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说中医之四:如何检验医学和中医

2020-04-07 18:17 12楼
杏园春晓 说:
你说的问题将在后面文章中提到

谢谢老师,期待后续。

看到您的《经方修习日记》中说:
“究竟是高血糖产生了自由基再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还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造成了高血糖呢?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了。二者相互促进,是糖尿病难以打破的怪圈”。

我对这个问题看得比较简单:
回顾一下:国人是先吃得好了糖尿病发病率才升高的,还是糖尿病高发之后才吃得好起来的;
观察一下:糖尿病患者是先胖起来才出现阴不化阳血糖难以被细胞利用而变高的,还是先阳虚不能化阴导致血糖升高痰湿堆积才变得胖起来的。
就知道“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了。

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0.67%,而2018年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的流调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0.9%,不仅如此,还有庞大的糖尿病的后备军,相当于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糖耐量降低)。
据北京广安门医院的一项调查统计,II型糖尿病中,肥胖型占80%以上,从来没有胖过的患者只占19%点多。


您书中还说:
“西医怎么治糖尿病的……二是饮食控制,这是西医的主要建议,不可取但没办法,不可取是这个办法只控制了血糖,没解决肌体细胞很饿的问题,甚至因为控制……可能会更饿,直到慢慢死亡”;
以及“三是体育锻炼……这个方法仅对初期有部分人,或体力未衰的病人有效”。

中医一千多年前就在运用这两种方法治疗消渴证了:
隋代巢元方在公元 610年所辑录的《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就认为,患消渴病的人应该“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唐代名医王焘在《外台秘要》一书中提倡消渴病人要食后千步走。
孙思邈是最早提出用“饮食养慎”(戒酒、限盐、忌精制面食等精细主食)来治疗糖尿病的医生,而西方直到1796年才使用“饮食管制”的方法治疗糖尿病。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消渴淋闭方}<消渴第一>中就指出了“消渴病”的“得病根源”在于“生活方式(饮食起居等)出了问题”。
并强调了方药治疗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在于患者能否做到将息养慎:“其如不慎者何?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
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盐咸,此味酒客耽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蚱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
治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可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书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
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愚以为,摄、养、防,重于治,导引祛病、凡膳皆药,中医的大道就是顺应自然、身心和谐的健康生活方式。
2020-04-09 17:41 13楼
想问题太简单了,很多农村人肉鱼油都吃的很少,可是糖尿病高血压这些一个不少,多看多听然后才多思考,什么也不关心,只想什么病都往自己的想法上靠,现在的人哪个不是这样,都认识俩字读过两本书脑子有点小想法就以为知天知地了。全都是盲人摸象,虽然有可取之处也不全错,终究抓不住问题根本看不清真相
2020-04-10 23:27 14楼
楼主说得很到位,我支持!但只能声援,没权力改变这一切呵……
2020-04-11 14:45 15楼
糖尿病属于厥阴病,好比明朝后期国家机构官员都烂透了,只有少数为国为民者,这时候皇帝想要改变现状,很困难。如果将那些烂官全部罢黜(相当于直接攻邪),那么估计国家运转成问题,因为一时半会儿可能还找不到那么多合格继任者;若不顾条件,只要顶替就行,那必定很多位置上的人还是如以前一样,还是死灰复燃,不能断根。如果各位是皇帝,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
2020-04-12 09:12 16楼
kastin 说:
糖尿病属于厥阴病,好比明朝后期国家机构官员都烂透了,只有少数为国为民者,这时候皇帝想要改变现状,很困难。如果将那些烂官全部罢黜(相当于直接攻邪),那么估计国家运转成问题,因为一时半会儿可能还找不到那么多合格继任者;若不顾条件,只要顶替就行,那必定很多位置上的人还是如以前一样,还是死灰复燃,不能断根。如果各位是皇帝,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

糖尿病属于厥阴病?
论坛上好像有位老师也经常这样说。
有何依据?
2020-04-12 13:43 17楼
梦回杏林 说:
糖尿病属于厥阴病?
论坛上好像有位老师也经常这样说。
有何依据?
你自己不都说了消渴吗?“厥阴之为病,消渴 ……” 从现代医学方面来讲,凡是涉及到全身代谢、激素调节、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多半久病成慢性)都是厥阴病。直中(这种是感染病毒之类所致),从少阳发展而来,顺六病传至都有可能。
2020-04-12 19:46 18楼
kastin 说:
你自己不都说了消渴吗?“厥阴之为病,消渴 ……” 从现代医学方面来讲,凡是涉及到全身代谢、激素调节、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多半久病成慢性)都是厥阴病。直中(这种是感染病毒之类所致),从少阳发展而来,顺六病传至都有可能。

我是说消渴了,但我说的消渴指的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特征的“消渴证”,对应西医“糖尿病”的“晚期”这个病程阶段。
《伤寒论》中的“消渴”指的是一种“渴而多饮”的症状

《伤寒论》中的“消渴”,病机大致有两种:
一、上焦热盛、耗伤津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二、水饮阻滞、气化不利:
“男子消渴,小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伤寒论》中的“消渴”,有用[五苓散]的;有用[肾气丸]的,还有用“下法”逐水的,这些方、法也属于“厥阴病”?
厥阴病的提纲别只看前面两个字,不可忽视后面的“饥而不欲食”,这与糖尿病、消渴证多饮而多食的症状恰恰相反!


