及推广造就了秘方巨大的商业利润,利益的诱惑导致民间各家各派争相效仿,各种简约可速成中医流派(包括保健品和保健方法)纷纷崛起,客观上也造就了社会上大量半拉子中医问世,此辈中医一不学《内经》,二不学《伤寒》,甚至连起码的中药学、方剂学都不懂,仅凭一些对号入座的中基内容、或阴阳八纲、或五行……直接进入三级概念对应症状使用秘方。虽然其中偶尔也不乏少数‘技精成艺近乎道’者,但绝大多数终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然不能体察开山鼻祖创此秘方之本意(没有道法心法秘);不知简约中医本是权宜方便法门;更不知中医一、二、三级概念的递进关系,中医理法方药本就一脉相承,‘七分养三分治’离开了七分养(蕴含一级概念)只讲功利的秘方治疗,严格意义讲是一种偏离中医一级概念的“伪中医”。
遗憾地是面上更多的人把此类中医当作中医的全部(不管是民间还是正规医疗部门都确有大量抄方医生存在)误以为中医本就如此,此类中医的荒唐、失误便是中医的荒唐、失误,否定中医者大多以此为例。
更可气的是,今天大量新时代开山鼻祖创秘方派时,为了弥补其理论上的断层,每每喜欢为其流派或秘方冠以‘大道、周易、太极、八卦、象数’等一级概念创造神秘效应,每每以此为入门招牌,可实际操作又全然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即便开山别祖真有那么一点意思,可速成的三脚猫境界又如何贯彻实行,中医一级概念本是中医文化、中华文化之根,现代前沿科学努力追寻的目标体系,又岂能是短期培训能够掌握的,何况此类秘方派本就是一二级概念断层学派。
可笑的是大量接触并使用此类一级概念其实并不能真正理解的秘方派徒子徒孙、粉丝们,由于根本上还没有进入真正的中医,浅陋的学识使他(她)们不懂得所谓‘大道至简’离开了‘道’简和俗没有什么区别,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中医的关键、掌握了中医的全部,以此便可横行天下,秘方的几个小小成功便可由此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此辈当年被清末民初三张之一张山雷(中国第一所中医专科学校创始人)批评为:狂、偏、陋。狂、以为执一技便可横行天下,偏、只会师门秘技,陋、不知天下之大,更不知有《内、难、伤寒、金匮》等经文实践……。实在有损于中医形象。
然而这却是当今社会在运作中医、支持中医、声援中医具有最大量社会基础的中医铁杆粉丝群体,(能真正明白中医的毕竟太少)离开了他们恐怕中医的形势更糟。难怪学术界有人认为:“十六世纪以前中华文化、中医文化有以道、易为代表的一大批一级概念为理论指导,通过“体之于身而知‘道’”,系统把握事物内在规律,使中国文化和科学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十六世纪以后此类概念和方法逐渐被实用主义的技术发展所替代,致使中国文化和科学反被西方超越而甩在他们身后,其中的答案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传统秘方派世家的真正秘法所在
其实所谓秘方,其秘有三:一是药(技)秘又称技法秘,指药物成分、剂量、配伍、炮制、技法等秘密。二是心法秘,指药物如何使用、有何禁忌、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等秘密。三是道法秘,指把握药物使用与全局(整体系统)关系、利害得失、预后(攻防转换)等秘密。前者是‘形’之秘,后者是‘神’之秘,前者是下工之秘,后者是上工之秘。‘粗守形,上守神。’
有位颇有太极拳造诣的友人告诉我:“初学太极拳学的是招式、架子,后学太极拳学的是身法和用力技巧,再学太极拳学的是以己为中心(把握全局)的攻防转换,同样招式、同等力量比的就是谁清楚明白,一个上等造诣者久而久之自会无招胜有招,神来之举信手拈来。”
中华文化本就类通,中医用方与此同理,秘方使用,道法秘、心法秘尤重于药技秘。道理对,没有秘方,任何偏方、时方、验方都可以成为秘方,反之道理不对,南辕北辙就是秘方再好又有何用!与学了几招太极拳架式不能说是得到真传一样,得到几个中药秘方又岂能算是得到秘传?真正的道法、心法秘乃是中医世家几代乃至几十代人的经验教训体会,焉能三言两语短期突击可得(此是武侠小说情节),必自幼庭训、广揽博识、临症积累方有所得。不说传男不传女,就算有意传授还得看尔慧根造化如何,这才是传统中医秘方派世家的真正秘法所在。
同理此三秘法连贯又保障了历代秘方派中医世家以医售药、以药养医经营模式的可持续性,中医世家才不至于沦为卖药世家。
秘方派中医发展观的艰难路途和面临尴尬。
如果说宫廷养身秘方派中医由宫廷向民间转移,养身的重要性被忽视(背离一级概念),从而丧失了大部分道法之秘,那么民间中医世家向寻常百姓普及推广的第二次转移(潜在二级概念被忽视)则使秘方派的心法秘进一步丧失。剩下的技法秘、药技秘历经多次劫难还剩多少可秘:
1、三十年代日本人强行征集各大世家中医秘方。
2、五十年代民间中医献方运动。(注:许多秘方一旦公开,失去道法、心法秘其有效价值顿减,五十年代有个民间秘方派名医马应龙,献出秘方300多个,至今只有一个马应龙痔疮膏还在生产。)
3、公私合营医药分离,秘方道法、心法、技法进一步脱节;药方的保密性也开始丧失有效控制。
4、文革期间‘一根针,一把草’偏方、草药大流行,秘方统一公开,基本不提道法、心法。
5、七八十年代,崇洋媚外、炫耀公开国宝,被老外骗去、偷去许多秘方、秘技。
6、九十年代以来,实行市场准入,不经批准的秘方成药一律作为假药论处;考核上岗排斥限制了道法、心法的生存与发展。
存疑两点:
1、日本实行取消秘方、市场准入、考核上岗……与其需要收集秘方生产汉药和一度禁止中医有关,我们全盘照搬又为那般?
2、西方各国大多实行西医西药分业经营,民族医学(包括中医药)合业经营;我们为什么正好相反?而且已经弊端凸现,还有人为此唱赞歌。
失去生存土壤,历经劫数,除了少数流亡海外的、以及台湾、新加坡等地的秘方派中医世家仍在顽强生存(并影响日益扩大)以外,国内仍然保留三秘法连贯的传统特色秘方派中医世家几乎丧失殆尽,还有多少凤毛麟角的传承不得而知。相反离开传统中医思维、失去以道法心法秘为主、失去三秘法连贯、全然西医思维用某特效药、某秘方专治某病的新生秘方派却尤如野草丛生、遍地开花,客观上中医秘方、秘法思想已沦为培育伪中医的温床,中医秘方派也正在沦为药物贩子。面对如此窘境,前辈中医痛心疾首,后辈管理者却莺歌燕舞,中医境界不同,认识差异大焉!
此时此刻我们的中医管理者、领导者自当重温当年毛泽东同志的警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传统秘方派中医复兴的新曙光
可喜的是,近年来北京刘逢军的大道八宝对此作出了有益尝试,其用区区八个简单秘方,首重养身、紧扣整体系统辩证,按五行分时辰立体交叉使用,创造了众多医疗奇迹。虽然其机械时辰用药方法也许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以方套方立体交叉的用药方法却更能兼顾整体系统体质,更能体现系统和谐中医之魂、中华文化之魂,故每每能收鹤立鸡群之效。(又一次证明道法心法尤重于技法秘方,当心其众多不明此理的粉丝有神化秘方之倾向。)此无疑为今后传统秘方派中医的复兴、中医秘方的使用乃至传统中成药、非处方中成药以及各种秘方新药的使用提供了一条新的可供借鉴的道路,开启了传统秘方派中医复兴的新曙光。

