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述议(1.15)

2010-12-19 05:15 12楼
关于阴阳平衡,其实LZ理解的很对,我补充一句,人在天地气交之间,阴阳二气变化之地,所以才会经常受到阴阳二气的影响而导致阴阳不平衡,但是在天地之间,阴阳是永远动态平衡的
2010-12-29 08:32 13楼
2.2.1.在述议《内经》中的五行理论之前,我向网上的朋友讨教一个问题:中医的思维形式与西医的思维形式有哪些不同?中西医思维形式不同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说辞。网上有众多的踏踏实实认真学习了中医并继续深研和实践中医的中医人;也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不时抛出一两句玄言奥语的高人;甚至还有声称对中医有重大发现、发明,创造出了新医学理论和体系的奇人。我希望有人能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使我和中医后学、中医粉丝对此有较为明晰的了解。也便于我以后行文中的思考和引用。
2.2.1.《内经》中的五行理论 (1) 五行的概念 如同整个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情形一样,《内经》往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五行也是这样。《内经》仅在一处有涉及五行概念的文字:“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生死,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具有确定五脏功能,测知疾病发生及其预后的功能。作为《内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应该是对具体事物的共性抽象,而不应该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形态。马克思说:“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的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这样一来,它就不再只是在特殊形式上才能加以思考了。”根据马克思的见解,《内经》对五行的定义是一个尚存疑问的定义。(以上文字摘自王编《内经》,未作一字改动。)马克思这里是对共性抽象的见解。认真想一想,阴阳是对事物矛盾双方的概括和抽象,金木水火土与五方、五季、五气、五谷、五畜、五色、五音、五脏••••••如此等等无数的“五”,其共性在什么地方?我看不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相信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和我一样,也指不出它们的共性所在。难怪西方人对这一学说认为莫名其妙。而我们今天给五行的定义是:五行,是对水、火、木、金、土五种具体物质形态属性的概括和抽象。这一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年轻的中医后学朋友,你能回答出来吗?如果网上的朋友不能回答或不愿回答,那我只好继续讲下去了。王编《内经》说:《内经》对五行的认识,基本上是对先秦阴阳家思想的继承,是按往旧造说。《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内经》五行思想的直接来源。如同“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的说法一样,水、火、木、金、土是昭示五行属性的先兆,具有“JI祥度制”的特征。五行,就是指水火木金土五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属性。《尚书•洪范》对五行的论述,可以运用意象思维的方法理解。以上对王编《内经》论述五行文字的一段缩写,请朋友们记住意象思维这一词汇。意象的“象”字源出于《周易》,有两重涵义:一指事物可见的现象,《易传•系辞上》说:“见乃谓之象”,凡肉眼可以感知的物象都可以称象;二指摹拟物象的像,《易传•系辞下》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就是“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易传•系辞上》)的一本书。意象思维主要是通过象的直观,体悟意象、泛化意象,而意象是蕴涵抽象道理的象,是事物的特性与规律,人的经验与认识,同象的可感性特点融合、统一的形态。意象思维是《内经》固有的思维方法。“医者,意也。”这句很多老中医爱说但也许并不懂得其真实涵义的话,却道出了他们对《内经》思维方法的理解。而也就是这句话,一直被反中医者作为攻击、嘲笑中医的话柄。殊不知这恰好暴露出嘲笑者的无知。他们不知道意象思维是《内经》固有的思维方法,更不知道意象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有关意象思维的认识以后讨论)。在缺乏这一认知的前提下,“意”字不是理解为意象思维,而是以“医”、“意”谐音作解释并强加在中医头上。由此我联想到,对我们寄予希望的中医后学,如果不理解中医的思维形式并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去学习和理解中医,是难以学好中医的。