深入研究疾病的证治方药之前,基本的概念要先明确。
《中医词典》〈消渴〉:
消渴,病名。泛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疾病。出《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
分上消、中消、下消三种。《证治汇补·消渴章》:“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本证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等。详上消、中消、下消各条。
又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即现代之糖尿病。
又指以口渴、尿少为主证的病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又:《伤寒论》中所述之消渴,系指在热病过程中的口渴引饮、多尿,与内科杂病之消渴病含义不同
2020-04-13 00:12 19楼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可能是痰湿导致,也可能是虚劳导致,也可能是慢性病热耗、甚至淤血损耗所致),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以肾最为关键。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才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是为上消;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是为中消;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是为下消。

你说仲景说的消渴与上面说的不同,那再来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而为劳,虚则正气不足,劳则营气竭。
仲景通过脉象阐述消渴的病机为虚劳(浮即为虚,迟而为劳),营气虚竭,气阴两伤,因而营气不足,燥热内生,于是形成消渴。接着下面仲景就说
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趺阳脉浮数,浮为胃气有余,数为胃热亢盛,胃热气盛则消谷善饥,渴欲饮水。而脾虚导致不能散精上升以充养肌肤,反而精微下注,深入膀胱,故见身体消瘦,小便数,大便坚。正如《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这是类似阳明病的中消。治法呢?仲景下面说到: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以及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对于下消,也提出了治法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可见水液代谢问题也能导致消渴。《内经》说:“肺者,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气化则能出。”因此,若肺失宣发,膀胱蓄水,水不化津而为湿;或久病脾虚湿阻,痰饮内停,水津不能输布,亦会出现消渴。于是,仲景在下一篇《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就说: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莫非仲景定义了两种消渴?

《伤寒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这句话是厥阴病纲领,估计你没明白其内涵。厥阴病就一定“饥而不欲食”? 那请你思考一下:

为何我感冒了,没有发热症状,也没有头痛、项强之类,就是流鼻涕打喷嚏,用了桂枝汤却照样有效?
为何少阳病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反而怕冷口苦咽干,用了小柴胡却发烧、头痛?
为何“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和“消渴,小便反多”症状都有消渴,反而治法不同?

这些道理在哪?不能理解的话,那就直接看我在17楼后面补充的“从现代医学方面来讲,凡是涉及到全身代谢、激素调节、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疾病……”这句话吧,因为我预料到有人会不明白,所以才画蛇添足增加了一句白话。

至于你说
《伤寒论》中的“消渴”,有用[五苓散]的;有用[肾气丸]的,还有用“下法”逐水的,这些方、法也属于“厥阴病”?
那你再读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照你的逻辑,桂枝、四逆、小承气、栀子豉、小柴胡应该都是厥阴病药方?药方怎么就跟什么病关联了呢?(六病中的病可不是现代医学上病的概念,别搞混淆了。)如果还不懂,说明你无法解释我上面提的三个问题。

少阴本热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标本异气,故或从本,或从标,治之有先后。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又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故厥阴之病,本气为风,从相火化热,故热胜则燔烁津液,变为消渴。厥阴,两阴交尽也,阴尽阳复,厥阴脏寒,若寒郁风气则从少阳化热。阳复则热胜,阴入则寒胜。故《伤寒论》曰: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用五苓散、肾气丸、白虎人参汤、小承气汤、四逆汤、乌梅丸有什么问题?仲景在序言里面说这本书“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暗示了他担心人们胶柱鼓瑟,刻舟求剑,把书当字典手册翻的顾虑,他倒希望读者看完书多思考体会这些例题,学会“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也确实,现代人哪有那么多完全按照《伤寒论》中的标准例题来生病的?这也不难理解黄煌从日本引进的方证相应的方法嘛,虽然未得其神,但至少循规蹈矩,模仿其形。

所以,别学那些学院派教授搞寻章摘句,咬文嚼字了,你没发现你回帖都是这种方式吗?之前好像跟你说过,没想到你还是满足于这种方式。有这些功夫还不如多思考经文。学医靠思考悟性,真不是初等教育那种背得多就能成绩好。
2020-04-13 12:41 20楼
kastin 说: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可能是痰湿导致,也可能是虚劳导致,也可能是慢性病热耗、甚至淤血损耗所致),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以肾最为关键。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才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是为上消;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是为中消;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是为下消。

