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个五行的问题!

2010-08-21 23:25 12楼
2. 五行学说在实践上的失败

学习、研究了一辈子中医,自认为也运用了一辈子五行学说诊治疾病的人,很可能不会发现、或不愿意承认五行学说在实践上是失败的。换言之,临床实践中不能照搬五行学说。

以最重要的治则而论,有一个教条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当代医家有几个人是这样治病的呢?肝阳上亢、肝气不舒、肝胃不和等,难道不去潜肝阳、疏肝气、调肝胃吗!即便是肝脾不和,导致脾不健运,难道只实脾就百事大吉了吗?实际上,后人(包括当代医家)治肝胃不和,是先要调整肝,或缓肝急、或疏肝气等等。

在诊断方面,色诊的理论依据,即五色借助五行附五脏。当代临床医家,大概也没有人照搬这种诊法。我们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在金元医家代表作中,在《温疫论》、《温病条辨》、《叶天士温热论》、《医林改错》等几乎一切中医后世名著中,都看不到古人重视五行色诊,多数人基本上不用这种诊法。

五味补泻是基于五行学说的一大推论。按说它能统帅药理、方剂和治则。实则漏洞很多。当代中药学已经放弃了五味所入或五味补泻学说。

在药理方面,试查一下历代本草和当代中药学,有哪一味药是严格按五味所入归经的呢?

在方剂方面,有几个方子可以完全用五行生克、五味所入之说解得通呢?独参汤治血脱,难道可以用五行学说解通吗?

总之,五行学说在实践上是失败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五行学说在渗入中医学之前,作为一种朴素的元素论,有其哲学上的进步意义。因为,此说毕竟是用物质之间的关系解释世界,告别了神学和迷信。作为科学方法的起源,在理论上也有一定的价值。中医学引进它之后,对于完成理论体系也有过在当时影响很大,对后世也影响深远的作用。学中医者,对其体系的信心,部分来源于此。但是,由于这种学说一开始在预设概念上的随意性、特别是,太随意地使用比类取象这种本来或然性很大的推理方法,致使该学说离开对象的实际结构和变化过程越来越远。其结果必然是不能有效地、严密地解释对象,不足以据以解决它预定要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上必然失败。

无论我们对五行学说有多么深的感情,都不宜盲目捍卫它。至于怎样扬弃它,或者彻底地改造它,可以讨论。考虑到有关学界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无谓的意气之争,对如何取舍,还须审慎的讨论。但是,应该从速向当代青年、特别是在校生说明它的严重缺陷,显然是不容置疑的。

最后,若问:你是否赞同立即废除五行学说呢?答案是:不。理由有二:

其一,单靠阴阳理论,只能构造两极模型,不足以形成更复杂的人体结构模型。不管五行说有多少缺点,它在中医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确有重大作用。没有这个超硬核的吸附作用,就没有成套的藏府学说。即便我们不取生克乘侮说,也应该承认五藏六府、五藏五府和六脏六腑说(与阴阳合流的结果),对总体把握内藏机能是有帮助的。“藏而不泻”,“泻而不藏”发展到“六府以通为用”,至今仍有实用意义。西医对此强调不够。

其二,作为一个人体构造理论模型,五藏五府或五藏六府学说,仍有存在的价值。只要中医存在,这一模型无疑还要保存,而且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即或不从中医出发,它仍然有意义。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并非总要全面而细致地,运用全部当代生理和病理学认识问题。运用西医理论,也有时要简化人体。中医的脏腑学说,就是一个很值得参考的理论模型。

那么,五行对中医理论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内经》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

故拙见以为,引进阴阳学说之后,为构筑人体理论模型,中医真正需要的是“五”(再加上六),而非“五行”本身。然而,那时候恰好有——而且只有这一个现成的理论。借为框架,就自然而然了。

正如现在还有人说(所谓生物全息论):人体的宏观构造基于“五”。手足各有五指,四肢连头项也是五支。竖看头、胸、腹、膝上、膝下共五节。不能说这样借用‘五’,对认识人体没有帮助。胸腹腔内的主要器官,大致十个左右。阴阳结合五行,分器官为藏府。此种模型与实际就相差不很远。

当然,全盘借用五行,就难免很牵强。试想:说心属火,由常识联想还可通——心通红、多血又热热气腾腾。肝属木就无法联想。若说肝喜调达,其它藏府可以不调不达吗!所以,把五行本身原有之意基本剔除之后,才是中医所取之意。凡把五行原意、特别是生克乘侮拿来说明医理,必然矛盾重重。

再说一遍,是否废除五行生克可以讨论,但五行之“五”不能废除。否则,中医只能按阴阳学说建立两极人体理论模型,不能建立更复杂的人体理论模型。

(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2010-08-21 23:26 13楼
3. 《内经》中的五行说

《内经》中的五行学说是怎么回事呢?

