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的三重境界---歧轩医学轮训班第二期、第三期学员:董国明

2011-04-15 17:36 楼主
学医的三重境界
轮训班第二期、第三期学员:董国明

学医,特别是学习中医,鲜有坦途,都是上下求索多年才幡然领悟的。我们普通人固然没有成为大医的根器与机遇,但也应努力成为明医,就是明明白白看病的医生。
要怎样成为明医,甚至成为大医呢,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要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欲成明医,必要打开心量,扩充德行。这既是心理基础,也是前提条件,只有这样,在冥冥中,我们才会有机缘得到大平台,大舞台,来发挥、创造、开拓。故欲成明医,必要经过三个步骤:

第一步,看山是山,勤而行之。
初学阶段是打基础时期,习者应勤学苦练,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之精神。此时,因未入化境,常有障碍阻隔,需要习者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来面对困难。这时,涉猎不要过多,专一最好。
若遇困难,最好打开自己的心量,把固有的执著,僵化的观念先放空,才能更灵敏地接收外来的信息,故初学,宜放空心态。
打开心量因何重要?须知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者包容万物而不自执,人若虚心,可海纳百川,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圣贤先哲提示我们,如果总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心量狭小,身体周围的气机呈凝聚之态,其身外之光色泽一般灰暗,频率不高。从《岐轩医学》角度来看,凝聚收敛之态,气机易被阻塞,此阳化气,阴成形也。

第二步,看山非山,不进则退。
初学阶段过后,基础已经比较扎实,功底渐深,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所谓明师的锻造期,也就是成长期,此时,对于知识的认同开始发生变化,有了独到的见解,所谓见山非山也。
此时,因为有了一定的实力,心气易浮躁,从《岐轩医学》角度来观之,心气浮者,心态飘浮,游移不定。躁从燥,呈收敛之势,严肃有余,包容不足。对技不如己之人,严肃而苛求,对于其它学问,不肯包容,总之,易伤人而不自知。对于这时最需要的就是包容他人,开拓视野,兼收并蓄,吸收各家之长。
此时,最需要的还是把心态放开,以包容的姿态来面对我们所学的新知识,及周围的人,让浮躁的心态沉下来,保持心态平和,对人不再苛求,学会包容他人。

第三步,看山仍是山,以道莅之。
经过上面两步的历练,相信进入第三阶段时,习者会发现孜孜以求数载者,原来不过如此,也是很平易之事,对于医术不再东看看西看看,定力自然产生,可以用客观的心态来对待各种医术,一般习者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明医,甚至名医了。此时,心态上自我满足而过于平静,只关注自我或注重名利。取其象为弦,来去幅度小,心中已无波澜,从《岐轩医学》角度来看,是一种气机出入幅度变化特别小的状态,也非正常之态。
这时仍需要打开心量,放松心态,让出入的幅度变大,所谓出则救民于疾苦,入则修身于陋室。习者若能抛却名利牵绊,拯含灵出于疾苦,这样的心量是遍及四方宇宙的,有了这种心量的人,面对急难险症,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可获历代先贤祖师的帮助而成其事,故而此时会发现虽心中无术,但见病术即生,术生则疾除。
经过三重境界的习者,才是真正的中医,有望成为明医,甚者成为大医。
吾辈皆知大医者,皆不世而出,观历代大医的成长历程,就会发现,当有疾病肆虐之时,必有宅心仁厚者挺身而出以拯救含灵,救黎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而他们也在磨砺后终成大器,此再来人也。
总而言之,心量有多大,医术就有多高。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4-21 10:06 2楼
间言之:虚空理论--实践--证实的理论--实践--提纯的理论--踏实的工作。至少需要3个循环。
2011-07-10 15:14 3楼
认真学习,提高技艺,造福苍生。
2012-09-26 09:01 4楼
提高技艺,造福苍生。
2012-10-23 20:51 5楼
学习学习,努力学习
2012-11-23 22:05 6楼
【心量有多大,医术就有多高。】
赞成!
⬅ 庸医 老茶馆 《按摩经》 针灸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