九、内省(祝由)、特异功能派发展观:

注:内省(祝由)、特异功能派(民间‘江湖’中医中常见的有争议流派)因为有争议,故不放在发展观中另文专论。可参见后文:中医象数0,‘道’的现代解释。

十、各种中医发展观的副产品-否定中医




主观上:如果说否定中医之逆流主观上是一些无知的鼓噪:
无知㈠不明什么是真正的中医和中医理论真谛;不知文化、科学的多元性乃需要多种不同的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构成多种文化体系、知识体系和科学体系,乃是人类文明的成熟表现。
无知㈡西医简单思维,(十九世纪的结构定位思想和二十世纪中叶的线性反馈早已不足以说明人体的复杂性)不知“真理过了半步便是谬误。”(列宁);“怀疑是科学的敲门砖,什么都不相信却是最大的迷信。”(马克思)。
无知㈢“因怀疑一切而敬畏精神缺乏,因仇视一切而爱心缺位,因敬畏和爱心亏欠导致自我膨胀的病态斗士,既是一种心理障碍,又是社会不安定因素,信仰、宗教是拯救其灵魂的一张良方。”(心理医生手札)……。
客观上:那么客观上诸多流弊、副产品却无疑为否定中医提供了大量素材和口舌:
最后援引当年祝味菊一个中医史上特立的思考者、实践者,面对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否定中医之逆流、中医业内不思进取、沉疴泛滥局面之感慨,作为本文之结束语。
“溯自欧风东渐,中医学说早已日渐动摇,几濒于破产,其所以能苟延残喘者,赖有残余之经验在也。纯有经验而无健全之学说为之联系,是犹失舵之舟无以御无情之风雨也。嗟乎!覆巢之下,理无完卵,吾人再不检讨自己、整理自己、说明自己,则尽其所长,终不为外界所了解;著作等身,终不为学者所公认。吾闻之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学说进步,日新月异,不有破坏,安来建设?彼文过饰非者,巧于藏拙,譬如讳疾终必自毙,此真自掘坟墓也。学术之保存,保存于学术之持有者,中医不能自我发挥,而欲求庇于显贵,苟合于世俗,以谋保存其不可必得之荣誉与利益,盖嘎嘎乎难矣。今吾以个人之见解,解说中医之内容,亦欲为中医求保存之道耳,不谅于同人,亦无悔焉!”
望此能有悬镜高挂、警示中医后来,为当前中医事业免韬覆辙,为中医发展何去何从,而警钟长鸣、发人深省!

《我看中医新世纪大论战》系列文章作者 马桢伟 2007、3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沉疴:当代中医主要"发展观"流弊之批判5 老茶馆 抢救中医的三大战略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