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仕沛:木防己汤案(心下痞坚_喘满不能平卧|放线菌感染)

2017-06-21 09:15 12楼
杨柄辉 说:
木方己汤还有治哮喘,治心脏病,肝硬化腹水等
还可以治“肺心病肝脾肿大症”、以及高血压、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水等病。
2017-06-21 09:33 13楼
杨柄辉 说:
这个肺萎舌苔厚口渴不欲饮水是黄仕沛给出的证,算是符合甘草干姜汤的方证吧
那么从黄仕沛给出的条件里那个符合麦门冬汤证
从黄仕沛给出的病案条件里那个是符合黄芪建中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证又那个是瓜蒌枳实薤白半夏证
都是经验用药
治的病多了积累经验多了的治病方案产生的惯性思维
他们那几个人里黄仕沛的武功是最高的
呵呵。。。。。。。。。。。。。。。
[木防己汤]原方中石膏用量巨大,因为有血瘀水停,导致热郁胸膈而咳喘,需要“清肺热除喘满”。
本案石膏用量120克,太小了,仲师原方是“石膏如鸡子大12枚”,至少在800克以上。[麦门冬汤]就相当于“大剂量的石膏”,补充石膏用量,[竹叶石膏汤]也有同样的功效。
这种代用方法本论坛上的吴生雄老师就有相关验案《顽咳6个月》:
/threads/425351/#post-1400423
2017-06-21 10:35 14楼
杨柄辉 说:
这个肺萎舌苔厚口渴不欲饮水是黄仕沛给出的证,算是符合甘草干姜汤的方证吧
那么从黄仕沛给出的条件里那个符合麦门冬汤证
从黄仕沛给出的病案条件里那个是符合黄芪建中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证又那个是瓜蒌枳实薤白半夏证
都是经验用药
治的病多了积累经验多了的治病方案产生的惯性思维
他们那几个人里黄仕沛的武功是最高的
呵呵。。。。。。。。。。。。。。。
黄仕沛老师早年是学温病的,上世纪80年代“觉今是而昨非”,才转而专攻仲景之学,独尊经方,可谓寒温皆通。
2017-06-21 14:59 15楼
梦回杏林 说:
“木防己汤证”的证机是“热饮郁膈”,证见“其人喘满”,石膏解烦渴而主喘满。

也就是说,一诊时并不见清稀痰涎,先透散其郁热。
事实上,大剂石膏会使痰涎增多。
2020-06-15 18:59 16楼
梦回杏林 说:
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方证相对医案->
{静思细考,难证不难--手足十指(趾)端肿痛案}

谭某,男性,36岁。嗜啤酒,肝功能损伤。十指(趾)端肿如鼓槌状,疼痛,色素沉着20余日。血沉、抗“○”阴性。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木防己汤,处方:桂枝15克,芍药30克,知母15克,白术30克,防风15克,麻黄15克(先煎),附子15克,防己30克,石膏60克,炙甘草15克。服3剂肿痛基本好转,微红,继服4剂诸症皆失。

按: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魏念庭曰:“此方乃通治风寒湿邪之法,非专为瘦人而设也”,一语道破,可谓心得之言。《金匮要略》治湿诸方有: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防己黄芪汤,诸方各有所主。而风湿相搏之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后世更称之为风寒湿三方。可以说桂枝芍药知母汤是诸方之综合化裁而成,芍药、知母又为制热而设,使久服而能任药之意。

临床运用此方,黄师喜与木防己汤合用。木防己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之、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方用木防己三两、桂枝二两、人参三两、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此方原治支饮,近人亦以之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确有奇效,在此不赘。吴鞠通却常去人参以之治痹。《温病条辨》有加减木防己汤治痹。《吴鞠通医案》痹门共十五案,其中用本方竟占六案。其他如痰饮门、寒湿门、中风门等皆有用之,均去人参而重用石膏。如《痰饮门·赵案》,吴氏谓:“石膏少用,万不见效”。此案“前后共用石膏百斤之多”。吴氏治痹是活用了仲景此方。