五行说引进医学时,明显受“天人相应”思想影响。如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这种相应还要与阴阳争衡。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灵枢"通天》)

五行相克说,在《内经》是有明训的。即:“木得金而伐,水得火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素问"宝命全形论篇》)

这种相克关系,被直接用来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行相生在《内经》中没有明训。但今本《内经》中也引进了相生说。

今本《内经》,没有完成乘侮说,经文中有个别乘侮字样,但与后世的说法不一致。
《内经》也没有把五行再分阴阳。

《内经》运用五行说最多的是五行归类,见于多篇。最详尽的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即: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应荧惑星,是以知病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以上归类法包容了许多东西。但今本《内经》中有矛盾。主要是五脏开窍不统一。有关矛盾请参看拙作《内经时代》第十五节。

我们说,《内经》(中医略同)常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形成体系。这种方法近似于形式逻辑的类比推理,但不如类比推理可靠。类比推理的结论就是或然的,比类取象的结论就更不可靠。五行学说之所以始终受到怀疑,连中医基础教材中也要声明其牵强处,其逻辑根源在此。况且,第一步五行与四时发生关系就是偶然的。

(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2010-08-21 23:51 14楼
回复 11# 河间金栋


伤寒论中似有五行诊断的篇章。
另外,五行是古人借象来描述事物的。全盘否定其在中医里的意义,似乎不妥。
如:心属火,色赤
肝木,色青,喜条达,植物生长是喜欢欣欣向荣的,肝气主升发,跟春天的气息一样。树木到秋天就开始落叶了,金克木。肝气欲升,肺气欲敛,故金克木。
..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的基石,以天象人。否则,就不是中医体系了。
2010-08-22 00:14 15楼
回复 14# sunnymann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观”共同来统帅的,再配合古代有限的解剖学知识共同完成的。

五行学说的理论价值,在于形成了一个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器官相合而又互相制约(即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体系。又通过五色附五行、五味附五行提出色诊理论和五味补泻理论。所以是不能全盘否定的。
2010-08-22 23:16 16楼
回复 1# jiangyong3553




《河图》说明:
⑴ 图中黑圈点表示阴数,故所有阴数皆是偶数;白圈点表示阳数,故所有阳数皆是奇数。用意与伏羲八卦黑白二色相同。
⑵ 图中数学共分三层:最外层四数之和(8、7、9、6)为三十;中层四数之和(3、2、4、1)为十;内层三数之和(5、5、5)为十五。三层数相加得五十五。
⑶ 图中数字以“五”为中心,古人有“五瓣梅花天地心”之句,即指此而言。“五”这一中心数字所起的作用是:从下三层看,中一加内五得外层之六;反之,外层之六减中层之一得内层之五。其它三方以同样方法加或减,可得同样结果。如左边三层,内五加中三,得外层之八;反之,外八减中三,则得内层之五。所以“五”在从一到九的系列数字中为一、二、三、四与六、七、八、九之间的中数。明确这一点对于数字在八卦中的演变很有帮助。
⑷ 《周易•系传》上所云:“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引文中所说的天数二十五,即图中白色圆点各数之和;所说的地数三十,即图中黑色圆点各数之和。阳数,天数、奇数;阴数,地数、偶数。
⑸ 图中以“5”为中心,配以北方之“1”得6,位置居北,北方五行属水,故生坎卦。“5”与南方之“2”得7,居南,南方为火,故生离卦。“5”与“3”得“8”,居东部,东方为木,故生震卦、巽卦。“5”与“4”得“9”,居西部,西方为金,故生兑卦、乾卦。“5”与“10”(即图中“5”中心数上下的两个5)相守居中,在中央,中央为土,故生坤卦、艮卦。
由上可以得出:数字相加以生方位,由方位配合五行以生八卦,由五行配人之五脏组成天人一体的五大功能单位,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特性和病理变化。

《河图》数:圣人用数字表示水、火、土、金、木五行的生、成。其生数为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为什么这麽相配?《尚书·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非土不成,这些生数只是孤阴或孤阳,必须加上土的生数五,才能起生化作用。八,木的成数;七,火的成数;九,金的成数;六,水的成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等就是这个意思。白色圆圈点,天数、阳数、奇数,“天一”是也;黑色圆圈点,地数、阴数、偶数,“地六”是也。
2010-08-24 18:22 17楼
回复 16# 河间金栋




《洛书》说明:

⑴《洛书》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规定,与《河图》相同。据阴阳和方位、四时相配合,以显示节气的变化。
奇数“1”,在《洛书》之北方,为“冬至一阳生”之所;“3”在东方,阳气增长,气候和暖;于时为春;“9”在南方,阳气升至极盛之时,于时为夏;“7”在西方,阳气渐衰,于时为秋;“5”在中央,为天地中心之数(参天两地)。阳气的运行方向是朝左,由北而东、而南、而西。此正“左升右降”之谓也,亦正系“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之谓也。
四个偶数(阴气)的位置是:“2”在《洛书》之西南角(隅),显示“夏至一阴生”;“4”在东南角,阴气逐渐增长;“8”在东北角,阴气升至极盛;“6”在西北角,阴气渐衰。阴气的运行方向是朝右,由西南而东南、而东北、而西北。

⑵ 《洛书》1、3、9、7,四奇数所在之地位,称为四正;2、4、8、6,四偶数所在之地位,称为四维。前四个奇数的四正,表示天象的二至二分,北为冬至、南为夏至、东为春分、西为秋分;后四个偶数的四维,表示四立,东北立春、东南立夏、西南立秋、西北立冬。

⑶ 《洛书》九数之和为45.