你说仲景说的消渴与上面说的不同,那再来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
仲景通过脉象阐述消渴的病机为虚劳(浮即为虚,迟而为劳),营气虚竭,气阴两伤,因而营气不足,燥热内生,于是形成消渴。接着下面仲景就说
趺阳脉浮数,浮为胃气有余,数为胃热亢盛,胃热气盛则消谷善饥,渴欲饮水。而脾虚导致不能散精上升以充养肌肤,反而精微下注,深入膀胱,故见身体消瘦,小便数,大便坚。正如《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这是类似阳明病的中消。治法呢?仲景下面说到:
以及对于下消,也提出了治法可见水液代谢问题也能导致消渴。《内经》说:“肺者,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气化则能出。”因此,若肺失宣发,膀胱蓄水,水不化津而为湿;或久病脾虚湿阻,痰饮内停,水津不能输布,亦会出现消渴。于是,仲景在下一篇《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就说:莫非仲景定义了两种消渴?

《伤寒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这句话是厥阴病纲领,估计你没明白其内涵。厥阴病就一定“饥而不欲食”? 那请你思考一下:

为何我感冒了,没有发热症状,也没有头痛、项强之类,就是流鼻涕打喷嚏,用了桂枝汤却照样有效?
为何少阳病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反而怕冷口苦咽干,用了小柴胡却发烧、头痛?
为何“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和“消渴,小便反多”症状都有消渴,反而治法不同?

这些道理在哪?不能理解的话,那就直接看我在17楼后面补充的“从现代医学方面来讲,凡是涉及到全身代谢、激素调节、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疾病……”这句话吧,因为我预料到有人会不明白,所以才画蛇添足增加了一句白话。

至于你说那你再读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照你的逻辑,桂枝、四逆、小承气、栀子豉、小柴胡应该都是厥阴病药方?药方怎么就跟什么病关联了呢?(六病中的病可不是现代医学上病的概念,别搞混淆了。)如果还不懂,说明你无法解释我上面提的三个问题。

少阴本热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标本异气,故或从本,或从标,治之有先后。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又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故厥阴之病,本气为风,从相火化热,故热胜则燔烁津液,变为消渴。厥阴,两阴交尽也,阴尽阳复,厥阴脏寒,若寒郁风气则从少阳化热。阳复则热胜,阴入则寒胜。故《伤寒论》曰: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用五苓散、肾气丸、白虎人参汤、小承气汤、四逆汤、乌梅丸有什么问题?仲景在序言里面说这本书“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暗示了他担心人们胶柱鼓瑟,刻舟求剑,把书当字典手册翻的顾虑,他倒希望读者看完书多思考体会这些例题,学会“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也确实,现代人哪有那么多完全按照《伤寒论》中的标准例题来生病的?这也不难理解黄煌从日本引进的方证相应的方法嘛,虽然未得其神,但至少循规蹈矩,模仿其形。

所以,别学那些学院派教授搞寻章摘句,咬文嚼字了,你没发现你回帖都是这种方式吗?之前好像跟你说过,没想到你还是满足于这种方式。有这些功夫还不如多思考经文。学医靠思考悟性,真不是初等教育那种背得多就能成绩好。

论述某个问题需要“引经据典”,必然会“寻章摘句”,您不也摘了这么多段条文嘛。
“思而不学则殆”,“寻章摘句”就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博学的方法。无论哪门哪派,都有其可取之处,谁对于某个问题谁的分析有道理,就当采纳谁的观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之道,您对我这种方式不满意可以追求您认为更高级的。
能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推出“厥阴病,但见消渴便是”,我确实不具备这样灵活的思维能力。只知道“思考经文”还要联系临床实际。

“消渴证”只对应“糖尿病”的“后期”。糖尿病的整个病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前期的郁(食郁肠胃)到早期的热(三焦湿热)到中期的虚(气阴两虚)到后期的损(阴阳俱损)。
您及论坛上某位医师认为“糖尿病属于厥阴病”,可能是因为你们看到的糖尿病患者大都处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中后期”,而“郁热为本,虚损为标”的“前早期”阶段的患者很少遇到的原因。

国人糖尿病的“知晓率”只有40%左右,更不用说“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这个“亚临床阶段”了。这样的人多数不自知,少数测过餐后血糖而觉察的人,也少有在意的,照样大吃大喝。这类人群看中医多是为了调理“返酸腹胀、便秘上火、咽炎痤疮”之类的症状,而不是以纠正“肥胖”和“糖耐量受损”为目的。
刚确诊为糖尿病,进入糖尿病早期的时候,大都在各医院的西医科室就诊,吃西药或打胰岛素降糖。
而到糖尿病终末期,出现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或糖尿病足截肢等严重并发症的人,大都住院治疗去了。

去中医诊所的糖尿病人基本上属于病程在几年以上的进入“中后期”又未到“终末期”的患者,让一些开诊所的中医觉得糖尿病都是“消渴证”,都属“厥阴病”。
这种假象的产生不过是因为其余阶段、其它证型的糖尿病患者您没见到或者见得太少罢了。
⬅ 中医的来源 老茶馆 上层社会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