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误治案

2009-04-19 22:51 12楼
三 胃癌案

曾治一老年男性患者,患胃痛十余年,来诊时手持数年前的胃镜报告单,诊断为胃溃疡。我凭脉具证,无非表里寒热虚实等常规手段,予应证汤剂治疗,数剂后痛减,遂改汤剂为散剂,疼痛又作,并自诉变天时加重。又予汤剂,疼痛又止,改为散剂又作,反复数次。一次适逢疼痛较重,我用“胃三针”行穴位注射,几分钟后自云疼痛大减,舒适异常。但后知亦只是一时缓解罢了。

改患后自行去某医院复查胃镜等,乃胃癌也,手术治疗,半年后死亡,其子来求诊时告知,我闻之唏嘘不已。

案:此案与前“脑瘤误诊案”颇有类似之处,教训亦有二:

1. 过期诊断不一定适合现在时。

2. 针刺等方法对癌性疼痛确有一定止痛作用。
2009-04-19 23:02 13楼
用药后有病理产物排出预后比较好。
2009-04-21 13:06 14楼
谢谢悬壶先生的指教。
2009-04-21 13:06 15楼
四笔管屎案(肠癌)
05年末治一老汉,腹痛泻,便细如笔管,便中无血、无粘液。我当时正在研习魏龙骥先生经验,其有“笔管屎案,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的记载,适逢此案,故信心满满,大力宽慰患者,谁知用后竟不见效,患者失望,转投他医,我也颇有困惑。
06年初,其家人来诊,顺便告知,在某院确诊为“肠癌”,至此我才恍然。
按:屎细,西医首先会考虑占位性病变,我也并非无此常识,但当时过分迷信名老中医经验,满心只想做个“纯中医”,潜意识里就拒绝用西医的思维,故而由此失误。
此案并无迷惑之处,只需患者做个肠道检查即可确诊,所以对我的触动远较上面几个误诊案为重,之后我陷入了长时间的反思:什么是纯中医?纯中医在今天的价值何在?
渐渐的,我有了一个逐渐清晰的认识:所谓中医、西医实在是个狭隘的观念。中医、西医都是为患者健康服务的,不过具体手段、方式不同而已。二者各有优劣之所在,医者必须摒弃门户之见,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取其长为我所用。早在孙思邈时,就能够有“拿来主义”的思想,近代的章次公先生更明确提出“双重诊断、一重治疗”的理念,朱良春先生更提炼成“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本案通过惨痛的教训验证了前人经验的宝贵
所谓“纯中医”,在院校学习时建立这种思维是必须的,否则就成了“舍本逐末”了。但到了临床之后,抱着狭隘的“纯中医”的思想而拒绝一切形式的现代诊察手段,到头了只能误人误己,最终影响中医的整体声誉。


