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 治愈有无可能

2010-12-13 16:00 12楼
2 疾病诊断:

临床表现以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2010-12-13 16:00 13楼
3 病类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或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2010-12-13 16:02 14楼
4 病期诊断: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先生们认为的后遗症是否与此相同呢?你所认为的中风后遗症确切吗?
2010-12-14 15:18 15楼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脑梗死 (中华中医药学会 发布 ZYYXH/T50~135---2008)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该病在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脑梗死发病率为95~110/10万人口。急性期病死率较高,达到5%~15%,死亡原因多数缘于脑部病变本身和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存活的患者中,70%左右残留较严重的后遗症,半年之内复发率最高,尤其是脑栓塞患者。本病属于中医学的“中风病”范畴。

1.3.2 病程诊断
急性期:发病1~2周。
恢复期:发病2周~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2010-12-14 15:31 16楼
1.3.1.3 腔隙性梗死

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多无意识障碍。
应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多不严重,较常见的为⑴纯感觉性卒中、⑵纯运动性轻偏瘫、⑶共济失调性轻偏瘫、⑷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症或⑸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金栋按:只有这种类型经过积极治疗以后,多无后遗症遗留,而且病程亦较短,但可反复发作。
2010-12-14 15:49 17楼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脑出血(中华中医药学会 发布 ZYYXH/T50~135---2008)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脑出血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溶栓或抗凝后、瘤卒中和脑梗死后出血等,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在血管病变基础上,血压升高使动脉破裂所致。脑出血的发病率为每年60~80/10万人口,在我国占急性脑血管病的30%左右。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

在脑出血中,大脑半球出血约占80%,脑干和小脑出血约占20%。脑出血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病因和全身状态有关,脑干、丘脑、脑室大量出血预后差。重症脑出血多在发病数小时至数天内因脑疝死亡,部分患者可生活自理或恢复工作。本病属于中医学的“中风病”范畴。

金栋按:指南说道:“部分患者可生活自理或恢复工作。”这就是说还有“部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继续工作”即遗留程度不同的后遗症而影响生活或工作。
2010-12-14 15:56 18楼
脑出血如果出血量少时,临床上亦可出现与腔隙性梗死一样的轻微症状,有的学者称之为“腔隙性出血综合症”。这类患者亦很少遗留后遗症。
2010-12-14 16:04 19楼
怀疑脑血管病变怎么办?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09-04-01)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 栋

笔者常由卫生局组织下乡给乡村医生讲课,并会诊指导治疗。通过与乡村医生接触,笔者深感他们临床知识匮乏。针对乡村医生在诊治脑血管病患者中遇到的某些常见问题,特整理成稿,希望对其他基层医生也有帮助。
我院接诊了一名58岁的男性患者,经头部CT检查,患有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在询问病史中,得知该患者因右侧面部和上、下肢麻木无力,3天前去当地乡镇卫生院就诊,被医生按脑梗死给予输液治疗,症状加重。再问病史,原来该患者有既往高血压病史10多年,1年前曾有类似症状,当时头部CT检查诊断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经输液治疗后症状消失。因而,此次患者又出现同样症状时,当地卫生院未再做头部CT检查,而是直接按脑梗死给予治疗。但为何这次成了脑出血?患者不解,卫生院的医生也不明白。在给乡村医生的培训中,笔者发现他们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笔者的建议是,遇到疑似脑血管病变的患者,最好先做头部CT检查。

小量脑出血易误诊为脑梗死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也叫中风病。该病临床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如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血栓形成,脑栓塞;另一类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通过临床表现,有时很难区分二者。譬如,小量脑出血,亦被称作出血性腔隙综合征,因出血量少,病灶局限,对周围脑组织损害轻,所以症状轻微。此时如果不做头部CT检查,最易误诊为(腔隙性)脑梗死。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病人多数有高血压病史,特别是高血压性小动脉病变(脂质透明样变),导致脑深部穿支动脉系统发生硬化。这种病发展下去,既可以引起穿支小动脉阻塞,以致发生腔隙性脑梗死,也可因破裂、渗血而引起小量脑出血,从而导致出血性腔隙综合征。这时,因出血量少,血肿未破入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也未累及网状结构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所以患者一般既无意识(神志)障碍,也无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以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因此,高度怀疑患者有脑血管病变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先让患者做头部CT检查以明确诊断,而不是先行治疗,因为二者的治疗方法不一样。

小量脑出血有五种表现

⑴单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与下肢无力,并非单瘫。

⑵单纯感觉性障碍: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与下肢感觉异常(如麻木),或感觉减退、消失(如无感觉、不知痛痒),一般无运动障碍。

⑶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轻偏瘫通常以下肢为重,上肢较轻,同时伴有同侧偏身共济失调,也是下肢重于上肢,或偶有偏身感觉异常、轻度感觉减退。

⑷构音障碍、笨手综合征: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呐吃,面肌无力,吞咽困难,手略显笨拙,难以完成精细动作,一般不伴上下肢明显无力或共济失调。

⑸感觉、运动性双重障碍:表现为既有一侧面部、上肢与下肢无力,又有同侧偏身感觉异常与减退,不包括那些神经障碍仅累及面部与手或者手与下肢者。

由此可以看出,单纯凭脑血管病变症状轻微而按脑梗死治疗时,有时会出现误诊和误治。基层医生不能根据以往经验而按脑梗死先行治疗,经验有时会失准,终不如仪器检查明确。只有进行头部CT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小量脑出血的治疗原则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原则类似,但无需大量、长时间使用脱水剂。还应提醒的是,患者平时应注意控制高血压,这是预防脑出血的有效措施。
2010-12-14 16:27 20楼
何谓后遗症?后遗症是指在病情基本好转后遗留下来的某种组织、器官的缺损或者功能上的障碍。如患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后的下肢瘫痪,面神经炎后的面肌痉挛,脑中风(指急性脑血管病变如脑出血、脑梗塞等)后遗留的偏瘫、麻木、言语不利、痴呆等。后遗症是很难再治愈的,若能治愈,则不称其为后遗症了。如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4~49---2008)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中称“均有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脑梗死》中亦称“存活的患者中,70%左右残留较严重的后遗症。”

患中风病后是否遗留后遗症,主要与病变部位(如大脑半球、基底节内囊区域、脑干、小脑)和出血的量或梗塞的面(体)积有关;其次与是否积极、合理、规范的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 何炎燊——苦辛寒降汤治疗中风 老茶馆 天冷催生中青年中风高发 多因血管畸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