黄师用木防己汤合桂枝芍药知母汤也取防己利湿而清热,与石膏纪合知母、芍药更能清内郁之热,制温药之燥也。

《金匮要略》木防己汤应是仲景用石膏最重的一首方。仲景用石膏:白虎汤是一斤,麻杏石甘汤是半斤,大青龙汤是如鸡子大一枚。鸡蛋大一枚石膏约45克,小的也不小于30克,如果12枚大约是360~540克。按一两即15.6克计,白虎汤不过是250克。由于用量太重而又不好理解,故有些版本是3枚。而有些注家如清代莫枚士的《经方例释》说:“凡云如鸡子者,皆谓如鸡子黄也,王氏《古方权量考》云鸡子黄,与弹子大相等。此方石膏太多,恐大十二枚为‘黄’大十二枚”。黄师觉不然也,查仲景用“黄”必写鸡子黄,表达其量时,如猪膏发煎用乱发如鸡子大三枚。排脓散则曰:“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糅合令相得”。而用石膏时则用鸡子大来表达其量的,如大青龙汤等。而确用弹丸大者自直书弹丸大以比喻,如薯蓣丸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葶苈大枣泻肺汤之“葶苈捣丸如弹子大”,竹皮大丸“用枣肉和丸如弹子大”等。故仲景写鸡子大、鸡子黄大、弹子大是不会混淆而各有所指的。那么本方用石膏12枚如鸡子大,确实是较重,仲景应是自有其用意的。故吴鞠通用本方时其用量也较大也
黄医生医术高吗。。。。。。在广州这边开药,麻黄量这么大。。。广州人麻黄只要超过8g就发汗了,他用20g。。。
2020-06-15 20:50 17楼
wintsa 说:
黄医生医术高吗。。。。。。在广州这边开药,麻黄量这么大。。。广州人麻黄只要超过8g就发汗了,他用20g。。。

麻黄不是单独用,而是在一个方子中,其药效以发汗为主还是利尿为主,要看此方的配伍及诸药的剂量比例,而不是只看麻黄这一味药的用量。
麻黄伍桂枝攻表邪而发汗,伍石膏清里热,故反治汗出,如 『麻杏甘石汤』,配伍的清热药量越大,发汗力越弱,利尿力越强,[越婢汤] 也是以利尿为主的。

才二十出头,不过是饮食不节造成的脾胃功能失调而已,建议你多研究一下如何吃饭,研究一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病自然就能好;既想随心所欲的享受美食,又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样两边都占的美事世上恐怕难找。

所以说不要把康复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些深奥而复杂的医术药理之上,舍本逐末只会事倍功半,空耗很多的精力和韶华。
2020-06-16 12:26 18楼
说实话黄医生这药量。。。我真不敢找他看病,虽然是重病,可是一开药就一周。。。。。我以前的那个老院长一般都是3付3付开再复诊把脉的。顺便说一句,在广州,没几个医术比我之前看的那个老院长医术高的,以前广州高烧病人整个广州中医治不好的,找他用生鸡尾退烧了
2020-06-16 12:33 19楼
顺便说一句,黄医生对5个月大的哮喘婴儿开药,青龙汤4天,麻黄3g用量石膏50g,服药后不能入睡,这就很大问题了。。。。。
想起我4个月大哮喘,看的那个老院长他只开1付麻杏石甘汤麻黄1g,退烧,再把脉,第二天就开2付,已经好了,再复诊说帮我把身体调好,而不是动不动就大剂量药物,动不动就56天药量,同是广州,医术差距还是巨大。
2020-06-16 16:47 20楼
wintsa 说:
说实话黄医生这药量。。。我真不敢找他看病,虽然是重病,可是一开药就一周。。。。。我以前的那个老院长一般都是3付3付开再复诊把脉的。顺便说一句,在广州,没几个医术比我之前看的那个老院长医术高的,以前广州高烧病人整个广州中医治不好的,找他用生鸡尾退烧了
wintsa 说:
顺便说一句,黄医生对5个月大的哮喘婴儿开药,青龙汤4天,麻黄3g用量石膏50g,服药后不能入睡,这就很大问题了。。。。。
想起我4个月大哮喘,看的那个老院长他只开1付麻杏石甘汤麻黄1g,退烧,再把脉,第二天就开2付,已经好了,再复诊说帮我把身体调好,而不是动不动就大剂量药物,动不动就56天药量,同是广州,医术差距还是巨大。

“5个月大的哮喘婴儿”、“麻黄3g用量石膏50g”
有的医生认为小儿饮水量小,一次只能喂一两汤匙汤药进去,一天喝不完一剂。
但如果说此方煎出来的汤药孩子1天之内服尽,这个剂量及比例都有点夸张了。

所以说“用药如用兵”,是有风险的,用得好可以救危难,用不好要起祸端。《道德经》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谆谆告诫:“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乖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殃滥亦然。”

4个月大就哮喘,可能存在胎传和喂养方法不当的因素。
0-2岁是一个人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饮食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导致长期出现脾胃湿热之类的问题,甚至引起过敏、哮喘等严重的疾病。
而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让人少得病,得了病也容易好:








































下面这张图表是按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普通成年男性每天摄入总热量为2250千卡拟定的一种膳食搭配参考方案,你可以看看每天吃多少动物性食品、主食、果蔬、和烹调油算是比较合适的量:



⬅ 跪求这个方子写的什么! 老茶馆 【原创】中医脉象新丁——房颤脉 ➡