(以下摘录自王编《内经》)从意象思维的方法分析,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是水火木金土所蕴涵的抽象道理的象;五行是人的经验与认识,同水火木金土五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可感性特点的融合、统一的形态。所以,五行可以看作是对水火木金土五种具体物质形态属性的抽象。五行不仅是指五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属性,而且是指事物运动的基本动向。例如我们可以认为五行是事物的五种基本动态。此种不断调整过程中之“行”的动态,有时需向上(以“火”之性为代表),有时需向下(以“水”之性为代表),有时需伸展(以“木”之性为代表),有时需收敛(以“金”之性为代表),有时需中和(以“土”之性为代表),称之曰“五行”。行,行动之义。五行即是宇宙间五种不同的基本行动。此种动态,“相生相长”、“相克相消”、“相制约、相调和”,即是宇宙“变动不居”的法则。据此,五行应包含两重含义:它既是对水、火、木、金、土五种具体物质形态属性的抽象,也是对事物变化五种基本动态的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给五行下的定义。《内经》发现,五行具有普遍性,是世界万物的普遍规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五指五行。世界万物包含五行,五行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天地、日月、季节、人体、动植物等世界万物,无一不例外地包含着水、火、木、金、土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五个方面又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功能结构。中国人运用五行思维,使杂乱无章的世界万物从无序走向有序,变成可以掌握、驾驭的规律性的东西。难怪顾颉刚先生无限深情地说:“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宇宙的信仰,二千年来它有极顽固的势力。”这种势力遍及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对《内经》的影响尤其巨大。以上内容文字,几乎全是对王编《内经》文字的抄录。我在学习王编《内经》的这一章节时所发的感慨,不知对中医后学们有无触动。
2010-12-29 14:30 14楼
气为阳”,是因为气是机体功能的标志与反映,机体功能作用意味着能量释放,故为阳。血、精、液为阴,是因为它们是以物质状态充养于生命机体

经气在人体中实际就是一种以气体形式存在的物质,是代谢谢物质之一,通过对激素的调节作用可以影响所有代谢谢功能,也就是人的各种生理功能,经气以外的物质都属于现代医学研究范围内的知识。
2010-12-29 14:37 15楼
内经》作者所论说的“神”,多为信息。如五神中的魂魄,孔颖达疏:“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

这里的魂魄之分在于,所谓魄附形是指做为有形存在的人的思维思想活动而言的,而魂为附气是指能够脱离人体的神识作用而言的,如阴神阳神之说,佛教的轮回的第八识一类,所以可以看出魂魄也不仅是指信息,应是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而说的。
2010-12-29 14:42 16楼
研究这些太费神了,
2010-12-29 14:58 17楼
我认为,《内经》正是坚持了万象的本源阴阳,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世界万物运动的规律,我们才肯定《内经》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万象本源的阴阳——道,怎么能不具有世界本原的涵义呢?再说,《内经》中并无气是万物本原的说法,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也是说的“生之本,本于阴阳”。王编《内经》舍去阴阳世界本原的涵义,非要塞进一个“气道同一”,把气说成是世界本原,其根据又在哪里呢?关于重新认识阴阳是世界本原(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的重要意义,我们在后面继续讨论。此外,王编《内经》在解释这段话中的“神明”一词说:“神明,指自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道生一气,一气生万物,道就是一气,一气就是道,一气的各种凝聚状态就是万物的不同层次的体现,包括实物粒子和场,可有阴阳之分,不构成万物的道一气,沒有阴阳之分只有运动状态某种相反性质的区别,虽然这时已经沒有了物质各层次的阴阳不同的各类对立性质,但阴阳最基本的特性相反性还是存在的,如同类粒子自旋相反,也就是说做为一气物质或道来说也存在着最基本的原始的对立性,而由此派生出多众多的可视见的阴阳之不同性质与这种最初的阴阳对立性不无关系,也可以说是由这种对立性所必然产生的。
2010-12-30 14:04 18楼