⑷ 《洛书》是以四正、四维以生八卦。《易纬•乾凿度》云:“伏羲氏画四象,立四维,以定群物之发生门。”
四正即离、坎、震、兑,分居南、北、东、西之位。
四维即乾、坤、巽、艮,分居部位是:乾居西北,为天门;坤居西南,为人门;巽居东南,为地门;艮居东北,为鬼门。

实际上这种四正、四维之说,首先根据《周易•说卦传》而来(引文略);其次,天门、地门、人门、鬼门之说,为京房易所创。《洛书》为三阶幻方,本已包括天、地、人三才之意。京房以天与地相配,故加上鬼,以与人相配。将鬼神妖祥之说纳入八卦系统,虽从古代卜筮中来,但成为“易”学一大支派,京房实为始作俑者。
2010-08-24 18:23 18楼
《河图》《洛书》,过去认为很神秘,在今天看来,它们实际上只是数学中一个分支,通常叫它为幻方或魔方。南宋数学家杨辉称之为“纵横图”,国外则称之为幻方(magic Sq uare)。二者虽为幻方无疑,但它的意义却不能忽视。

《十翼》解《易》时,引进了许多其它学科的内容,如哲学观念、儒礼观念和象数观念等。象数观念的“象”指的是天象之学,“数”是指由《河图》、《洛书》而引起的数学观念。古代的《易》学与这两门科学是分不开的,天文与数学是《易经》赖以形成的科学基础。

《河图》《洛书》,究其本源,实为数学中的一支。先在它们的问世,被古人加以神化;后又在历史过程中,被《易》学们加入了五行、阴阳、四时和方位之说。一方面是科学内容丰富了,更能进一步说明节气、阴阳与万物生、壮、荣、衰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则使人恍惚迷离,陷入迷信的成分也加多了、加深了。有所得,也有所失,看来也是一条规律。
2010-08-24 20:52 19楼
《素问•金匮真言论》之《河图》数汇释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数六”经文中之“其数八、七、五、九、六”是何义?

请看历代注家所释:

唐•王冰注云:“其数八:木生数三,成数八,《尚书•洪范》曰:‘三曰木。’”、“其数七:火生数二,成数七,《尚书•洪范》曰:‘二曰火。’”、“其数五:土数五,《尚书•洪范》曰:‘五曰土。’”、“其数九:金生数四,成数九,《尚书•洪范》曰:‘四曰九。’”、“其数六:水生数一,成熟六,《尚书•洪范》曰:‘一曰水。’”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木生数三,成数八,故曰其数八。《易》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火之生数二,成数七,故曰其数七。‘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以五生土,而地以十成之,故其数五。”、“地以四生金,而天以九成之,故其数九。”、“天以一生水,而地以六成之,故其数六。”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四》注云:“其数八:《河图》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其数七: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其数九: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其数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接下页)
2010-08-24 21:02 20楼
(接上页)

丹波元简《素问识》云:

“ 其数八:《月令》郑注云:‘数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为后。木生数三,成数八,但言八者,举其成数。’《正义》云:‘按《尚书•洪范》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故其次如是也。’郑注《易•系辞》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按原文此语再见。其一。此下有以益五行生之本句。)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是郑氏之意,但言八者,举其成数者,金木水火,以成数为功。”、

“ 其数五:《 志》云:‘五,土之生数也。土居五位之中,故独主于生数。’简按:沈括《笔谈》云:‘《洪范》五行,数自一至五。先儒谓之,此五行生数,各益以土数,以为成数,以谓五行非土不成。故水生一而成六,火生二而成七,木生三而成八,金生四而成九,土生五而成十。(简按:此皇氏之说,见《月令正义》云,此非郑义,今所不取。)唯《黄帝素问》土生数五,成数亦五。盖水火木金,皆待土而成,土更无所待,故止一五而已。画而为图,其理可见。为之图者,设木于东,设金于西,火居南,水居北,土居中央。四方自为生数,各并中央之土,以为成数。土自居其位,更无所并,自然止有五数,盖土不须更待土而成也。合五行之数为五十,则大衍之数也,此亦有理。’今考土举生数,而水火金木举成数者,不特本经已,《礼•月令》亦然,沈氏何不及此。”
⬅ 经典的中医临床一句话 老茶馆 不药而医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