附:中西医关系之我见
自清末西风东渐以来,我国医学史就翻开了前所未有的一页,一种医学模式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并一去不返。西医学后来居上,由次要至平衡再到占绝对统治地位,不过短短百年。这期间,中医界各路人士或排斥、、或同化、或融合,逐渐形成了三种不同形态的中医,现就这三种不同模式的中医逐一分析并与西医对比,来阐述中西医之间的关系。
1. 纯中医。这类人在清末民初时较多,多是出于排外、保守的心里,接受不了新鲜事物,没有太大的讨论意义。
现今已较少,但决不能忽视。现在的所谓“纯中医”大多是上了年纪、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效果突出、享有一定名望、拥有固定的患者群的“名老中医”,也就是所说的“铁杆中医”。其间利弊显而易见。
利:他们享有话语权,是当代中医界的代言人,积极为中医的复兴奔走呼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弊:过分强调中医的特色,有时会贻误战机、酿成苦果。近来网上热议的“邓老家人”之事,窃以为,如果及早用现代手段检查确诊,然后中西医各展所长,或许会避免悲剧的发生。最近我院也发生了一起类似的事情,医患皆属我院。某同事亲戚咳嗽数月,求治于某中医,该医无视咳嗽“数月”之状况,未作任何检查,凭脉具证便即处方,药后未效反加剧,后去某院CT确诊“肺癌晚期”。至此,便有西医嘲笑于我:“连个片子都不知道拍”?我悻悻而不能答。我翻阅某医处方,并无不妥之处,而且十几日也不会延误肺癌的治疗,但“连个片子都不知道拍”的嘲讽却让我欲辩不能。如果心里无中西之分、无古今之分,借助一下现代手段,那么别人怎么会有机会嘲讽我们呢?
唉,纯中医,让我又爱又恨的纯中医思维。
2. 中西医汇通派。自西风东渐不久即已形成,著名的唐宗海、恽鉄樵、陆渊雷、章次公、祝味菊等人皆属此列。
其中尤以章次公先生功不可没,章先生先是不受世俗影响率先向西医学习听诊,后又提出“双重诊断、一重治疗”的学术观点,建国后治好了林伯渠的呃逆,才引出了周总理“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的著名言论。他的高徒、当代著名临床大家朱良春先生承师志,进一步提出“辩证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学术观点,姜春华先生起而和之,前后辉映,影响的又何止是一代人的思维啊。
却又一再告诫“不可把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病活法庸俗化、机械化,变成了僵死的教条,背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不久前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出当归含降压成分,并据此而提出高血压新的治疗法则“求本理血法”,也是得益于中西医学术的汇通。
3. 西化中医。此类中医自下而上皆不少见。我习针灸时的老师患子宫癌早期发现,化疗后去北京某著名老中医处服汤药,前后3诊望闻问切流于形式、处方基本一致,我老师毕竟是专业人士,遂细查他患,发现竟然是同一张处方,我师大失所望而归。我听此事也唏嘘不已、感慨良多:名医、名医,何为名医?医之名者、皆能明乎?这类名医身上还有多少中医的影子?他们带出来的学生呢?

实际上,中医、西医都不过是为患者解决疾患的手段,不过思路、方法不同而已。何须势如水火?
目前西医出于绝对优势地位,是与他的操作方法量化、标准化导致的简单化有直接关系的。李静先生将之比喻为“流水作业”非常形象,只要有了流水线,工人们接受操作训练后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同小异,不会有本质的区别。与之对比,中医则如同手工作坊,同一类产品由不同经验、阅历、悟性的人生产出来,质量差异则会巨大,有精品、有普通产品、还可能有劣质产品。
在还没有彻底解决此尴尬局面的方法之前,中医如何同西医共处呢?怎样正视中西医之见的关系呢?
1. 非势如水火,而是可互相借鉴。心里存定了中西之别也就落了下乘。
2. 不可只看自家之长,狭隘的自大自狂自恋,不等同于自强。
3. 西医很少故意抬高或贬低中医,基本是忽略漠视。中医应重视有效率、可重复性等,不能治好一个个案就说会治某种疾病。更要避免造假。若一个中医影响2---3个西医,则情况会大为改观。

杏李园主人李寅 2009.4.20.
2009-04-21 13:17 16楼
不管用什么方法治疗,先中西医都诊断清楚确实很有必要.
2009-04-21 18:09 17楼
先生说的是。

我临证十年,所犯的错误不少,而这几个颇有代表性了。写出来供刚刚踏入中医路的朋友们参考。
2009-04-21 18:34 18楼
中医历来就注意吸收外来医学理论及药物,并按自身理论吸收归纳为我所用。
各种检查,如B超CT等,皆望诊之深化细化;肝功能尿常规皆邪气脏腑变动之先兆.
在当前疾病谱发生变化时,中医尤其要注意吸收西医相关理论及其方法,不然难以跟上时代发展。
2009-04-21 18:45 19楼
九折肱为良医,君之谓也.
2009-04-21 20:33 20楼
“双重诊断、一重治疗”我绝对同意!
“辩证与辨病论治相结合”有点出入,正是为西学中的同志运用树立了牌坊!
术业有专攻。用一个标准来 衡量治疗效果是最妥当的。中医如果想冲开重围,必须经得起检查和验证。
⬅ 号脉的秘密 老茶馆 回答方舟子为何手术医生不用担心割断经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