但阴阳最基本的特性相反性还是存在的,如同类粒子自旋相反,也就是说做为一气物质或道来说也存在着最基本的原始的对立性,而由此派生出多众多的可视见的阴阳之不同性质与这种最初的阴阳对立性不无关系,也可以说是由这种对立性所必然产生的。
本文来自: 百草居(http://www.baicao99.com/) 详细文章参考:/threads/69348
2010-12-30 14:55 19楼
道生一二三,一其实还是道本身,二是表明了物质最初对立性的发生存在,只不过是具有某种相反性质的道或一气物质,而三就是有两种以上的或是只有两种在运动状态上有某种不同性质的极微小粒子的相互结合所产生的物质形式,用物理学解释,一就是道,一气物质(未形成各类场和物质粒子或者是夸克之前的最基本的物质形式和运动状态),二是原子形式,核为阴(静),电子为阳(动),所谓负阳抱阳,阴在内(核),阳在外(电子),冲气以为和,静电场(气,道或一气的某种聚集状态,静电场只是其中某一种形式,还有其它各类场,(这些有些已经研究清楚了,而另一些是目前物理学最难研究的部分),因为都不构成实物粒子所以统称为是气或场,但与分子形式的气体包括人体内的经气物质是不相同的,这些可都看成是后天气部分,一气是先天气,在中医气功中所特指的先后天气就是先天一气与人体内的经气物质,因经气与物理学所称气体在外在表现形式十分相同的所以古代中医气功称之为是气,既后天气,是从五谷和其它营養物质,中分解得到的),作用使核与电子不相分离,三是分子状态,分子的构成不同而有万物各种不同形态的产生。
2011-01-02 13:38 20楼
2.2.2.我们在前面说到,《内经》应用五行思维,使杂乱无章的世界万物转变成为规律性的五行模式,从而成为可以驾驭、掌握的东西。那么,《内经》是怎么实现这一转变的呢?原来,这一转变,是通过“类”的划分来实现的。“类”是先秦名家名辩逻辑中的基本概念,是建立五行归类的基础。类既可以指相似,又可以指相同。凡具有某种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一类。类是以邹衍为首的阴阳家“JI祥度制”的逻辑基础。事物的类不是按照物质原素结构,而是根据具体事物功能、行为的相似或相同进行划分的。具体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功能行为的相应。事物的功能、行为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反应,都可以成为一类。二是功能行为的相同。即以功能、行为的相同作为归类的标准。三是动态属性的相同。动态属性主要指事物的运动方式和特点,即以运动方式的相同或相似成为同类。四是静态属性的相同。静态属性主要指事物静止状态的特征,如形状、颜色、位置等。《内经》按照阴阳家“类”的划分标准,以五行的属性特征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包括人体进行了结构的划分,建立了天地人的五行图式。通过这种图式的建立,纷繁复杂的世界万物成为步调相应、秩序井然的世界图景。《内经》通过五行归类建立的世界图景集中体现在《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中。例如:“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歧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嗅臊。”(《素问•金匮真言论》)这是论说木行的。有志中医的青年后学,不妨抽点时间仔细读读,应用五行思维解释其是怎样建立的类的联系。《内经》运用意象思维,应用五行归类的方法,并吸收当时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知识,以四时为中心,把五行、五季、五方、五气、五色、五味、五音、五星等等,以及人体的五脏、五体、五声、五志等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人与天地相参”的理论体系。仅从方法论而言,其先进性是不言而喻的。根据事物功能行为动静态特征的相同或相似,《内经》将现代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干的事物纳入木、火、土、金、水五个系统中。通过五行归类,世界万物由复杂变得简单,由杂乱无章变成有规律可循的五个大的系统。对《内经》构建的这一超巨系统的理论模型,如果我们不运用意象思维的方法,能解析它的原理并丰富和发展它吗?仅就五行而论,你就不能认识它究竟是什么“东西”。五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倍受非议。把它从中医理论中剔除出去的观点,也曾在一段时间里占据主导地位。事实证明,中医理论中不能没有五行。五行存废的争议,是中医学界内部的争议。之所以出现这场争议,其原因固然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所主导的意识形态有关,但因为是从纯学术的角度去讨论的,所以,其不同观点应该从思维形式的不同去认识。通过王编《内经》的学习,我认为,用《内经》的思维方法去理解、破译《内经》,用现代知识和现代语言阐释《内经》,也就是用今天的知识去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这种中国学术研究传统的作法——解经,仍然是发展中医理论的一条正确道路。我希望走打碎重建道路的人,还是少一点的为好。
⬅ 儿童选用退烧药要慎重 老茶馆 何谓脉的“来”“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